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他所造的罪業比魔王波旬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魔鬼以嗔心等煩惱也會造很多罪業,但因他們得不到灌頂,不可能造下誹謗金剛上師等破密乘戒的罪業。對這種惡劣的人用不著去打卦,便可推知他們的出路只有墮入金剛地獄受無量苦,這並非是外境緣故,而是自相續中的染汙心所促成的惡業。
尤其金剛道友,同一個金剛壇城受同一個上師的無上密乘四灌頂,如是應該互相幫助,乃至未得菩提前不舍離道友和上師,並要注意不對他人製造違緣,不誘使他人破根本戒,不做非法行,不造根本罪。因我們修菩提心的人,知道天下所有的衆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不能故意讓父母違背上師教言破根本戒,下金剛地獄受無量痛苦。如果男衆有相似的菩提心、大悲心,肯定不會對尼衆造這種違緣,令其破掉根本戒,造下很多業障。所以,持戒精嚴的修行人,必須遠離對淨持戒律做障的禍根女人。
其六爲:
雖爲賢良染汙煩惱增,謀求今生恣意享五欲,
顯相下劣且又染汙他,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一個品行高尚的修行人在貪著一個狡詐的凡夫女人之後,其相續中的煩惱會不可遏製,象上弦月一樣迅速增長,不再去追求後世的安樂以及究竟的解脫,而沈緬于今世的五欲享受,處處不如法,而且他的這種行爲還會影響、傳染給周圍的人,因此千萬不要接觸這種人,必須牢記無垢光尊者的教誡:無論身處何地,修行人都應引起高度警惕,遠離這種造違緣的人,否則違緣來時將後悔莫及。所以,真正品行高尚的修行人,必須遠離壞失自己道心的禍根女人。
其七爲:
具信出離勝法亦精進,但若遇彼只謀求今生,
棄解脫道永沈于輪回,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爲,一個對上師叁寶有堅定的信心,對輪回有出離心,對解脫有希求心,對佛法有精進心的行者,若沾染上女色,破了根本戒之後,就會追求今生爲主的世間八法,舍棄解脫道。真正修法之男衆必須遠離狡詐的凡夫女人。在家人自然不必遠離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但不能邪淫,否則會造重罪,生生世世不遇善知識,聽聞不到真正的佛法,得不到十八暇滿的人身而修學佛法。若出了家,乃至未調伏自相續的煩惱執著時,應遠離凡夫的異性,因這是修法之最大魔障。
其八爲:
雖爲修習靜慮之禅師,但若遇彼善法皆失損,
舍離神山遊蕩鬧城效,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
在深山獨自精進修持佛法的禅師,在還未得證悟成就時,在某些偶然的機會中,遇到狡詐凡夫女人的違緣之後,作非法行,破根本戒,于是修法的功德自然隱沒,不由自主地離開了神山,來到充滿業障煩惱的城邑鬧市,如同世人去作非法行。因此,真正獨自專精修持的禅修者,必須遠離擾亂道行的禍根女人。
密乘十四根本戒中有“不能誹謗智慧空行母”,那麼無垢光尊者的教言是否與這條戒相抵觸呢?當然沒有,因爲該條戒中的智慧空行母是已成就者,並非指“狡詐凡夫之女人”,但即使是凡夫,異性之間也不能誹謗、排斥。
大恩上師法王還專門指出,年輕人特點是貪欲心重,老年人特點是嗔恨心重,如果學院裏年輕的男女僧人,因貪欲心破了彼此的根本戒,大恩上師說其過患比吃了他的肉、喝了他的血還要嚴重。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是諸佛菩薩的化現,是末法時代弘揚佛法的紅太陽,更是我們的根本上師。他老人家以大悲心給我們作了這麼嚴厲的規定,爲我們阻擋了導向惡趣之路,希望大家對大恩上師上述的金剛句銘記在心,千萬不要做出讓法王感到痛心的事。假如男衆中有人對出家女衆作了違緣,使有人因此失去了根本戒,那麼這兩人的罪過都非常大。因爲女衆一生中只能受一次出家戒律,這就象有人一生中只能吃到一頓飯,好不容易飯已捧在了手上,又被人搶走了一樣可憐。而且因爲故意違犯金剛上師的教言,他們來世只有到金剛地獄去消這業障。
因此心有染汙煩惱的初學者,一定要謹慎觀察自相續,千萬不要放縱自己的染心。
第叁節、大乘顯宗著重對治嗔心
小乘行人希求自己從輪回中解脫而證得羅漢果,雖然對衆生發了嗔心,但因其未曾發起菩提心,故無舍棄衆生的過患,所以小乘主要對治叁毒煩惱中的貪心,如果沒有遣除貪心,則易毀犯四根本戒中的邪淫戒等。而在大乘中,只要生起嗔心損惱他人,就破了菩薩戒。相對而言,大乘中生貪心犯戒作不淨行,其相續中還未舍棄衆生,而生嗔心犯戒則是舍棄衆生了,因此從大乘角度來說,生貪心所造罪業遠不及以嗔心造罪業嚴重,故佛在《大寶積經》中雲:“貪心犯戒,其罪尚輕,因嗔犯戒,棄舍衆生。”在傳承上師的教言中也提到,就守持別解脫戒而言,生一百次嗔心不如生一次貪心的罪業重,而就守持大乘菩薩戒而言,生一百次貪心不如發一次嗔心的罪業爲重。
若有人因此以爲自己是修大乘法的,生些貪心無關緊要,這又墮入了偏執,因爲我們都已受了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叁昧耶叁乘戒律,這叁乘戒律無疑都應守持清淨,況且別解脫戒是後二乘戒律的基礎,若別解脫戒不清淨,則菩薩戒與密乘戒也就無從談起。且貪嗔等毒均源于我執,欲得究竟的解脫,須淨除我執,因此由我執而生的貪嗔等毒也均須舍棄。
若有人貪嗔等煩惱已趨細微,對戒律恭敬,則可知其修行很好,反之就算其表面上的威儀很如法,但因其煩惱粗重,故破戒的機會就會有很多。
第四節、密乘著重對治癡心
癡毒即是衆生背離實相的分別心念。所謂實相,即是法界的真實之相,是空性與光明的大雙運。但是衆生因爲受分別念癡毒的限製,並沒有認識、安住在這大安樂的雙運境界中,而把本來沒有的執著爲有,本來不是的執著爲是,徒然生出了子虛烏有的世俗萬法。但即使在這衆生分別念的世俗萬法境界中,也仍有其相對正確的實相與行持方法,如觀萬物如夢如幻、深信因果、嚴謹持戒、祈禱上師叁寶等,但衆生對此也不知取舍。因此在聖者的眼中,衆生猶如狂人、盲人,整天行持不如法的行爲,至爲可憐。
衆生從癡心中,又生出了貪心和嗔心,若將貪嗔癡叁毒比喻成一棵荊棘樹,貪嗔二毒好比是樹枝、樹刺,癡毒則好比是樹根。小孩或力量不大的人,遇上荊棘樹時應小心避開,或小心將樹枝、樹刺折斷,才能安全通過,而身強力壯、又有工具的人則可以直接將荊棘樹連根拔掉,清除這個路障。同樣,根器相對不高又不具備殊勝方便的弟子應首先避開或對治貪嗔二毒,而根器較高而又有殊勝方便的弟子可以直接從對治最根本的癡毒著手,迅速地把叁毒煩惱同時遣除。
密乘即是通過直接以如來的智慧對治癡毒,而迅速遣除叁毒煩惱的殊勝法門,具體的方法可在接受灌頂之後,通過上師的竅訣或聞思續典而了知。
第二部分 別解脫戒
第一章 獲得別解脫戒的方法
第一節、釋詞
別解脫梵語是“紮得模嘉”,意義有叁:1、“紮得”意爲“別別、分別”,“模嘉”意爲“獲得解脫”,合在一起意爲“別別解脫”或“分別解脫”,因爲誰受持別解脫戒誰就會從惡趣輪回中解脫,而他人則不會因此而獲得解脫,猶如各人吃飯各人飽一樣。2、“紮得”又可作爲“起初、最初”,“模嘉”意爲“解脫”,合在一起爲“起初解脫”,即在剛獲得戒體的第一刹那之時,已解脫各自的惡戒。如以不殺戒爲例:當我們得到此戒體時,我們就即刻從殺生的惡業中得到解脫;3、“紮得”意爲“方便”,“模嘉”仍爲“解脫”,合在一起即解脫方便,即守持此戒律能得到解脫,故爲解脫的方便。
印度弘揚戒律的大論師無垢友(智美西甯)在其彙集一切小乘戒律精要的論著《別解脫經廣釋律集論》,以及藏地薩迦派祖師智賢律師的《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簡稱《日光疏》)都對別解脫戒作了詳細的解釋。
第二節、分類
任何法門都可分爲能诠之句與所诠之義兩種,如中觀即可分能诠句中觀與所诠義中觀,其余如“因明”、“般若”等都可如是區分。同樣,戒律也可總分爲能诠句戒律和所诠義戒律兩種。
能诠句戒律即是叁藏中的律藏,因佛涅槃後,小乘分成了二部、十八部、二十部等不同的部派,因此戒律也有了相應的分類。佛在經中曾講過:“佛告文殊,未來我諸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並得四果,叁藏平等,無上、下、中,譬如海水,味無有異”。 各部戒律都是佛法,都是解脫法,而且基本一致,只在細節上各有取舍、詳略的不同,無論依哪部,均可得清淨的戒體,得小乘四果。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分別心分別、舍棄,否則有可能犯舍棄正法的過失,甚至毀掉自己的皈依戒。
現在主要有南傳的《善見律》、漢傳的《四分律》、藏傳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叁種。漢傳的《四分律》由迦葉尊者傳阿難尊者、末田地、舍那波提、優婆毱多,五祖優婆毱多有五大弟子,各自結集了五部律藏,其中昙無德(法正)分四次結集完了律藏,分裝四夾,故名爲《四分律》,唐朝道宣律師著述疏、鈔,廣爲弘揚,從而奠定了《四分律》在漢傳佛教中的基礎。藏傳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以部派取名(根本說一切有部是十八部中從上座部分出的一個部派),傳承是佛傳舍利弗尊者,再經羅睺羅尊者,薩繞哈尊者、龍樹菩薩等,由靜命大師傳至藏地。《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在道宣律師後五十年左右由義淨叁藏翻譯成漢文,是漢文律典中內容最爲豐富的一種。本書以《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爲主,遇有與《四分律》不同之處,均作注明。
律藏分經典和論典,經典有《雜阿含經》、《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經》、《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論典來說,《四分律》的論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南山叁大部》,在有部律中,當首推德光尊者(又稱功德光尊者)所著的《戒律根本論》,在這部論中,德光尊者歸納了佛在世時所製戒律的全部學處,詳細敘述了比丘戒、比丘尼…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