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論藏傳佛教前弘期的譯師判教思想(何傑峰)▪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傾向。他說“外界如幻十二,塵以方分不成,聖智與刹那現同。”〔12〕對于法相乘,吉祥積認爲它包括唯識、瑜伽中觀以及經部中觀叁種。唯識主張外境爲無,真谛爲有,他解釋道“唯識外界石垛人,籬笆似馬若無;主張己識幻景,真谛許智刹那”。〔13〕對于瑜伽中觀 ,該派在俗谛同唯識相同,而在真谛主張空不生。對于經部中觀,該派主張“俗谛如幻,諸境似由側有,在真谛上主張,離二邊中觀大。”〔14〕

  對于密乘的六部,吉祥積認爲事部主張真谛見法性,俗谛見自證功德,主張叁部曼荼羅,衆生不錯亂;兩俱部在見行上隨順前後;瑜伽部持真谛清淨,法界體性智,現似證加持,衆生見迷此二天的主張;大瑜伽部在真谛、我無二、空性,證六種神變等,現似本性無生死;無上瑜伽在真谛上,大樂證正理力,俗谛上現本尊壇城,是故衆生妄計亂;阿底瑜伽部持離二谛,一切自成自現,智離中邊,妄計二者本來無的見解。

  總體看來,他對佛教的判攝可概述爲:

  世間:衆生與外道

  出世間:(1)聲聞乘①經部②有部

  (2)獨覺乘

  (3)法相乘①唯識師②瑜伽中觀

  ③經部中觀

  (4)事部

  (5)兩俱部

  (6)瑜伽乘

  (7)大瑜伽乘

  (8)無上瑜伽乘

  (9)阿底瑜伽乘

  在吉祥積的判教中,可以看出他的判教思想是對智軍判教思想的更進一步深化。在他所判的教法中,不僅包含了出世間的佛法,而且包含了世間法,體現了他判教思想的全面性,即出世間與入世間的統一。雖然在他的判教中沒有明確用大小乘這個名稱,不過從其判教的內容上來看,顯然是已經做了這方面的工作。他用法相乘來代表整個大乘顯宗,應該說是其在理清了中觀思想和唯識思想産生時間的前後順序後,用法相大乘思想統攝中觀思想的反映,是對智軍判教思想中先有唯識思想,後有中觀思想認識的一種糾正。這方面的認識符合了印度佛教大乘中先中觀後唯識的曆史發展事實,反映了在前弘期吐弘佛教時,由于中觀與唯識思想的合流所形成的對大乘顯宗的獨特認識,體現了藏民族的主體意識。其判教思想最具有特色的是他在藏地第一次列出了對密宗思想的判攝,他將密宗分爲事部、兩俱部、瑜伽乘、大瑜伽乘、無上瑜伽乘、阿底瑜伽乘。從《見次第說示》這部著作來看,他的判教重心也是在密宗思想上。這應與這一時期密宗類經典的大量翻譯,同時吉祥積又在佛法修習中師從于密法大師蓮花生。他在判教思想中加大對密宗思想的判攝,說明其在判教思想中對理論和修習相統一原則的追求。

  叁

  隨著贊普赤熱巴堅的妄佛及其之後贊普朗達瑪吐蕃本部的滅佛,吐蕃佛教的中心由衛藏地區轉向了西域的敦煌一帶。在與漢地僧衆頻繁的交往中,使得這一時期在敦煌形成的法成論師的判教呈現出融通漢藏兩地判教思想的特點。

  法成,出生于達那(今西藏謝通門縣境內)的管氏家族,又稱管法成,早年他曾經參加贊普尺松德贊主持的譯經,大約在公元833年來到敦煌永康寺,之後一直在敦煌一帶傳法,並互譯漢、藏佛教典籍。 據載,由他從漢文譯爲藏文的經籍有《金光明最勝王經》、《解深密經疏》等十九部,由藏文譯爲漢文的經籍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諸星母陀羅尼經》等五部,用漢文或藏文寫成的著述也有五部。他的判教思想既有對之前判教思想的繼承,又有對漢地佛教判教思想的吸收。其判教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譯著《大乘稻芊經隨聽疏》的序言中。在這篇序言中,首先,他以“所宗”爲根據,把世間的宗見分爲兩種,即外宗見、內宗見。對于“外宗見”,法成將其概述爲十六種,即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叁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等爲作者論;八害爲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憍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叁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而對于“內宗見”,法成將其分爲小乘宗、大乘宗兩種,並且對它們思想的緣起和內涵都做了詳細的闡述。對于小乘宗,法成認識到了小乘的分派是由于“諸師等情見不同”而造成的,雖然分派衆多,但它們在“見”上還是有著同一性,即小乘各派都承認 “一切法有實體性”。他說:

  言小乘宗者……佛滅度後爲諸師等情見不同遂分多部,或有諸論本末合說有二十二;或有論說而本及末有二十部,廣如二種宗輪論說。如是小乘部執雖多,畢竟歸依皆同一見。何者是一……謂執一切法有實體性。〔15〕

  法成把大乘宗分爲叁宗,即依經中宗、唯識中宗和依論中宗。依經中宗,法成認爲亦可稱爲勝義皆空宗、破相宗,它是佛滅六百年後由龍樹、提婆所創,主要論典有《中論》、《百論》,該宗堅持世俗有和勝義空相結合的“中道”思想,並反對“叁性”說。他說:

  言依經中宗者,佛滅度後六百歲來,部執競興,多著有見,謗大乘法,毀滅真宗。南天竺國,有一菩薩,出現于世,號爲龍猛。證極喜地,爲破有見,依大般若等大乘之經造中論等,後彼師弟子聖提婆等諸大論師,亦造百論等,廣闡大義是故因茲有此宗。起此宗見,雲何以叁無性爲真了義。說一切法,世俗故有,勝義故空。謂一切法緣生有故,故名世俗。即彼緣生即彼緣生無性空故,故名勝義。勝義世俗其體不異,體不異故非空非有非空非有是中道理。得中道故不住二邊,雖依世俗有所遣,修由觀勝義而無所得止觀雙行成無住道故。依世俗說有叁性,若勝義谛叁無性皆無,由執世俗故說生死,令出離故說勝義谛,故無叁性名。〔16〕

  唯識中宗,法成認爲又可稱作應理圓實宗、立相宗,它是佛滅九百年後由無著、世親創立的,主要論典有《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論》。該宗堅持一切萬法皆是由唯識變現的主張,並以“叁性”說爲了義,他說:

  言唯識中宗者……佛涅槃後九百年初無著菩薩而出于世,位登初地得法光定,破空見故造瑜伽等論。無著菩薩有異母弟,號爲世親,位階加行,亦造叁十論等,豎立唯識,故此宗起。此宗見雲何,謂色等外法非真實有,唯識變現。世間及論所說有我及法種種,皆是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重集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爲實我實法,是故當知而無有境。又立叁性教爲真了義說,一切法由二谛故非空非有,于叁性中,遍計所執其性都無,依他起性因緣假有,圓成實性離妄真實,所執無故,空而非有,依圓存故。有而非空,非有非空,是中道理。由迷圓成于依他智成計所執若我若法,由見圓成悟依他智如幻非真離此所執,故知定有依圓二性爲遣執故說叁無性非他等,其性都無故說叁性爲真了義,余有立破,如二十叁十等論所明。〔17〕

  依論中宗,法成認爲其可稱爲法性圓融宗,亦雲法性宗,它的創立者是無著的弟子那多落屍多,該宗堅持的觀點是:在世俗法的層面主張唯識無境,在勝義法的層面則主張勝義皆空。他說:

  言依論中宗者,爲無著菩薩有一弟子,名曰那多落屍多,依于無著所造瑜伽撰中宗莊嚴等論。立世俗法同唯識宗,若第一義而即同于勝義皆空,何故爾耶?若離識心外有境者,不應道理,識了境時,外境是其識自性故。乃能了別,若不如是,則不能了。若其識心是真實有不應道理,爲外色等是識性故,即如外境有名種相,心亦同彼有多種故。又如識無形外境同彼不可見故,是故當知有此二過。〔18〕

  其實這裏說的依論中宗就是指靜命論師從印度傳至藏地的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教法,法成譯師將依論中宗放在最後來進行闡釋,可以說也暗含了對依論中宗的推崇。

  另一方面,法成從“歸乘”的角度,依衆生“根器”的境界,把全部佛法分判爲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並對他們各自的定義做了闡述,對于聲聞乘,他說:

  言聲聞乘者,因聲悟道而通達故名聲聞又有釋曰,言聲聞者,從于善友而聽聞已所證果,獲令他聞故,故名聲聞。……修六度等所有善法。不爲衆多獨爲己身,取涅槃樂證現觀時。若無善友,自不能悟四谛真性,而根鈍故,故名下乘。〔19〕

  這裏法成譯師不但肯定了聲聞乘的“因聲聞悟道”,或“從善友聽聞而證果”的含義,而且,還指出這一“根器”以 “修六度”和“獨爲己身”的特征,並明確地將其列爲“下乘”。對于緣覺乘,法成明確了該乘以證悟“十二緣起”爲解脫,以“獨爲己樂”爲目標的境界,同時也明確了該乘的“中根”性。他說:“言緣覺乘者,是中根故。從于十二緣起門入了知老死是生死過,而尋此因,從生而有如是逆尋……修六度等所有善法,獨爲己樂不利衆多,故名緣覺。”〔20〕對于菩薩乘,法成在肯定了其以“修十度”“自他利滿”爲追求的境界的同時,也明確了它的“根勝”性,並從勝義、世俗二谛對其進行了解說。,他說:“言菩薩乘者,爲根勝故。于勝義谛觀一切法,本自空寂。生死涅槃了無二相,若世俗谛。了知如幻,具大悲智,不舍生死,不取涅槃,爲諸有情,修十度等,自他利滿。以要言知地及果證,名菩薩乘。” 〔21〕相對智軍對“叁乘”的判攝上,可以看到,法成在”歸乘”上的判教,一方面明確了依衆生“根器”的境界爲判教出發點,另一方面比起智軍對“叁乘”這方面判攝要精致許多。

  同時,他又從“歸分”的角度把佛經的內容分判爲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論議經十二類。之後法成從“歸藏”的角度把他們做了歸納,論述了“歸分”與“歸藏”在教判上的一致性。他說:“如是十二分教總束爲叁……謂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皆是聲聞乘素怛攬藏。緣起、譬喻、本事、本生、並加眷屬名毗奈耶藏。方廣、希法是菩薩素怛攬藏。論議經者,即是彼二阿毗達摩藏。”〔22〕這方面,應該說是對漢傳佛教中“十二歸分”和“叁藏”分判佛典思想的一種秉承。

  他的判教思想一方面是對之前判教思想的繼承,如對大小乘的分判及對大小乘中各部思想的界定都反映了對智軍顯宗判教思想中這方面認識的繼承。不過相對智軍譯師,他的判教思想顯得更有條理,也更具統一性,而贊普尺松德贊對密宗思想的禁止,使得他的判教思想沒有了對密宗思想的評判。另一方面,法成的判教思想也反映了其對之前各判教思想的超越和發展。在他的判教中,更注重對佛教思想的宏觀把握。如對大乘的教判中,他分成了叁派即以經中宗、唯識中宗、以論中宗。其實這就是後來稱謂的中觀、唯識和瑜伽行中觀叁派。並對他們的創始人、曆史的發展,內涵都做了诠釋和理順,符合曆史事實。也是對智軍、吉祥積判教思想的一種補充,越來越接近于印度佛教思想的原意,反映了法成對佛教大乘從中觀到唯識、瑜伽行中觀思想的發展脈絡認識的清晰化。對大乘顯宗思想在“歸乘”、“歸分”、“歸藏”上的教判認識,則體現了法成對漢地佛教判教思想的吸收,而在大乘中對“以論中宗”的教判認識則體現了他對智軍、吉祥積判教思想的秉承,顯示了法成身上所含有的民族個性。

  四

  判教作爲對佛教整體思想的一種會通與評價,其思想直接反映了判教者的傳承背景與思想淵源。藏傳佛教前弘期譯師們的判教思想直接來源于印籍高僧靜命和蓮花生的思想,靜命論師在《中觀莊嚴論》中對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的評判是藏地譯師顯宗判教的直接來源。而蓮花生在密宗上的認識也是譯師們在密宗判教上的主要依據,但譯師們在其“宗義書”判教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而提出的“瑜伽行中觀”、“經部行中觀”及對密宗思想的分判和對漢傳佛教判教思想的融合。體現了前弘期譯弘判教的創造性,這爲豐富佛教的內涵,形成地域化的藏地宗教打下了基礎。譯師對中觀思想的深化認識,使佛教自傳入藏地就確立了其在理論上的高度思辨性,這對後弘期佛教思想的構建,並最終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藏傳佛教也産生了重要影響。

  〔1〕智軍著:《見差別論》許明銀譯:《東方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9〕同上。

  〔10〕吉祥積著:《見次第說示》許明銀譯:《圓光佛學學報》1993年創刊號。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同上。

  〔15〕法成著:《大乘稻芊經隨聽疏》《大正藏》2782號。

  〔16〕同上。

  〔17〕同上。

  〔18〕同上。

  〔19〕同上。

  〔20〕同上。

  〔21〕同上。

  〔22〕同上。

  

《簡論藏傳佛教前弘期的譯師判教思想(何傑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