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廬山慧遠的叁教關系思想(張敬川)▪P2

  ..續本文上一頁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佛知是已,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爲說一切種智。[14]

  

  現實的教法雖有叁乘之別,但叁乘佛法卻是一相、一味,均是趣向一切種智,入于涅槃常寂滅相。所不同的是,聲聞等弟子並不知曉自己的去向是究竟的涅槃,還以爲獲得阿羅漢的果位就是得到了最高的解脫。但這並不是說聲聞弟子不能獲得究竟涅槃,對于聲聞弟子而言,阿羅漢果只是佛陀爲了其趣向佛道,而方便安立的一個教化而已,當其根機成熟時,佛陀自然會以授記的形式,證明聲聞等弟子的歸趣也將是大般涅槃,也會獲得一切種智。

  將《法華經》的這個理論進一步的延伸,自然就可以擴大一乘佛法的範圍,而把世俗的教化也納入到佛教的義理體系之中。但其中至關重要的問題是,世俗的教化是否是“如來說法”?《正法華經》給出了明確地答案,《正法華經·草藥喻品》雲:

  

  如來正覺講說深法,猶如大雨。大聖出現興在世者,則爲一切諸天、人民、阿須倫、鬼神、龍,顯示威曜,鹹尋來至,皆現在前,爲暢大音分別慧義,大師子吼,班宣景模:“吾爲如來使,天上天下諸天世人,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滅度者令得滅度。于是世及後,世所知而審,爲諸通慧皆能普見,度諸度,脫諸脫,安諸安,未滅度者皆令滅度,悉來詣我。[15]

  

  其中,爲如來使者的大聖,顯然可以引申爲世間的明君聖主。這樣,不但聲聞等教法是如來安立的方便之教,世俗的禮樂教化也成了如來的方便安立,與聲聞教法一樣,這些世俗的教法雖不是究竟之道,但卻是趣向究竟之道的前瞻,它們的歸趣都是同一個境界,即究竟的涅槃。慧遠正是利用了這個理論,主張儒家與道家的聖人都是佛陀的化現,他們的教化也是佛陀的安立的方便。《沙門不敬王者論》雲:

  

  經雲,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權廣隨所入。或爲靈仙、轉輪聖帝,或爲卿相、國師、道士。若此之倫在所變現,諸王君子,莫知爲誰。此所謂合而後乖者也。或有始創大業而功化未就,迹有參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于身後,或顯應于當年。聖王即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稱算。雖抑引無方,必歸塗有會。此所謂乖而後合者也。[16]

  

  這裏,慧遠更明確地肯定了諸王君子等可能是佛陀的化現,其所傳授的教法必然是趣向佛道的。不論是先合而後乖還是先乖而後合,曆代聖君的教化與佛教的教義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這裏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首先,因爲儒、道都是佛陀的方便安立,那麼和聲聞、緣覺一樣,儒、道的信奉者最終也會趣向佛道,得一切種智,入大般涅槃。這是叁教殊途而同歸的道理。另一方面,作爲安立的方便——權教,儒、道兩家理論雖然也可以入道,但它不能用來衡量作爲佛陀直接開示的一乘“實教”,即叁教關系中的佛教。因此,慧遠才強調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認爲在家之人要遵循聖王製定的禮樂教化,但出家之人則另有一套規矩。不必依照先王的規則行事。這不是出家人對聖王君主的不尊重,而是因爲出家人修行的是佛陀“合內外之教”的直接開示,正如大乘菩薩不必遵循聲聞等弟子的戒律,而有自己的菩薩戒一樣,出家人也不必遵循世典中的禮儀。

  慧遠雖然主張叁教同源,但他對叁教並非沒有高下的區分。從慧遠自身的經曆來看,他是從儒生、到老莊的信奉者,並最終歸趣佛教的。在這個過程中,叁教高下之別已經很清楚了。在《與隱士劉遺民等書》中,慧遠對叁教的高下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明。慧遠雲:“每尋疇昔,遊心世典,以爲當年之華宛也。及見老莊,便悟名教是應變之虛談耳。以今而觀,則知沈冥之趣,豈得不以佛理爲先?苟會之有宗,則百家同致。”[17]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慧遠對叁教的判釋爲,佛教最高,道家居此,儒家最低。這一點在《高僧傳慧遠傳》中也有明確的說明。《高僧傳》卷六: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也。弱而好書,珪璋秀發。年十叁,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故少爲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性度弘博,風鑒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範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志不獲從。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盡敬,以爲真吾師也。後聞安講《般若經》,豁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18]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慧遠的求學軌迹爲由儒入道,最終又棄道入佛。他對叁教之高下的理解也與此相關,即佛教優于老莊道家,而道家又優于儒家的禮樂教化。這一結論也爲學界所認同。但慧遠爲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判釋呢?其評價的標准是什麼?這一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筆者認爲,慧遠作出這樣判釋的根據,就在于叁教對生命之理解不同。儒家講究敬鬼神而遠之,不討論死後之事,甚至認爲人死神滅,其教化的立足點在于現世。而道家則認爲死是對生命本源的歸附,生命是沒有窮盡的,是生生不息的,並把生生不息之宇宙大化作爲其追求的終極目的。從對生命的認識角度來看,這顯然比儒家要更深一層。因此,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慧遠批評儒家“不尋方生方死之說,而惑聚散于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靈,而謂精麁同盡。不亦悲乎?”[19]

  此中的方生方死之說,就是道家“以生爲人羁,死爲反真”的主張。所以,儒家的教化之所以不如道家的學說究竟,就是因爲其以一生爲限,沒有向道家那樣,體悟“大塊勞我以生,息我以死。”但慧遠並沒有停留在道家的思想中,他認爲莊子、文子等人的論說,雖然比儒家更接近真理,但並非是佛陀所開示的正道。[20]所以,慧遠雖然多次引用了道家的文獻,並在講經的時候引《莊子》來解釋諸法實相,但他對道家的態度還是批判性的。究其原因,是由于道家以生生不息爲道之大德,肯定了“生”的價值,慧遠認爲這是所謂“知生不盡于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21]佛教的追求恰恰與此相反,佛教主張:“其爲教也,達患累緣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順化以求宗。”[22]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佛教優與儒、道的根本在于“不順化以求宗”。因此,道家的順應自然,無欲無爲的思想恰恰是佛教所反對的。爲什麼生生之大化不是最爲究竟的境界呢?因爲從佛教的教義來看,生死輪回正是一切有情所要超越的,不生不滅的至極之境才是佛教的真正追求。慧遠認爲:“其生不絕,則其化彌廣而形彌積,情彌滯而累彌深。其爲患也,焉可勝言哉?”[23]因此,道家所主張的生生之大德,恰恰是衆生受苦無窮,輪回生死的根本。要想擺脫這是困累,就必須修行佛道,而不順化于自然。這個狀態,就是佛教所主張的至極之境——涅槃。慧遠說:“經稱泥洹不變,以化盡爲宅;叁界流動,以罪苦爲場。化盡,則因緣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何以明其然?夫生以形爲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則神滯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則所存唯已,所涉唯動。于是,靈辔失禦,生塗日開。方隨貪愛于長流,豈一受而已哉?”[24]

  在慧遠看來,道家的“得一”、“體順”等都沒有擺脫生死的輪回,反而是沈迷在輪回中而不覺。因此,並非解脫的至極之境。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佛道兩家思想趣向的不同。佛教更傾向于解脫論,而道家則主張順應自然的生化之理。正是由于這種差異,才使得慧遠在兩教的抉擇中最終歸向了佛教。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慧遠首先通過《法華經》會叁歸一,開權顯實的理論,將儒家、道家等中國的傳統思想都融進了佛教的體系之中,避免了佛教與中國傳統的激烈沖突。其次,在叁教教義的究竟與否上,慧遠以是否能體悟至極之境爲標准,建立了自己的叁教高下論:即最下層爲儒家、道家居中,佛教最高。突出了佛教的優越地位,爲佛教在中國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責任校對:法恩)

  --------------------------------------------------------------------------------

  [1]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第64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2]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第64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3]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第17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4] 曹虹:《慧遠評傳》第248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5]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8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6]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第64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7]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第17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

  [8]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71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9]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4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10]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5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11]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8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12] 《高僧傳 慧遠傳》:有慧義法師,強正少憚。將欲造山,謂遠弟子慧寶曰:“諸君庸才,望風推服。今試觀我如何。”至山值遠講《法華》,每欲難問,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語。

  [13] 《大正藏》第9冊,第83頁中。

  [14] 《大正藏》第9冊,第19頁中。

  [15] 《大正藏》第九冊,第83頁中。

  [16]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7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17]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97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18] 《大正藏》第50冊,第357頁下。

  [19]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9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20]《沙門不敬王者論 形盡神不滅第五》:二子之論,雖未究其實,亦嘗傍宗而有聞焉。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9頁,東京:創文社,1960年。

  [21]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第五》,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9頁,東京:創文,1960年。

  [22] 《答桓太尉書》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2頁,東京:創文,1960年。

  [23]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第叁》,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6頁,東京:創文,1960年。

  [24] 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第86頁 東京創文社1960

  

《廬山慧遠的叁教關系思想(張敬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藏慧法師訪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