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由一套一套的因緣和合,就出現瓶子一刹那一刹那的顯現。在一組同類的刹那過後,種類變了,又出現新的一組同類刹那,這就是瓶子從此位到彼位的遷變。但是整個過程只是一連串刹那的自性,瓶子的自性就是一隊隊的刹那。
【雖然在該瓶未移至它處、未改變相狀、也未遭遇他緣時,並未直接見到與前不同的差異,但不可能沒有前後刹那的差異。】
這是講:雖然在瓶子放在桌上沒有移動,沒有出現新、舊等相狀的差別,沒有遇到地水火風等外緣時,並沒有直接見到和前面不同的差別,但事實上不可能沒有前前刹那和後後刹那的差別。
這裏“沒有直接見”是指第六意識。我們知道,前五識是無分別的識,就像啞巴一樣,這五識確實是刹那刹那見色、聞聲等,確實是刹那性取境的,但它不會分別。所以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完全是由第六意識告訴我們的,如果它說的符合事實,那就是妙觀察的智慧,如果它說的不對,而我們又相信他,那就完全被它蒙騙。所以它說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情況。
現在這個第六意識就像瞎子一樣,瞎子明明給了他新衣服穿,他還說:“沒有看到新衣服。”他是一直這樣認爲的,當然我們不能聽信他的。同樣的道理,凡夫的第六意識直接分辨不出刹那變異,在這個問題上它和瞎子一樣,事實上,不可能沒有前後刹那的差異。意思是,每一刹那有爲法的法性就是刹那滅,前一刹那生而滅了,後一刹那又生而滅,所以前後都不同。
以下得出一個結論:
【由此可知,該瓶從生至滅之間共積累多少個刹那,便有那麼多生滅的自性。】
第一個“生滅”是指粗相續的生滅,從最初産生到最後“同類相續”的壞滅。第二個“生滅”是指細法性的生滅,生起一個刹那時,它本身就是壞滅性,生和滅都是在一個刹那上安立的,是一體的兩個側面,從它前面沒有,就說是新生的法;從它第二刹那不住,就說這是刹那滅的法。
現在知道,瓶子不是前面生、後面滅、中間一段常住。真實情況是,從生到滅之間有多少個刹那,就有那麼多的生滅。比如,瓶子放了一分鍾,有千千萬萬個刹那,一個刹那就是一個生滅,所以這期間就有千千萬萬個生滅。
小結:
以上是抉擇瓶子的體性是常還是無常。世間人認爲瓶子從産生之後,在沒有遇到外在的滅因期間,一直是常住的。
這是一種錯誤觀點,佛法認爲瓶子在自身成立的同時就是不住第二刹那而壞滅的無常體性。所謂體性,就是在一個法自己身上存在的特性。比如,甜是糖的特性,哪裏有糖,哪裏就有甜性,並不是糖自身非甜,由于其他因緣才使它變成甜。同樣,刹那滅是有爲法的法性,哪裏有有爲法,哪裏就有刹那性,並不是有爲法自身不是刹那滅,由外在的滅因才使它壞滅。
再看:爲什麼瓶子是刹那性呢?這需要用理由來證成,如果能以理證明瓶子是刹那性,那就徹底推翻了“瓶子常住”的觀點。從此,我們認爲“瓶子常住”的顛倒心,因爲失去了道理上的支持,就會逐漸地退掉,也就是常執會退掉。現在以什麼理由證成瓶是刹那滅呢?用一條理由,就是“有變異故”。
我們從反面入手推導:假如第一刹那的瓶子不壞滅而安住,那它就永遠是第一刹那的瓶子,不會出現任何變異,而現在在瓶子上面出現了種種變異,證明第一刹那的瓶變了,因此第一刹那的瓶子是壞滅的體性。
論中講了很多瓶子的變異現象,有新和舊的變異,圖紋、顔色、形狀的變異,有水、無水的變異,作業不作業的變異,總之看到瓶子有時空的種種不同階段。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惑,他說我能理解顔色、形狀等的變化,因爲這是瓶子自己身上出現的前後不同的差別,當然足以表明瓶子是出現了變異。但是把有沒有水和作不作業安立是瓶子的變異讓人費解,第一,在瓶子裏裝水,只是水裝進去了,怎麼能說瓶子變了?所以瓶子本身沒有變,只是瓶子外的水進來了,不能把其它物體的進入說成是瓶子自己變了。第二,用手把瓶子從此處移到彼處,只是瓶子的空間位置發生了改變,瓶子自身並沒有改變。
首先解答第一個問題:
分兩步觀察:
第一步觀察:瓶子有沒有承載水。
第二步觀察:沒裝水的瓶子和裝水的瓶子有沒有差別。
首先觀察,水倒下來時,要麼有東西托住它,要麼沒東西托住它,如果沒有東西托住,水應該一直往下流,現在水停止了向下的運動,證明是由瓶子承載了水。
其次觀察:沒裝水的瓶子和裝水的瓶子有沒有差別。
如果有差別,表明裝水的瓶子已經不是原來的瓶子,也就是出現了變異。如果無差別,那就和原來的瓶一樣。沒裝水的瓶子因爲沒有任何負荷,應該是很輕松的,如果裝了水還是原來那個輕松的瓶子,那就應成把全太平洋的水裝到瓶子裏也沒有任何壓力,但這明顯和現量相違,因爲很容易了知,連裝一斤水,瓶底都在承受很大的壓力,瓶子自身沒有産生任何變化,能說瓶子承受了壓力嗎?沒有任何實際的改變是不能憑空說有壓力的。所以,承受壓力意味著瓶子出現了變形,而且壓力越大,變形越大;壓力大到一定程度,超過了瓶子的承受能力,就造成爆裂。
如果覺得還不好懂,那就再舉一個例子,比如,把你的手伸出來,靜止不動,我把一塊糖放在你手心上,你感覺現在的手和原來相同嗎?是不是有一點壓力,手上的皮膚、肌肉是不是有緊張感,如果你的手有壓力、有變形,裝水的瓶子也同樣有壓力、有變形,道理上是相同的。
再讓思維開闊起來,從反面觀察,如果放上一顆糖,手沒有任何變化,那麼放上兩顆、叁顆也沒有變化,也就是,如果一顆糖對手的作用是零,那麼放多少顆糖對手的作用加起來還是零。實際上,放一顆糖,手只有輕微的變形;放十顆糖,手有比較明顯的變形。放多少顆糖,手就有多少相應的變形。怎麼能說不變呢?
由手類推瓶子就知道,在瓶子裝水的同時,瓶子頓時就變了。我們沒有觀察到它的變異,就以自己的錯覺武斷地認爲它是靜止不動的,其實,以精密儀器去測量,瓶子的分子早已發生了顯著的位置變化。
還可以觀察汽車,空車和裝貨的車一樣嗎?裝貨時,輪胎會扁一點,這就是變異。如果裝貨而車沒有任何變形,那就說明貨物對于車的作用是零,應成裝多少貨物都像沒裝一樣,即使裝上須彌山,車也不喘氣、不彎腰,成爲永遠壓不挎的“金剛”。
現在我們揭示它的真相,以第一刹那的瓶子作爲近取因,以水的重壓作爲俱有緣,因緣和合就在第二刹那立即産生新的承載水的瓶子,總的情況就是這樣。
再進一步揭示緣起的差別相,因爲緣起不空過、不錯亂,由如是因、如是緣,必然會顯現如是果,以這個道理可以知道,在瓶子裏加一斤水,就出現承載一斤水的新瓶子;加兩斤水,就出現承載兩斤水的新瓶子,依此類推,以瓶子作近取因,配合一百種的裝水差別,就會産生一百種的新瓶子,瓶子的變形程度從輕微到嚴重有具體的數量,一絲一毫都不會差錯,這就是緣起絲毫不爽的體現。
以下解答第二個疑惑:一般人認爲瓶子從東邊移到西邊,只是改變了空間位置,而瓶子本身並沒有改變。
分兩步觀察:
第一步觀察:空間位置的改變是無因還是有因。
第二步觀察:物體的空間位置發生改變時,物體本身有沒有改變。
首先觀察,空間位置的改變是無因還是有因。從反面入手,假設一輛車無因能從東方行駛到西方,那會有以下的過失:
一、如果無因也能從靜態變成動態,應成所有的機動車不加油、不發動,就自動在公路上飛馳。
二、如果無因可以達到一種速度,那麼以同等的道理,它應該能達到任何一種速度。
比如,如果無因就達到每小時一百公裏的時速,那麼同樣可以達到每小時兩百公裏、叁百公裏的時速,以及任何一種速度,因爲不需要因緣就可以達到的緣故。爲什麼它現在只以特定的速度運動呢?
叁、如果無因就産生開往西方的運動,應成可以産生開往任何方向的運動。爲什麼它只朝著一個固定的方向運動呢?
四、如果不需要因就可以向西方運動,那就可以永遠不斷地向西方運動,應成這輛車向著西方越過無數個星球,一直駛向無邊無際。
通過以上觀察,得出一個結論:任何物體空間位置的改變都不是無因生,而是由特定的因緣所造成的結果。比如,球星快速運球,球在空間移動,這是以球爲近取因,以手的運轉爲俱有緣,而讓球的空間位置發生變化。
其次觀察:在物體的空間位置發生改變時,物體本身是否發生了改變。
一般人認爲球的空間位置是改變了,但球本身並沒有改變。我們觀察球星的手把球從A點移到B點,這是由球爲因、手作助緣,因緣和合所現前的結果,也就是前一刹那手和球配合起來産生了後一刹那的球,前一刹那的球是因、手是緣,後一刹那的球是新生的果法,說明球發生了改變。
如果還不好懂,那就以自身爲例。比如,你從樓下沿著樓梯跑到樓上,身體的空間位置發生了改變,這是無因嗎?當然不是。這是由肢體的運動和樓面的支撐配合起來産生的結果。
當你從樓下跑到樓上時,位置改變了,你的整個身體也變了。你不是感到很累嗎?不是身上出汗、在喘氣、在發熱嗎?這個身體還是原來的身體嗎?
有人說:雖然喘氣、出汗,但身體沒變。
反駁:身體原先沒有出汗,現在變成有汗,怎麼是一樣?現在身體每個點上的溫度都增加了,這還是原來的身體嗎?而且身體的血液、肌肉通過運動都發生了變化,再細下去,全身每個細胞都發生了變化,這還是原來的身體嗎?現在身體的皮、肉、血、汗等所有的部位都變了,你所說的不變的身體在哪裏呢?除了這些身體的部分之外,再沒有別的身體了。
再觀察,並不是到了樓上身體才變異,實際上,從下往上,隨著空間位置的刹那遷變,身體也在刹那變異,如果身體不變動,怎麼能移動呢?所以一舉手一投足,就已經換了一個新的身體。…
《四法印講記 第一法印 諸行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