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心的又是什麼呢?
我以爲,潛在的業力,是因內心的發動,通過身語而表現出來;又因這身語的動作,影響內心,而生起的動能。它是心色爲緣而起的東西,它是心色渾融的能力。最適當的名稱,是業。身表、語表是色法,因身語而引起的潛在的動能,也就不妨叫它無表色;至少、它是不能離卻色法而出現的。不過,有部把它看成四大種所造的實色,把它局限在色法的圈子裏,是多少可以批評的。潛在的業力,本因思心所的引發而成爲身口顯著的行爲;又因表色的活動,引起善不善的心心所法,再轉化爲潛在的能力。叫它做思種子,或心上的功能,確也無妨。不過,像經部那樣把業從身、語上分離出來,使它成爲純心理的活動,規定爲心上的功能。唯識思想,誠然是急轉直下的接近了,但問題是值得考慮的。 [P158]
不相應行,不離色心,卻也並不是有觸對的色法,能覺了的心用,可說是非色非心即色即心的。釋尊對心不相應行,很少說到它,它在佛學上,是相當暗昧的術語。部派佛教開展以後,凡是有爲法中,心、心所、色所不能含攝的,一起把它歸納到不相應行裏。大衆系的隨眠、成就,正量的不失法,有部的得和命根,成實論主的無作業,這些都集中到心不相應中來,它成了佛家能力說的寶藏了。
第四節 有漏種子
第一項 說轉部的一味蘊
微細的煩惱,潛在的業力,雖都是有漏的,但還有不限于業煩惱,而通于一切雜染的有漏種子說,像說轉部的一味蘊等。它爲什麼稱爲說轉﹖窺基的『宗輪論述記』,曾有兩種解釋:一、它有種子從現在相續轉變到後世的思想;二、它 [P159] 有實法我,能從前世移轉到後世的思想。但這都不是說轉部立名的本義,應該依『異部宗輪論』說:
「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
論文說得明白,是從諸蘊的移轉得名的。那能移轉的諸蘊,是怎樣的呢?『異部宗輪論』說: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
二蘊的含義,『宗輪論』與各種論典,都沒有詳細的說到;只有窺基的『述記』曾這樣說:
「一味者,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曾不間斷,此具四蘊。 ……根謂向前細識,生死根本,故說爲根。因此根故,有五蘊起。……然一味蘊是根本故,不說言邊。其余間斷五蘊之法,是末起故,名根邊蘊」。
他把一味蘊,看做微細的心心所法,是沒有色法的四蘊。一味相續的細心, [P160] 是生死的根本,是間斷五蘊所依而起的根本。這一味而轉的細心,與論文的「諸蘊從前世轉到後世」,不無矛盾。我們應當另求解釋,『大毗婆沙論』卷十一,曾敘述到不明部派的二蘊說。把它對照的研究起來,覺得這與經量本計(說轉)的二蘊說,完全一致。以『婆沙』的二蘊說,解釋說轉部的諸蘊移轉,是再好也沒有了!『婆沙論』說:
「有執蘊有二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前蘊是常,後蘊非常。彼作是說:根本作用二蘊雖別,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作用蘊所作事,根本蘊能憶故」。
婆沙的二蘊說,雖在說明記憶的現象,但記憶與業果相續,上面曾一再說過,在過去所作的經驗,怎樣能保存不失的意義上,是有共同意趣的。這二蘊說,依生滅作用的五蘊現象,與恒住自性的五蘊本體,從體用差別的觀點,分爲作用、根本二蘊。這本來與有部的法體與作用大體相同,但有部關于業果相續與記憶作用,純粹建立在生滅作用的相似相續上;二蘊說者,卻把它建立在諸法的本體 [P161] 上。
他們的思想分化,仍然在說明諸行無常,又怎樣可以從前世移轉到後世的問題。剎那生滅的諸行,不能從前生轉到後生,這幾乎是各派見解所共同的。但有部主張有假名補特伽羅,就有移轉的可能。犢子部等,認爲有不可說我,才能移轉。說轉部主張有常住的一味的根本微細五蘊,所以有移轉。依法體恒存的見地,從前所作的,現在還可以記憶;自作自受,也就可以建立。一味的根本蘊,是諸法的自體,是叁世一如,是常住自性,這在有部也是許可的,只是不許在法體上建立記憶等罷了!這一味的根本蘊,確乎是種子思想的前身。在間斷的五蘊作用背後,還潛伏著一味恒存的五蘊;一味的五蘊,是生起間斷五蘊的根本。這二蘊,拿種子思想來說,就是種子與現行。種子說,雖是依一味蘊等演化而成,但在時間上,比較要遲一點。像窺基的一下就用種子、細意去解說它,不免有據今解古的毛病。說轉部的二蘊說,是從有部分出的初期思想。異部宗輪論,除了幾點特殊的教義而外,也說說轉部與有部大體相同。所以用有部法體與作用的思想 [P162] 去解說它,比種子說要正確得多。
正確理解了一味蘊,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也就可以解說。勝義,小乘學派,每把它認爲與真實的意義相同,與世俗的假名相對。既說是勝義補特伽羅,必然是有體的。說轉部的二蘊說,雖采用了體用差別的見解,但在建立補特伽羅的時侯,卻不像有部那樣單建立在生滅作用的相續上。依『婆沙論』所說,它是總依根本與作用二蘊,在體用不離的渾然統一上建立的。這和犢子部有同樣的見解。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與犢子系的不可說我,究竟有什麼不同?或許是在叁世實有與過未無體吧!總之,說轉部建立一味常存的根本蘊,一方面是前後相續記憶過去的本體,一方面又是間斷五蘊生起的所依。它的目的,還在解決這嚴重而迫切的問題。
第二項 化地部的窮生死蘊
化地部的窮生死蘊,向來就被唯識學者認爲與本識所藏的種子有關,像無著 [P163] 論師的『攝大乘論』(卷上)說:
「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
據『攝論』的解說,窮生死蘊,就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只是名字不同罷了。但在唯識思想史的發展上看,只能說這與後世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有關,不能說就是瑜伽派的種子。古人對于窮生死蘊的見解,都是依『攝論無性釋』,而加以推論。『無性釋』(卷叁)說:
「于彼部中,有叁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剎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恒隨轉法。叁者、窮生死蘊,謂乃至得金剛喻定恒隨轉法」。
在時間的長短上,建立這叁蘊:一種是一剎那;一種是從生到老死;後一種是從無始以來,直到生死的最後邊。這有一個疑問,第一種是剎那生滅法,第二與第叁,是否也是剎那生滅的呢?假使是剎那生滅的,那就只有一蘊。假使不是剎那生滅,難道是一期常住的嗎?古人曾有兩種不同的答複:一說,化地部或許 [P164] 與犢子系的正量部相同,主張有長期的四相。就是說,有一類法,生起以後,到最後的滅盡,中間是沒有生滅的。一說,雖一切法都是剎那滅的,但依相似相續建立後二種蘊。這裏面的一期生蘊,向來都解釋爲像命根等的一期不斷,由業力所感的總異熟果。窮生死蘊,『唯識義蘊』說是「謂第六識別有功能,窮生死際恒不斷也」。『唯識學記』說是「至金剛恒轉微細意識」。依『攝大乘論』的意思,是依種子說的。
窮生死蘊,在漢譯的小乘論典,就是『異部宗輪論』,也都沒有說到。直到無著論師的『攝大乘論』,才開始有窮生死蘊的記載。這雖不能說在『攝論』時代,才有窮生死蘊的思想,但說它是化地部的後期思想,還不致于有什麼過失。看看化地部的後期思想吧!『異部宗輪論』說到化地部的末宗異義,有這樣的話:
「隨眠自性,恒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恒現在」。
這已經在起滅間斷一切法現象背後,指出蘊等一切法的念念恒在。這恒居現 [P165] 在,依窺基的解說,就是種子。梁譯的『攝論世親釋』(卷二),也有近于種子的解說,它說:
「窮生死陰,恒在不盡,後時色心,因此還生。于無余涅槃前,此陰不盡,故名窮生死陰」。
「後時色心,因此還生」,確是很明顯的種子論。但它的恒住現在與窮生死蘊的思想,到底怎樣?因爲文獻不足,難得完滿的認識。我們應該記得,化地部是主張諸行剎那滅的,同時又主張色根與心心所都有轉變的。這與剎那生滅就不能轉變,有前後轉變就不能剎那滅的學者,有非常不同的地方。這一點,希望讀者給它深刻的注意!『無性釋』說:一念頃蘊是一剎那有生滅法,後二蘊都有恒隨轉法的定義。化地部的叁蘊說,或許是這樣的:一念頃蘊,是一切有生滅的現象界;後二蘊,都是不離生滅而相續轉變潛在的功能。一念頃蘊,指一切法的剎那生滅說的;後二蘊指相續轉變說的。依現象界的念念生滅,也說它念念恒存,恒住現在。它剎那轉變,與「一切行皆剎那滅」,並無矛盾。它的一期生蘊,是 [P166] 業力所熏發的,能感一期自體果報的種子;直到一期生命的終結,業力熏發的功能,也就滅盡。窮生死蘊,是能生一切有漏色心的功能,直到金剛喻定,才滅盡無余。倘果真如此,那它與唯識學上的種子說,等流習氣與異熟習氣,有受盡相與無受盡相的關系,太密切了!
第叁項 大衆部的攝識
大衆部的攝識,像『顯識論』說:
「摩诃僧祗柯部名爲攝識,即是不相應行。譬如誦經,第一遍未得,第二遍誦攝前第一,如是乃至第十遍誦通利時,即通攝前九。如是初識能變異在第二,如是乃至第九變異在第十中,第十能攝前九。即此第十變異之用,名爲攝識;有前九用,故不失前九也」。
大衆部建立根本識,這攝識的變異之用,是否屬于本識,雖還不得而知,但這與大乘的攝藏種子識,不論在名稱上,含義上,都是非常接近的。有人說:大 [P167] 衆有種子而沒有熏習,也可以此攝識去證明它的誤解。它用誦經作比喻,說明這攝識的功用。我們誦經之所以能達到通利,不單是屬于第一遍,或者第十遍的…
《唯識學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