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探源▪P9

  ..續本文上一頁種安立,這裏約最重要的,依現在 [P66] 有情身內的五蘊而建立來說,所說非常明白。依現在世所攝的執受諸蘊,建立補特伽羅,豈不就是『異部宗輪論』所說的「依蘊處界假施設名」嗎?假施設名的我,就是不可說我,這在熏染有部思想的學者,確是相當難解的。有部的見解:色法分析到極微,心法分析到剎那,仍有自體存在的,這是實有。依實有法所和合的總相、一合相,一加分析,離了所依的實法,就沒有自體,這是假有。所以有自體就不是假,假就沒有自體。他們雖也在說實有與假有,不可說是一是異,其實對假有與有體,是從差別的觀點來處理的。世親論師也曾本著這樣的思想,在『俱舍』的「破我品」裏,責問過犢子部:所說的不可說我,是實有呢?還是假有?但犢子部的答複,並沒有說是假、是實,卻說:「非我所立補特伽羅,如仁所征實有假有,但可依內現在世攝執受諸蘊,立補特伽羅」。意思說:我所說的補特伽羅,並不像你所問的那樣假呀、實呀,只可以說依身內五蘊而建立。假、實的思想,有部與犢子誰是正確的,這裏無須討論;要說的,是它們對于假實,有著不同的思想。依蘊處界安立,在有部看來,就是假有,沒有自體。假使有 [P67] 體,就不能說依蘊安立。犢子部的意見:「四微和合有柱法,五陰和合有人法」(見『大智度論』卷一),盡管依它和合而存在,卻不妨有它的自體。如火與薪的比喻,就在說明這能依所依的不一不異。依我國古德的判別:有部是假無體家,犢子部是假有體家。有部只許假名補特伽羅,犢子部卻建立不可說我,思想的分歧,在此。

  犢子部的不可說我,與有部的假名補特伽羅,同是建立在五蘊和合上的,但思想卻彼此對立。彼此的所以對立,就在體用的一異上。他們都談不一不異,但有部終歸是偏重在不一。有部的假名我,建立在現在五蘊相互間的連系,與未來過去相似相續的關系上。這假我,是依不離諸法實體而現起的作用而建立。若直談諸法的自體,可說是叁世一如。一一的恒住自性,不能建立補特伽羅,只可以說有實法我。犢子部雖也依蘊安立,但不單建立在五蘊和合的作用上。五蘊起滅的作用,是不能從前世到後世的。犢子部的不可說我,能從前世到後世,必定是依諸法作用內在的法體而建立的。不離法體的作用,雖然變化,法體恒存,仍舊 [P68] 可以說有移轉。有部偏重在不一,在從體起用的思想上,建立假我。犢子部偏重在不異,在攝用歸體的立埸上,建立不可說我。有部的假立,但從作用上著眼,所以不許有體。犢子部的假立,在即用之體上著眼,自然可說有體。就像犢子部的不可說我,是六識的境界(見『俱舍論』),也就是依六識所認識的對象,在不離起滅的五蘊上,覺了那遍通叁世的不可說我。攝用歸體,所以不是無常。即體起用,也就不是常住。二家思想的異同,可以這樣去理解他。

  圖片

   ┌─ 假名我───┐

   生滅相續的作用─┤ ├ 不一不異而異………有 部

   │┌ 實法我───┘

   恒住自性的法體─┴┴ 不可說我─── 不一不異而一………犢子部

  第叁項 經部譬喻師的細心說

  甲 細心相續

  [P69]

  一、經部的淵源及其流派 經部譬喻師的開創者,傳說爲鸠摩邏多,普光『俱舍論記』(卷二)說:

  「鸠摩邏多,此雲豪童,是經部祖師。于經部中造喻鬘論、癡鬘論、顯了論等。經部本從說一切有部中出,以經爲量,名經部」。

  鸠摩羅多的事迹,『大唐西域記』的呾叉始羅、朅盤陀國條下,都說到他是呾叉始羅人。朅盤陀國王,慕論師的名德,攻入呾叉始羅,接他到朅盤陀。他造『喻鬘論』等數十部,奠定了經部學說的基礎。因他造『喻鬘』等論,所以也稱譬喻師。經部的成立,『異部宗輪論』說在佛滅四百年中;錫蘭傳說是二百年中,都是約說轉部說的。然說轉部與經量部不同。鸠摩邏多是經部譬喻師的本師,他的大量著作,寫在呾叉始羅國。鸠摩邏多的時代,約在公元二、叁世紀間。

  從薩婆多部流出的經部,成爲薩婆多的勁敵。原因不單是外來的,多半是內在矛盾的展開。薩婆多,意思是說一切有。說一切有思想的流行,很早就存在。到佛滅叁百年,迦旃延尼子造『發智論』,積極的發揚叁世實有的思想。經過偏 [P70] 重的發展,完成了『大毗婆沙論』的纂集;迦濕彌羅的毗婆沙師,才成爲薩婆多的正統者。實際上,說一切有,不一定是『發智』、『婆沙』學。像經部譬喻論師,西方尊者,都可以說是說一切有者。大體說,迦旃延尼子是重論派,鸠摩邏多是宗經派,如『俱舍論記』(卷二)所說:

  「經部本從說一切有部中出,以經爲量名經部;執理爲量名說一切有部」。

  鸠摩邏多出世造論,經部譬喻師與有部,才明顯的分化。迦栴延尼子並沒有統一薩婆多的思想,連號稱婆沙四大評家的思想,還有很多的意見,是反婆沙而同于經部的。像法救的「諸心心所是思差別」(『婆沙論』卷二‧一百廿七),「異生無有斷隨眠義」(卷五十一),「諸所有色皆五識身所依所緣」(卷七十四),「化非實有」(卷一百卅五)。覺天的「色惟大種,心所即心」(卷一百廿七)。這都可以證明經部的思想,多半是薩婆多本有的,只是不同『發智』、 [P71] 『婆沙』系罷了!『發智論』經迦栴延弟子們的演繹發揚,在專斷的態度下,罷斥百家,建立了嚴密的極端實有論。受婆沙抨擊的「譬喻尊者」派,受了環境的影響,融攝了有部異師,才積極展開反婆沙的立埸,成爲後來的經部譬喻師。

  經部,經曆了長期的發展,因思想的紛歧,自然的産生了不同的流派。『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曾兩次談到經部的派別,一說:

  「經部此有叁種:一、根本,即鸠摩邏多。二、室利邏多,造經部毗婆沙,正理所言上座是。叁、但名經部。以根本師造結鬘論,廣說譬喻,名譬喻師,從所說爲名也。其實,總是一種經部」。

  這雖把經部分爲叁類,但除了解釋譬喻、上座、經部叁個名稱的關系外,並不能幫助我們理解經部思想的流派。它又說:

  「經部本計滅定無心,次複轉計滅定有心。次有心所,今更轉計彼無心所,即末轉計」。

  這雖只是說明滅定的有心無心,但很可以作爲經部分派的標准。經部學者的成立種子是一致的;但一探討到種子的所依──相續不斷者,就必然的論到滅定 [P72] 的有無心識。也就在這點上,引起了內部的分派。不過,述記所說的本計、末計,似乎還有問題。依據漢譯的論典,檢討經部思想的演變,我認爲是這樣的:

  圖片

   ┌─┐

   │說│ ┌─────────────┐

   │別│ │ ┌┴┐

   │分│ ┌─┐ │ ┌───────┐ │量│

   └─┘ │喻├─┘ │ 資 │ │經│

   ……………………│ │………│ 師 ┌─┐ │……│類│

   ┌─┐ ┌─┤譬├───┤ 座 │師│ │ │一│

   │有│ │ └┬┘ │ 上 │範│ │ └─┘

   │切├┐ │ │ └───┤軌├─┘

   │一││ │ └────────┤先│

   │說│└────┐│ └─┘

   └─┘ ┌┴┴┐

   …………│說轉│

   ┌─┐ └──┘

   │犢│

   │子│

   └─┘

  [P73]

  『異部宗輪論』所說的經部(說轉),建立勝義補特伽羅,和一味相續的細蘊,大體還繼承有部舊義。從他的有我論說,可說是有部和犢子部的折衷者。從有部的法體恒住自性,轉化到一味蘊,確是在向種子思想前進。這是經部初期的學說(佛滅四世紀中)。公元二世紀後的鸠摩邏多,才奠定了經部譬喻師的基礎。他針對有部的叁世恒有,無爲實有,唱道無爲無體,過未無體,不相應行無體,夢、影、像、化都非實有說。放棄經部初期的細蘊說、真我說,建立了叁相前後,諸法漸生的相續轉變說。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把業力與業果歸結到內心,接受了滅定有心說。譬喻論者,確是有部系中接近分別說系與大衆系的學者。這是經部第二期的學說。『俱舍』、『順正理論』與無著論師師資的著述中,關于經部後期的學說,有相當的介紹。這時,種子思想已大體完成(龍樹菩薩時代,已相當成熟)。但關于滅盡定的有無細心,意見上不無出入,可以歸納爲叁系:一、『順正理論』所抨擊的上座室利邏多,和他的弟子大德邏摩,主張滅盡定有細心而沒有心所。上座師資,繼承發揚譬喻論師的學說,雖有多少演變 [P74] ,還可說是正統的譬喻宗。二、『俱舍論』所說的先代軌範師,先舊諸師,即『俱舍』論主所欽服的經部師,他們是不許滅定有心的。但要建立種子的相續,所以唱道心與根身互爲種子說。他多少修改了譬喻師的宗義,接近有部,似乎是『婆沙』所擯棄的有部異師,與譬喻學者的合流。它與大乘阿毗達磨,有深切的關系。叁、『大乘成業論』中的一類經爲量者,…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青年的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