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指導(林俠庵居士編述)

  淨土指導

  林俠庵居士編述

  △導師阿彌陀佛。于往中。四十八願度脫衆生。第十八願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衆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往生極樂國土。

  △釋迦世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又雲。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卸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雲。稱我本師阿彌陀佛。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減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如來授手。頂告汝莫恐怖。來生我國。

  △大勢至菩薩說。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淨土聖賢錄說。唐法焄大師。蒙文殊師利菩薩威神力。攝入五臺聖境。照見作禮。諸問修行要道。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叁寶。福慧雙修。此之二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照問。當雲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憶念。勿令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語已。舒金色臂。摩照頂曰。汝念佛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照受記矣。歡喜作禮而退。

  △蓮池大師說。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費力。默念易昏沈。只是綿綿密密。聲在于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防默持。或複昏沈。則不防高聲。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徹悟大師說。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爲念佛一大綱宗。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于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勉哉。○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學道之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淨土正宗。叁以攝心專注而念。爲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五以專持四重律儀。爲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爲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爲土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爲往生驗證。以上八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善導大師說。大聖憐。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故順佛語故。若舍專念。修雜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叁四。○凡人臨終。須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若得舍此幻身。超生善道。乃是稱意之事。○凡有疾病。但念無常。一心待死。囑看病問候人。凡來我前。爲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若病重將終之際。不許有人哭泣。但同聲念佛。待氣盡方可舉哀。若得明解淨行之人。頻來策勵。實爲大幸。用此法者。決定往生。○凡臨睡時觀西方勝境。或觀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不得雜語雜想。亦不得求見瑞相。但辦專心。自有見時。或但稱佛號而睡。行者專取一法。不得雜用。務在久遠行之。必于淨土。功不唐捐也。

  △覺明妙行菩薩說。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當佑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著內外。無有相貌。是盡諸妄想。與佛法身。非一非異。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無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爲執持佛號。方得名爲一心不亂。○念佛不能一心者。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合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叁昧。偈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念佛預先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切。稱于阿彌陀佛。必使聲緣于心。心緣于聲。聲心相依。久久不失。則入憶念叁昧。

  △紫柏大師說。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只在歡喜煩惱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動生死境上。自然不驚怖。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抛在腦後矣。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念佛。能于憎愛關頭。不昧此一句阿彌陀佛。而現前日用。不能受用。臨終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爛。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無靈驗。過在于汝。與我無幹。○又問學者雲。汝念佛常斷否。答。合眼睡時便忘記了。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一萬年也莫幹。汝自今以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乃有出苦分。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就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忏悔。或念千聲或念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叁二十翻。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

  △截流大師說。念佛貴在一心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爲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曆曆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沈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也。

  △印光大師說。念佛用功。最妙之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耳根。此叁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簾。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爲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則一心不亂。與念佛叁昧。均可漸得矣。○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挂在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漿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今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雖欲出。未由也已。○念佛心不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從一句至十句。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掏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真記爲。難可分爲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作兩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道霈大師說。念佛須信憶兩字。不離于心。稱敬二字。不離于口。往生淨土。須要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不離心口。諸佛即佛即救。諸佛即度。心常憶佛。口常稱佛。心常敬佛。始名深信。○念佛務使字字分明。句句相續。蓋不分明。即是昏。不相續即是散。一句佛號。曆曆現前。久之自然成就念佛叁昧也。

  △悟開大師說。開眼念佛。心易散動。可閉目念。當念佛時。將心放空。提起佛號。即念即聽。即聽即念。綿綿密密。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但要字字從念頭上者實。句句從求生西方裏出來。更有系念一法。在不念佛時。將念頭常挂在阿彌陀佛身上。心常清淨。不動不搖便是得力處。

  △妙空大師說。念佛之人。勿雜惡念。于必經之事。一過即舍。久之意地清淨。過事即有妙智觀察。此乃念佛。轉成智之謂也。○所謂隨順持名者。昏沈則經行持。散亂則端坐持。或跪或立或。坐皆隨己便。總使一句佛號不忘。此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也。○病者死之機也。死者凡聖淨穢之關也。病中當作死想。勸念佛名。決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往生西方。遂我往生之願。若于病中。略一停念。則一切愛戀恐怖。煩惱安排。種種雜念。一齊現前。生死關頭。如何濟事。若病危時。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于心勿忘可也。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錯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回。皆一念爲主。若一念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于心勿忘可也。

  △弘一大師說。古詩雲。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非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爲講述。如下所列。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身體悉皆放下。專一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

《淨土指導(林俠庵居士編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