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14]
现实的教法虽有三乘之别,但三乘佛法却是一相、一味,均是趣向一切种智,入于涅槃常寂灭相。所不同的是,声闻等弟子并不知晓自己的去向是究竟的涅槃,还以为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就是得到了最高的解脱。但这并不是说声闻弟子不能获得究竟涅槃,对于声闻弟子而言,阿罗汉果只是佛陀为了其趣向佛道,而方便安立的一个教化而已,当其根机成熟时,佛陀自然会以授记的形式,证明声闻等弟子的归趣也将是大般涅槃,也会获得一切种智。
将《法华经》的这个理论进一步的延伸,自然就可以扩大一乘佛法的范围,而把世俗的教化也纳入到佛教的义理体系之中。但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世俗的教化是否是“如来说法”?《正法华经》给出了明确地答案,《正法华经·草药喻品》云:
如来正觉讲说深法,犹如大雨。大圣出现兴在世者,则为一切诸天、人民、阿须伦、鬼神、龙,显示威曜,咸寻来至,皆现在前,为畅大音分别慧义,大师子吼,班宣景模:“吾为如来使,天上天下诸天世人,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安者安,未灭度者令得灭度。于是世及后,世所知而审,为诸通慧皆能普见,度诸度,脱诸脱,安诸安,未灭度者皆令灭度,悉来诣我。[15]
其中,为如来使者的大圣,显然可以引申为世间的明君圣主。这样,不但声闻等教法是如来安立的方便之教,世俗的礼乐教化也成了如来的方便安立,与声闻教法一样,这些世俗的教法虽不是究竟之道,但却是趣向究竟之道的前瞻,它们的归趣都是同一个境界,即究竟的涅槃。慧远正是利用了这个理论,主张儒家与道家的圣人都是佛陀的化现,他们的教化也是佛陀的安立的方便。《沙门不敬王者论》云:
经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帝,或为卿相、国师、道士。若此之伦在所变现,诸王君子,莫知为谁。此所谓合而后乖者也。或有始创大业而功化未就,迹有参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于身后,或显应于当年。圣王即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称算。虽抑引无方,必归涂有会。此所谓乖而后合者也。[16]
这里,慧远更明确地肯定了诸王君子等可能是佛陀的化现,其所传授的教法必然是趣向佛道的。不论是先合而后乖还是先乖而后合,历代圣君的教化与佛教的教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因为儒、道都是佛陀的方便安立,那么和声闻、缘觉一样,儒、道的信奉者最终也会趣向佛道,得一切种智,入大般涅槃。这是三教殊途而同归的道理。另一方面,作为安立的方便——权教,儒、道两家理论虽然也可以入道,但它不能用来衡量作为佛陀直接开示的一乘“实教”,即三教关系中的佛教。因此,慧远才强调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认为在家之人要遵循圣王制定的礼乐教化,但出家之人则另有一套规矩。不必依照先王的规则行事。这不是出家人对圣王君主的不尊重,而是因为出家人修行的是佛陀“合内外之教”的直接开示,正如大乘菩萨不必遵循声闻等弟子的戒律,而有自己的菩萨戒一样,出家人也不必遵循世典中的礼仪。
慧远虽然主张三教同源,但他对三教并非没有高下的区分。从慧远自身的经历来看,他是从儒生、到老庄的信奉者,并最终归趣佛教的。在这个过程中,三教高下之别已经很清楚了。在《与隐士刘遗民等书》中,慧远对三教的高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明。慧远云:“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宛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沈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17]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慧远对三教的判释为,佛教最高,道家居此,儒家最低。这一点在《高僧传慧远传》中也有明确的说明。《高僧传》卷六: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弱而好书,珪璋秀发。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着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18]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慧远的求学轨迹为由儒入道,最终又弃道入佛。他对三教之高下的理解也与此相关,即佛教优于老庄道家,而道家又优于儒家的礼乐教化。这一结论也为学界所认同。但慧远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释呢?其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笔者认为,慧远作出这样判释的根据,就在于三教对生命之理解不同。儒家讲究敬鬼神而远之,不讨论死后之事,甚至认为人死神灭,其教化的立足点在于现世。而道家则认为死是对生命本源的归附,生命是没有穷尽的,是生生不息的,并把生生不息之宇宙大化作为其追求的终极目的。从对生命的认识角度来看,这显然比儒家要更深一层。因此,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慧远批评儒家“不寻方生方死之说,而惑聚散于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灵,而谓精麁同尽。不亦悲乎?”[19]
此中的方生方死之说,就是道家“以生为人羁,死为反真”的主张。所以,儒家的教化之所以不如道家的学说究竟,就是因为其以一生为限,没有向道家那样,体悟“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但慧远并没有停留在道家的思想中,他认为庄子、文子等人的论说,虽然比儒家更接近真理,但并非是佛陀所开示的正道。[20]所以,慧远虽然多次引用了道家的文献,并在讲经的时候引《庄子》来解释诸法实相,但他对道家的态度还是批判性的。究其原因,是由于道家以生生不息为道之大德,肯定了“生”的价值,慧远认为这是所谓“知生不尽于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21]佛教的追求恰恰与此相反,佛教主张:“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22]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佛教优与儒、道的根本在于“不顺化以求宗”。因此,道家的顺应自然,无欲无为的思想恰恰是佛教所反对的。为什么生生之大化不是最为究竟的境界呢?因为从佛教的教义来看,生死轮回正是一切有情所要超越的,不生不灭的至极之境才是佛教的真正追求。慧远认为:“其生不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23]因此,道家所主张的生生之大德,恰恰是众生受苦无穷,轮回生死的根本。要想摆脱这是困累,就必须修行佛道,而不顺化于自然。这个状态,就是佛教所主张的至极之境——涅槃。慧远说:“经称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何以明其然?夫生以形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则神滞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则所存唯已,所涉唯动。于是,灵辔失御,生涂日开。方随贪爱于长流,岂一受而已哉?”[24]
在慧远看来,道家的“得一”、“体顺”等都没有摆脱生死的轮回,反而是沉迷在轮回中而不觉。因此,并非解脱的至极之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道两家思想趣向的不同。佛教更倾向于解脱论,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的生化之理。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使得慧远在两教的抉择中最终归向了佛教。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慧远首先通过《法华经》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理论,将儒家、道家等中国的传统思想都融进了佛教的体系之中,避免了佛教与中国传统的激烈冲突。其次,在三教教义的究竟与否上,慧远以是否能体悟至极之境为标准,建立了自己的三教高下论:即最下层为儒家、道家居中,佛教最高。突出了佛教的优越地位,为佛教在中国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责任校对:法恩)
--------------------------------------------------------------------------------
[1]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6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6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 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第17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曹虹:《慧远评传》第248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8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6]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6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7] 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第17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8]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71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9]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4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10]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5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11]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8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12] 《高僧传 慧远传》:有慧义法师,强正少惮。将欲造山,谓远弟子慧宝曰:“诸君庸才,望风推服。今试观我如何。”至山值远讲《法华》,每欲难问,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
[13] 《大正藏》第9冊,第83页中。
[14] 《大正藏》第9册,第19页中。
[15] 《大正藏》第九册,第83页中。
[16]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7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17]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97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18] 《大正藏》第50冊,第357页下。
[19]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9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20]《沙门不敬王者论 形尽神不灭第五》:二子之论,虽未究其实,亦尝傍宗而有闻焉。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9页,东京:创文社,1960年。
[21]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第五》,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9页,东京:创文,1960年。
[22] 《答桓太尉书》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2页,东京:创文,1960年。
[23]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第三》,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6页,东京:创文,1960年。
[24]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第86页 东京创文社1960
《庐山慧远的三教关系思想(张敬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