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般的習慣,如果是一個新的道場建立了,我第一部經一定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有地了。講這一部經才叫這個道場開光,這是真正的開光。開光一點不迷信,到後面我還會給大家說明開光的意思,現在完全是形式,沒有實質的內容。這是爲道場奠基,這個意思非常要緊。
然後把孝親這一個心推廣,大乘戒經裏面講孝敬一切衆生,這就變成了大慈大悲。什麼人代表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代表。所以地藏菩薩的孝道往上提升一級,就是觀世音菩薩。拜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求觀音菩薩保佑,把觀音菩薩當作神明看待。觀音菩薩委屈的不得了,你把他糟蹋掉了,你這麼瞧不起他,他還會保佑你嗎?沒這個道理的。我們供養觀世音菩薩,用意在哪裏?看到這一尊像,想到我對一切人要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在哪裏?我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個模型放在這邊,照這個模型塑造自己,這是佛法,這是教學。這一尊像、或者這一個名號放在那裏,是時時刻刻提醒你,你對於一切衆生要大慈大悲,無條件的關懷愛護,無條件的幫助利益一切衆生,這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經典裏教給我們是這些東西。
第叁位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智慧。也就是我們自己修學,我們跟一切大衆相處,我們盡孝、我們修慈一定要依據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文殊菩薩代表理性,他是智慧的、是理論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裏面就麻煩,有迷!理性是覺!
最後達到究竟圓滿,就是孝、慈、理智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我們工作上,應用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上,那叫作普賢菩薩。普是普遍,平等普遍。我好,希望一切衆生個個都好,沒有一個不好,這個叫普賢。普賢菩薩圓滿了,那就是成佛了。
普賢菩薩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而我們現在采取的《無量壽經》,古人講《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華嚴經》的分量很大,無論在理論上、在事實上,事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天處事待人接物,瑣瑣碎碎都講得很詳細。佛的經典是教導我們怎樣過日子,怎樣過一個美滿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與宇宙人生真相完全相應的生活,這個生活才美滿!也就是說過諸佛菩薩的生活,這就是大圓滿的生活。佛法是教給我們這些的,這才是真實究竟的大乘圓滿法。所以佛法裏哪裏有迷信?
我們首先要把佛菩薩的名號、造像表法的意思搞清楚,否則的話,學佛那的確是迷信,佛法裏面真正的好處,你決定得不到。這個入門、門徑、修行的次第,就是孝親、尊師、慈悲、理智、平等,是同時修的。同時裏面有次第,次第裏面有同時,這是《華嚴經》上所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有次第。
譬如,先從孝親,再提升到大慈大悲,再培養理智,再培養一個廣大的心量,這是有次第的。雖有次第,也可以同時修學這幾個科目。像前面講的五個科目,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個裏面,它都含攝了。孝親裏面包含有慈悲、有理性、有智慧,智慧裏面含著有孝親、有慈悲,這個就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的意思。
佛法大致的意思明了以後,我們要問,具體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我們要怎麼作法?這是佛法真實的教學,所有一切經論裏面都有。所以經典的修學,實實在在講,一部經就夠了。每一部經裏,這些意思統統具足。問題是你真的要把它看懂,你要能把它做到才管用。
我們淨土宗的修學、目標是求生淨土,去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孝道做到究竟圓滿了。諸位想一想,我們要不孝順父母,你能到極樂世界去嗎?不可能的!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也不能把一個不孝父母的人,雖然他天天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巴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能夠徇私接引你去。沒這個道理!
阿彌陀佛怎樣教導我們?淨土有「叁經一論」,這是淨土的根本經典。淨土叁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叁經裏面以《無量壽經》爲第一,《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要,淨宗概論,把西方極樂世界詳詳細細的介紹給我們。而《觀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教材,對於西方淨土的理論,《觀經》裏面有補充的說明,非常的重要。十六觀是講往生的方法,方法講得很詳細。你看《無量壽經》上只講「叁輩往生」,《觀經》裏面講九品,就講得詳細了。因果的道理,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這一些道理做了一個詳細的補充說明。
《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小本經的內容,勸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求生淨土。小本經裏,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四次的勸導,真叫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叁,叁而四,四次的勸我們。這個機會不能錯過,錯過了太可惜了!我們淨宗的修學,就是依據這叁部經。一論就叫《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換句話說,這一部書就是天親菩薩自己依照《無量壽經》、《觀經》修學往生的報告,以他的經驗提供給我們做爲修學的參考。
在今天淨土有五經,多出了兩種,這兩種怎麼來的?其中一種是清朝鹹豐年間,鹹豐距離我們現在不算太遠。諸位曉得清朝末年有個慈禧太後,慈禧就是鹹豐的妃子,那個時候她還不是皇後,是鹹豐的妃子。鹹豐年間有一位修淨土的魏源居士,對於佛法很通達。他將《華嚴經》最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這一卷經合在淨土叁經的後面,當時成爲淨土四經。所以諸位如果在讀古人注疏裏面,有提到淨土四經,就是講這個四經。他把《普賢行願品》列到淨土經論裏面去,有沒有道理?非常有道理。
我們讀《無量壽經》就曉得了,你看《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經文上佛告訴我們,「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由此可知,淨土跟華嚴的關系非常密切。華嚴可以說是講理論、講方法,而淨土說的真正就是華嚴的修行證果。因此,我們認識了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普賢大士的法界,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普賢菩薩。
前面跟諸位說過,菩薩是通號,不是專指一個人。只要是修十大願王的這個人,這人就是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上面從阿彌陀佛,下面是一切衆生,都修普賢十大願王,所以那是普賢的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好像一個學校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一年級,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大大小小的全是普賢菩薩。太難得了!
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所以《華嚴經》是我們佛門裏的第一經。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承認的。《華嚴》是根本*輪,《華嚴》是佛法概論,無論在事在理都講得很詳細,末後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表演給我們看,五十叁位善知識代表什麼?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在你自己本位上,你是學什麼的?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你是生活在什麼環境裏面?就在你自己生活環境,一絲毫不要改變,修普賢行。這個真正叫利益無邊!
實在講,經太大了,現在講的人已經沒有了。我在臺灣南部,有幾位法師碰到我,常常勸我,要求我講《華嚴經》。他說:「你要不講,恐怕以後沒有人講了。」這個話我也知道,緣沒有成熟。我很想講一遍,緣沒成熟,機緣不成熟。這個經講一遍,每一天兩個小時,要講四年,才能講圓滿。我現在沒有辦法找個地方住在那裏不動四年,這不行!找我的地方太多了,要到處亂跑,所以講這個經就相當困難了。
這一次在新加坡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我預定的時間是四個月,大概差不多四個月是可以講圓滿,相當不容易!現在經講了差不多四分之叁了,還有一小部分還沒講完。我這裏講完了,趕到新加坡再去把這個經講圓滿。回到新加坡,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講圓滿。所以諸位要曉得,一部大經的講圓滿,相當不容易。尤其像《華嚴》,太希有了、太難得了。中國自古以來,一個人一生能聽一部《華嚴經》,是非常非常希有的因緣。
過去清涼大師,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真是希有難得,他一生《華嚴》講五十遍。五十遍怎麼講的?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講五十年。他老人家好像活了一百叁十多歲,長壽!所以從前聽經,討經單,住在寺廟裏,在家居士也一樣,在寺廟裏去討個經單,就是報名,「我要聽這一部經」,寺廟裏也分給你住的地方,在寺廟裏吃,大概也會分一點工作給你做,也不能白住,分一點義工給你做,住一年,一部經聽圓滿。你想再聽一遍也可以。
所以從前修行,我們在佛教史裏面、在傳記裏面看到的,無論出家在家,往往是叁年、五年他就開悟了,就有成就了。現在學佛學幾十年,學一輩子,還是迷惑顛倒,什麼原因?薰習的力量太短了,所以難!
從前的道場,每一天聽經八小時,寺院是學校,出家人是老師,天天講經說法,聽八個鍾點經,這解門,開智慧!念八個小時佛,一天十六個鍾點都沒有妄想,都不起貪瞋癡慢,他的心怎麼不清淨!天天不斷這樣訓練,給你訓練個叁年、五年,他自然就得定了,得叁昧了,開悟了。現在不行,現在這個道場了不起,天天講經,一天講兩個鍾點經,我們這才一個半鍾點。就算兩個鍾點經,二十四小時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打妄想,你說有什麼用?這沒有用處了!以前講二十四個小時,十六個小時他心在道上,那個才管用!所以從前人那麼成就,我們看到覺得奇怪,實在有他的道理。所以兩個鍾點的時間,不行!必須要全部精神灌注在這裏。
近幾年來有!我在美國、在臺灣、在新加坡、在中國大陸看到,少數的一些人,他們用什麼方法?把我的錄音帶寫成文字,有時一天也要用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把錄音帶反覆的聽,一句一句的寫下,一部《無量壽經》寫圓滿了,他有了一點功夫。一部《無量壽經》寫下來,也要一年多的時間。從錄音帶上一個字一個字去寫,聽了,他會記不得,寫下一句,重覆倒回去,然後再聽,全部精神灌在這個裏面,他也不打妄想,也不生煩惱了…
《認識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