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P15

  ..續本文上一頁的感慨萬千!好,這時間也到了,我們明天見。

  

  

  

  

  (第五集)  

  1996/1/10 澳洲布裏斯本 檔名:17-13-05

  我們把佛法做了一個總結,佛法是佛陀對於一切衆生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教育。佛法教學的目的是開啓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我們自性裏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行、才藝、能力,乃至於福報,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無二無別。

  如果我們要想知道佛的物質生活環境,我們在《無量壽經》、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嚴經》上看到毗盧遮那佛的生活狀況。他們的身體是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之體,永遠不老不病,沒有生死。居住的環境,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宮殿樓閣是七寶造成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琉璃爲地。琉璃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道路是黃金鋪的,我們看到的是黃金鋪的道路,這是富貴,我們這個世間人不能比。經上說天上的天王,大梵天王的福報,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普通老百姓。

  佛在經上說這些話,是不是誘惑我們的?佛的生活環境這麼美好。佛說的是真實話,絕對沒有誘惑、欺騙,沒有這些話。你看五戒裏面有「不妄語」,佛怎麼可以打妄語?它這個事實是如此。所以《金剛經》上講「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不虛。「實語者」,實是老老實實。「如語者」,如就是事實是怎麼樣,就照這個事實說就是了,不必加一點,也不必減一點,完全根據事實真相來說明,這叫「如語」。「不诳語」,也就是不妄語。「不異語」,跟一切諸佛所說沒有兩樣,佛佛道同,大家所見到的都一樣,講法也一樣。《金剛經》上說佛這五種語,是以「如語」爲主,就是事實是怎樣,你就照事實說。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說的一切法,可以說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今天這樣的生活環境,美滿殊勝的生活環境沒有了,失掉了。佛告訴我們,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了,是迷失了。你迷了自性,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教我們覺悟,教我們破迷,破迷開悟,我們自性裏面無量無邊的德能自然就現前,所現的境界就是華嚴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模樣差不多,沒有兩樣!這個是佛法教學的目的,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

  佛、菩薩、羅漢這些名詞,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是佛教育裏面學位的名稱。我們真正覺悟了,那就拿到第一個學位,「正覺」,稱之爲阿羅漢;再進一步能夠達到「正等正覺」,就稱之爲菩薩,菩薩的學位比阿羅漢高;到覺悟達到究竟圓滿了,我們就叫他做成佛了,所以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佛、菩薩、羅漢是佛門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裏念書,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

  因此佛法是個平等法,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圓覺經》中所說的,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現在又想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這的確給我們從修行證果上,建立了充分的信心,我們修學有理論的依據。這個理論非常踏實,決定不是虛妄的,不是虛構的。

  要怎樣恢複我們的自性?這個一定要講到修行了。我們迷,迷就是錯誤,我們對於整個宇宙人生想錯了、看錯了。現代雖然有不少的科學家,現在稱之爲理論的物理學家,對於大宇宙、小宇宙,大宇宙是太空,小宇宙是粒子,今天講到量子,這是物質最小的。他們爲我們做了有許許多多的說明,我們聽了感覺到非常驚異,是不是真相?可以說是真相,是部分的真相,不是究竟圓滿的真相。究竟圓滿的真相,這些科學家、哲學家有沒有辦法了解?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可能。如果世間人有能力認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就不必出世了,佛出現在世間沒有意義,這些問題你們都可以解決。佛出現在世間,是你們想要解決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他不能不幫助你解決。

  爲什麼說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學說不能解決這問題?基本上講,方法錯誤了。世間人所用的,在我們佛法講叫「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這個聰明智慧的發源是從意識心裏來的。意識的特質是分別、是研究,我們用思考、用思惟去研究,是這樣得來的。今天再加上許許多多進步的科學儀器來觀察,用這樣的方法。而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不能解決問題。

  佛門裏面如果講到純粹的哲學、純學術,佛法有,不是沒有,法相宗所講的就是。法相宗能不能解釋得圓滿?不能。爲什麼?用思考。思考是分別、是意識,意識能夠解釋的是有範圍的。實際上,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用分別心,就是用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去探討。佛告訴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要用清淨心,要用禅定的功夫。禅定到一定的深度,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淨極光通達」,淨到一定的程度,這個心地放光,才能夠照見宇宙人生。達到照見,那個時候你見到的就是事實真相。

  所以今天科學家用的方法,跟我們法相宗、法相學者用的方法一樣,充其量在我們法相裏面講,他只能解釋阿賴耶識以內的,這個範圍行。唯識所變,他能夠解釋到這個。可是更深一層的唯心所現,他沒辦法,他達不到。這個意識心,我們天天想,思想這個能力很大,裏面可以想到阿賴耶識,外面可以想到虛空法界,可見得第六意識的作用的確是非常廣大,但是就是緣不到真如本性。講到真如本性,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不明心見性,你就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科學家一個發現,現在覺得很驚奇,過個幾十年之後又有新的發現,把這個定律就推翻掉了。現在許多科學家知道,科技是不斷的再進步,不敢講他這個定律是真理,他這個定律是永恒的,誰也不敢講這一句話。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他在方法上用錯了。如果這一些科學家們,他們都肯修禅定,那就了不起。定才能生智慧,智慧才能夠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修行就很重要了,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這叫修行。前面說過修行的原理是戒定慧,戒是守法、守規矩,定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是真的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明。世間聰明人,他的煩惱沒有斷,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沒斷,可能比一般人看得淡,來得薄,但是他並沒有斷掉。所以這個在佛法,不承認他是正覺;雖然他覺,不算正覺。正覺一定要斷見思煩惱。

  由此可知,我們在修行綱領上是「覺、正、淨」。學佛最初入門,接受叁歸戒。叁歸戒是自己發心的,「我要學佛,我要接受佛陀的教育」。你發這個心了,你找到僧團,找到出家人,出家的老師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目標、方向傳授給你,這叫作「傳授叁歸」。把這個東西傳授給你,你曉得將來這個路怎麼走法?往哪裏走?

  歸依叁寶,叁寶是「佛、法、僧」。可是這個名詞很容易産生誤會,一聽說佛,就想到佛像;聽說法,就想到經典;聽說僧,就想到出家人。給諸位說,這叁樣東西靠不住。佛像一把火就燒掉了,出家人自己沒有修行,自身難保,你怎麼能依靠?哪能靠得住?所以要懂得真正的叁寶是什麼?佛像、經書、出家人是形式的叁寶,叁寶的樣子。它有實質,實質的叁寶是在你自己心裏面,所以佛教給我們歸依叁寶,是歸依「自性叁寶」。我們自性有覺,歸依自性覺。那你要說,我現在不覺了,我迷了,雖然自性有覺,可是自性覺在哪裏?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怎麼迷的?我眼見色,爲什麼會迷?因爲你分別、執著,你就迷了。假如你離開分別、執著,我問你眼前擺的這個,你看見沒有?你不能說沒看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覺;一有分別、一有執著就迷了。你要細細去想一想這樁事。

  我們眼前擺的這是什麼?花。什麼顔色?紅色、黃色的、綠色的,迷了。你說迷在哪裏?它本來沒有名字,本來沒有顔色。顔色怎麼來的?現在科學家知道了,是光折射不同的度數反射出來的。本來哪有顔色?本來沒有名字。相是假相,名是人給它取的名字,假名。我們懂得「名可名,非常名」,假名假相。所以離開一切名與相,你所看到的是真相。我們迷在這個假名假相裏,迷在這些形相、色相、名相裏面,要把這個東西拿掉,確確實實不執著,你要這樣訓練自己,這就叫歸依佛、歸依覺。

  人家問你這是什麼?這是花。你怎麼說這是花?因爲你們叫它作花,我也叫它作花。你們說它是葉子,我也叫它是葉子。我是隨順你們的執著而說的,我自己不執著,這就是諸佛菩薩。所以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衆生相處,你叫什麼名字,我就叫它什麼名字,你怎麼執著,我也怎麼執著,恒順衆生,和光同塵,可是自己幹幹淨淨,絲毫不染著,這叫作歸依覺。

  所以你歸依之後,以後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會用這樣的心,你就覺悟了,你就不再迷了。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而且能夠幫助一切衆生,這叫歸依佛。

  歸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一層難!真正覺悟之後,那個思想、見解才是正確。我們現在達不到,達不到怎麼辦?先采取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所講的,他的想法、看法那是正確的。我們先依靠他,但是依靠他是一個短時間的,是一個階段的,佛不會叫我們永久依靠他,沒有這個道理。

  你剛剛初學,好像學生在學校依靠老師,學業完成了,你獨立了,你要出去的。像父母養育兒女,他很小,你必須要照顧他,他要依賴你,他慢慢長大成人的時候,他不會再依賴你了。一輩子依賴你,這個小孩沒出息。

  佛教導我們也是如此,在你沒有大徹大悟之前,依靠老師,依靠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今天我在這裏傳授叁歸,你不能依靠我。依靠我,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依靠釋迦牟尼佛、依靠阿彌陀佛。佛在哪裏?經典就是的。《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跟我們講的。我們依靠經典裏面的教訓,就是依靠佛。佛親自…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宗科學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