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嗔心淺探(釋聖醒)▪P5

  ..續本文上一頁起嗔心、耍小性子,都是因爲太在乎自己的聲譽、面子以及得失之心了。所以即使是爲了雞毛蒜皮點的小事,爲了自己這個顔面,也要和人爭個你我高低,其實無非是自己強烈的我執在作怪罷了!即是把自己這個色身當成是實有、不容侵犯的。所謂順我者喜之,逆我者嗔之,由此給自己的人生招致了極多的違緣,爲自己修行都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其實就吾人現在之色身而言,只不過是由四大五蘊等諸法假合而成,其中包含者諸多色法、心法。離開這些精神與物質,覓我實不可得。又從時間上看,我們這個身體從生至死,中間要經過幼、少、青、壯、晚、老等階段,而每分每秒都在新陳代謝,一生當中人體細胞不知換過多少次,所以經曆幾十年的風霜,少年時自己光滑細膩的臉到老便變成雞皮了。由此可知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非明日之我;少年之我非青年之我,壯年之我非晚年之我……吾人之色身時刻都在生滅變化之中,虛幻不實,哪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可得?那我們又爲誰而嗔呢?

  如是觀察,當我們在遇違緣,與他人發生不快而心裏剛要失衡時,就要馬上反問一下自己:是誰在生氣、生氣的是我嗎?是誰在惹我、惹我之人是實在的嗎?如此層層觀照,因爲自己心念不再執著煩惱,所以嗔火自然也就不再生起。

  2.虛名無我

  名字,可以說是導致吾人喜歡生嗔的另一個因緣,雖然我們都了知自己的名字是父母所起,只不過是一個方便人我交流的代號而已,但還是死死的執著不放,認爲就是我、我所。如果聽到有人對我們這個代號加以非議、誹謗的話,我們立刻就會感到不舒服,産生不良的情緒,甚至會火冒叁丈。百法之中早就告訴過我們,名字之中是找不到“我”的,他只不過也是個緣起法,他可以隨著因緣隨時隨地更換,比如自己在家時小名、學名就有好幾個,出家了又換了法名法號。所以,一個人是可以有多個代號的,而我人只有一個,故名字也是虛幻的,是無我的。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爲自己這個虛幻不實的代號而起嗔心呢?

  因此,當我們再聽到有人非議我時,可以作如上的觀察,我們的生命是由五蘊組合而成的“假我”,而非議我的人及其所非議的語言亦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是在此時、此地、此因緣之下,他非議了吾人這個假我色身幻化的虛名而已。如果吾人不再執著這個假我、我所,不起嗔心去受取,此非議與我又有何幹?他又如何能傷害到我?如此吾人之嗔心自然就不會生起了。

  (二)修慈悲忍辱觀——心若無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賢堂《華嚴經》修慈分中有雲:

  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衆生?〔24〕

  《決定毗尼經》中也說:“甯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25〕因此,吾人志求大乘,還應以慈忍對治自己的嗔心。

  1.修慈忍成就大悲心

  慈悲忍辱可謂對治嗔心的最佳良方,如《法句經》中有雲:“于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26〕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以因果觀、慈悲觀去修忍辱,以對治自己的嗔心。即從叁世因果來看待別人無緣無故對自己的毀辱以及迫害等,再以償報業緣和慈悲心來對待之。也就是從觀念上相信是因果的關系,觀察自己之所以遇此因緣,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如果是因,我不需要還報,他造的因,我還報給他,他痛苦我也更痛苦,何苦來哉!如果是果,我應該要接受,不需要再還報,還報時又變成了雙重的受害,重重無盡。如是因果循環, “冤冤相報何時了”!並且製造迫害的人已經造了惡業,將來必食苦果,非常可憐,吾人應悲愍之,爲作福業,正如《萬善同歸集》卷下所言:“慈雲既潤,嗔火潛消。”〔27〕更要忏悔自己的業障,將自己所作一切功德回向給他,願與其解怨釋結,願其早日蠲除罪業,早成佛道。如此修學,吾人即可將逆緣轉爲道用,自他了脫有望。

  如果吾人能深明因果,以因果觀及慈悲心對待一切逆境,那麼吾人在遇緣對境之時即能以包容之心去諒解他人,嗔恨心也就不會生起了。而且會甘心情願地接受之,而生起“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種智慧,擴大自己的心量,遠離私我的愛憎。乃至于自艾自憐的心態,也能做到以大局爲重,換得他人及團體的成就。所以,對境無嗔而能慈悲忍辱,不但能降服心中的嗔怒,更能成就吾人真正之大慈悲心,利樂有情,拔苦無量。

  2.圓融處世之良方

  俗話說,人有敬怕的,沒有嚇怕的,因此如果當境界現前時,吾人要以慈悲心去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懂得理解和包容,以寬廣的愛心去化解所有的冤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不喜歡別人對己無禮,推己及人,別人自然也如此。所以懷慈忍之心、懷歡喜布施之心,處處先爲他人著想,則退一步海闊天空,即給自己以及他人充分的時間去調整反省,如此也不會因爲一時的沖動,爲做出不該做的事而悔恨了。正如雪公老人告誡嗔怒之人:“對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癡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嗔心。不然他癡我嗔,一同墮落。”因此認識到嗔心的禍患,而修慈忍以對治之,不僅能成就自己寬闊的胸懷、豁達個性,而且還會化幹戈爲玉帛,化暴戾爲祥和,解冤釋結,廣結善緣。

  所以,就世間法而言,我們熄滅嗔心,善修慈忍,即可逐漸地圓滿自己人格、和諧人際關系。正如《憨山大師醒世歌》雲:“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吾人生活于天地之間,不可能不受境界浪花裏的是非曲直迷惑、影響,唯有以一顆慈悲忍辱的心腸,隨緣盡分地對待周遭的人、事、物,才是最巧妙的處世之方。

  3.成辦出世之事業

  蕅益大師有雲:“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敗于忿躁。”〔28〕無嗔確實是生活上很重要的格律,只有把嗔毒放下,才可能讓自心淨化,清醒地待人接物。因此,對于修行人來說,離嗔恚修慈忍實爲吾人轉凡成聖之關鍵所在。因爲修行,所要修正的就是自己的心念及行爲,而我們在生活當中之所以不能忍受種種塵境所帶來的考驗,也正是由于吾人對于六塵境界乃至自己的身心沒有正確的認知,不知宇宙人生之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是苦空無常的。因此在當中起種種分別、執著,因而造作惡業,種下生死輪回之因,在六道中流轉不已,枉受苦報。現在知道內心外境的真相,就要慈忍之心不動,安然面對。所以無嗔以修慈忍,隨緣消業,隨緣度生,既能成就我們的定力,又能圓滿我們的戒行、智慧及福德資糧,成就我們的菩提事業。正如《大智度論》所雲:“行生忍故,一切衆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29〕蕅益大師也說:“克除習氣,莫若叁業行慈。叁業行慈,則無十過。十過既除,十善斯在,而五乘之本立矣!”〔30〕

  真所謂“心若無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賢堂”。吾人只要把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外來橫逆之境都視爲空谷回聲,沒有實體可得,權當是吾人修行道路上的增上緣,就不會因患得患失而起嗔造業了。順境固然可以成就我們,而逆境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幫助我們考驗自己修行究竟達到什麼程度了。因此,吾人于修學過程中絕不要只求在順境裏一帆風順,志求佛道者更應該經得起狂風暴雨的侵襲,應該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擊與破害。如此吾人才不愧爲佛陀的弟子——一個大乘修行者。也只有如此,吾人才能荷擔起如來家業,成聖成賢亦指日可待。

  綜上所述,嗔心其過患無窮,對吾人之修行障礙極大,不僅會給吾人現生造成極大的損惱、違緣,更障礙吾人之究竟解脫,它是吞噬吾人善根、慈悲心的毒蛇。因此作爲一名佛子,于自己的修學道路上應當勤力防護之,常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什麼逆緣違境,不管別人爲自己製造了什麼樣的挫折與傷害,都應以無我、慈悲、忍辱來對治之,絕不要讓自己的嗔恨心産生。正如寂天菩薩所雲:“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若己不濟事,憂惱有何益?”〔31〕而是要勇敢地面對一切違緣,把逆境作爲自己修行解脫的動力,使自己于菩薩道上勇往直前。但願人人修慈忍,個個除嗔心,日日生歡喜,同證淨法身。

  參考書目:

  1.昂旺朗吉堪布講:《菩提道次第略論釋》。

  2.宗喀巴大師造,法尊譯補,嚴定恭校,大勇法師譯講,智湛居士筆錄:《菩提道次第略論》。

  3.于淩波著:《成唯識論入門六記》。

  4.诃梨跋摩造,鸠摩羅什譯:《成實論·嗔恚品》。

  5. 寂天菩薩造,如石法師譯:《入菩薩行論》。

  6.宗喀巴大師造論,能海上師集:《菩提道次第心論》。

  7.日常法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一二一卷B面。

  8.聖者龍樹本,比丘自在釋,大隋南印度叁藏達磨笈多譯:《菩提資糧論》卷六。

  9.蕅益大師著,成時編輯:《靈峰宗論法語問答》

  10.天親菩薩造,玄奘譯:《百法明門論》。

  11.瞿昙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12.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

  13.龍樹菩薩造,鸠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14.鸠摩羅什譯,淨源節要,袾宏補注:《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大正藏》第40冊。

  15.智述:《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6.《成實論》。

  17.月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入中論》。

  18.宗喀巴大師造,昂吉堪布講述:《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卷七(上)。

  19.于淩波居士講授:《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1〕《菩提道次第略論》,第59頁。

  〔2〕《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卷十八。

  〔3〕《大藏經》第2冊,第619頁下。

  〔4〕《大藏經》第31冊,第31頁中。

  〔5〕《大藏經》第25冊,第167頁中。

  〔6〕《成唯識論入門六記》,第66頁。

  〔7〕《大正藏》第32冊,第312頁上。

  〔8〕轉引自索達吉堪布講:《入行論》。

  〔9〕《入菩薩行論》,第六品《安忍》。

  〔10〕《大正藏》第46冊,第948頁中。

  〔11〕《大正藏》第54冊,第1150頁下。

  〔12〕寂天菩薩造,如石法師譯,吳岩龍校編:《入菩薩行論·安忍品》。

  〔13〕轉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二八卷B面。

  〔14〕《大藏經》第40冊,第851頁上。

  〔15〕《大正藏》第54冊,第126頁中。

  〔16〕《大正藏》第40冊,第589頁下。

  〔17〕《大正藏》第12冊,第1111頁中。

  〔18〕《大藏經》第46冊,第464頁中。

  〔19〕轉引自大勇法師譯注,法尊法師譯補:《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叁。

  〔20〕轉引自益西彭措堪布講:《因果明鏡論·決定業力大小的各方面因素》第叁意樂門。

  〔21〕轉引自大勇法師所譯講,法尊法師譯補:《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一。

  〔22〕《大藏經》第26冊,第149頁中。

  〔23〕《大藏經》第25冊,第167頁中。

  〔24〕《大正藏》第10冊,第960頁上。

  〔25〕《大正藏》第35冊,第403頁中。

  〔26〕南傳《法句經·雙品》,網頁爲:http://www.jcedu.org/fxzd/ah/1/23.htm。

  〔27〕《大正藏》第48冊,第986頁中。

  〔28〕蕅益大師著,成時編輯:《靈峰宗論·示莫允臣》卷二之四。

  〔29〕《大正藏》第25冊,第276頁上。

  〔30〕蕅益大師著,成時編輯:《靈峰宗論法語問答》卷二之叁。

  〔31〕寂天菩薩造,如實法師譯,吳岩龍校編:《入菩薩行論·安忍品》

  

《嗔心淺探(釋聖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