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探源▪P8

  ..續本文上一頁。叁世有爲和無爲,與一切有部的思想,大體是相同的;只是多一個不可說藏,不可說藏就是不可說我。有爲是無常的,無爲是常住的,而我卻不可說是有爲、無爲,是常、是無常。理由是,假使我是無常,那從前世到後世的輪回,仍舊建立不起來。外道的即蘊計我,有斷滅的過失,也就在此。假使是常住,那我應該離卻無常的五蘊而存在,同時也就不應該有受苦受樂的差別。外道的離蘊計我,就有這樣的過失。犢子部見到這一點,才說非有爲、非無爲。雖不就是有爲的五蘊,卻也不可與五蘊分離而獨存。它舉火與薪的比喻,不可說薪是火,也不可說離薪有火。他的雙非論,使人很自然的想到有一不離五蘊的形而上的實體。這些,『俱舍論』(卷二九)「破我品」,有較詳細的記述:

  「犢子部執有補特伽羅,其體與蘊不一不異。……非我所立補特伽羅,如仁所征實有、假有。……此如世間依薪立火,……謂非離薪可立有火,而薪與火非異非一。……如是,不離蘊立補特伽羅,然補特伽羅與蘊非異一」。 [P58]

  五法藏說,『大般若經』也曾談到,龍樹菩薩也常用「一者有爲法,二者無爲法,叁者不可說法」來總攝一切。真空大乘的經論,與犢子部的思想,是不無關系的。在般若性空的體系中,不可說法,是諸法的真勝義谛,畢竟空性。有人說:犢子系的不可說我,是依『大般若經』的五法藏而建立的,但它誤解勝義空性爲我了。也有人說:『般若經』的五法藏,是淵源于犢子部,但在說明上,比較更深刻、更正確。不問誰影響誰,總之不可說我與般若的勝義空性有關。不但與般若有關,『大涅槃經』說如來藏名爲佛性,佛性就是真我。真我,不像外道所計的神我(所以說無我),是「不即六法(假我與五蘊),不離六法」的大我。這佛性真我,與犢子部的不即五蘊不離五蘊的不可說我,彼此間關系的密切,誰能加以否認呢!再把『大般若經』和『大涅槃經』綜合起來看:『般若經』雖以不可說藏爲勝義空性,但勝義空性,真常論者不就解說爲如來藏實性嗎?如從法空所顯的實性去理解,中道第一義空與佛性,畢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再進一步說:不可說我不但與大乘的諸法實性有關,我們倘肯聯想到「我說如來藏,以 [P59] 爲阿賴耶」(見『密嚴經』卷下)的經文,那不可說我與阿賴耶的關系,也自然會注意而不忽略的吧!

  

  第叁節 說一切有系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

  『異部宗輪論』說:經量部主張有蘊能從前世移轉到後世,所以又稱爲說轉部。錫蘭的傳說:經量部從說轉部流出,並不是一派。後期的經量與說轉部,思想上確有很大的距離。我國古德雖說它是一部,也分別經部的本計與末計。經量本計──說轉部,初從有部流出,是有部與犢子系的折中者,也建立勝義補特伽羅。末計──依譬喻論師所流出的經部,時間稍晚,大約成立在公元二世記末。它已放棄補特伽羅,有轉向分別說系的趨勢。

  經量本計的說轉部,立勝義補特伽羅,像『異部宗輪論』說: [P60] 「其經量部本宗同義……執有勝義補特伽羅」。

  勝義補特伽羅,僅有這簡略的記載;它的真相,當然不容易明白。『宗輪論』所說,它還是「一味蘊」的教義,這應當把它綜合的研究,留在下面再說。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有關于勝義補特伽羅的解說:

  「有實法我,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是微細難可施設,即實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蘊離蘊,蘊外調然有別體也」。

  照這樣說,勝義補特伽羅,就是諸法真實自體的實法我。既不是蘊外別有,該是即蘊的吧!諸法自體,固可以稱爲實法我,但它是各各差別的,是否可以建立爲統一性的勝義我呢?窺基的解說,還有商榷的余地。

  

  第二項 有部的假名我與犢子系不可說我的關系

  一切有部,也曾談到有我,像『大毗婆沙論』(卷九)說:

  「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 [P61] 性實有如實見故,不名惡見」。

  一切有部,是依叁世實有而得名的。據它的解說,已生已滅是過去,未生未滅是未來,已生未滅是現在。這叁世,是依法體的現起引生自果作用,和作用的息滅而分別的。生滅,只是作用的起滅。談到法體,它是未來存在,並不因作用的生起而生起,所以說未來法是實有。過去,同樣的依然存在,也不因作用的息滅而消滅,所以說過去法是實有。依叁世實有的見地,未來,早具足了無量無邊的一切法。因現在法引生自果的作用,使未來世中的某一類法,剎那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這叫做從未來來現在。現在只有一剎那,剎那間作用就要息滅;作用息滅以後的法體,名爲過去法,這叫做從現在到過去。這好象甲屋住滿了很多的人,這些人,一個跟一個的經過一條短短的走廊,到乙屋去。正在經過走廊的時候,好比是現在。甲屋沒有經過走廊的人,好比是未來。已經通過走廊,進入乙屋去的,當然是過去了。總之,一切有部的叁世觀,是單就作用的起滅而建立的。當諸法正生未滅,是現在的存在。從現實的存在,推論到未生未滅、已生已滅 [P62] 的存在,建立過去未來的實有。所以它常說,過去、未來法是現在的同類,過去未來一樣的也有色聲香等一切法。從諸法的自體上看:法法都是各各差別,常住自性,沒有什麼變化可說,彼此間也說不上什麼連系。「法法各住自性」,是真實有,一切有部依此建立實法我。從諸法的現起作用上看:每一法的生起,必定依前時與同時諸法的力用爲緣,才能生起。生起後,又能引生未來法。在這前前引生後後,成爲相似相續的一大串中,在這生滅相續而屬于有情的生命之流,才有變化,彼此間才有連系。一般人不能理解這前前非後後的剎那生滅,執著在身心相續中有一個恒常存在的自我,這是顛倒的認識,生死的根本,這便是補特伽羅我。補特伽羅我,是根本沒有的,只是我見的錯覺吧了。在身心的相續中,雖沒有真實的補特伽羅,但從和合相續的關系上,也可假名爲補特伽羅。依這假名的補特伽羅,才說有從前生流轉到後世。假名補特伽羅,依實有的五蘊和合而假說,並非實有的存在。把有部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諸法實有的當體,是實法我,是真實有。在諸法(有情的身心)生起作用,和合相續上說,是可以假名爲 [P63] 補特伽羅的。假使執爲實有,那便是「諸法無我」所要無的我。

  圖片

   初 次 後

   念 念 念

   ……………………………………… 剎那生滅─┐

   /|\ /|\ /|\ ├─作用(現象界)

   ──────────────── 假名相續─┘

   | | |

   O──O──-O──O──O───────法住法性─┐

   \ |\ /|\ /| / ├─法體(本體界)

   \ |/ \|/ \| / │

   ……………………………………… 性類差別─┘

   過 現 未

   去 在 來

  

  [P64]

  進一步的研求它法體與作用的同異,有部學者,就會答複你不一不異。有時,法只有體而沒有用(過未),所以不能說一;可是引生自果的作用,是依法體而現起的,所以也不能說異。有部學者,也不得不走上這雙非的論法。『順正理論』(卷五十二),對體用的一異,有詳細的敘述:

  「我許作用是法差別,而不可言與法體異。……法體雖住,而遇別緣或法爾力,于法體上差別起用;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法體如前自相恒住。… …體相無異,諸法性類非無差別。體相、性類,非異非一,故有爲法自相恒存,而勝功能有起有息。……現在差別作用,非異于法,無別體故。亦非即法,有有體時作用無故」。

  「作用與體,雖無別體而有差別;謂衆緣合,能令法體有異分位差別而生。此差別生非異法體,故彼法體假說生義。依如是義,故有頌言:從衆緣方有,此有是世俗;雖生體無別,此有是勝義」。

  論文明顯的說,法體與作用非一非異。但它雖說非一非異,實際上是偏重于 [P65] 不一的。它在談到法有叁世的時候,總覺得叁世要在法的作用上說;依作用的起滅,雖說法有叁世差別,但法體終歸是恒住自性。

  理解了有部的主張,再來看犢子系的學說,比較上容易得多。犢子部的叁世有爲與無爲,與有部大致相同。不同的,只是不可說我。他怎樣建立不可說我呢?『異部宗輪論』說:

  「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

  「依蘊處界假施設名」,窺基的解說是:世間,或者說眼是我,說身是我,這只是依蘊等法而假立的。實際說來,雖不是離蘊有我,卻也不就是五蘊,自有它的體性。他的見解,是把「假施設名」,看成了假名的補特伽羅。離假名我以外,別有一個不可說我。其實,犢子部沒有這樣隔別的見解。「依蘊處界假施設名,正是說的不可說我。何以見得?像『俱舍論』(卷二九)「破我品」說:

  「但可依內現在世攝有執受諸蘊,立補特伽羅」。

  犢子部所立的不可說的補特伽羅,原有叁…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青年的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