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珍惜這千載難逢的機遇。
從古至今,宗喀巴大師弘揚戒律的影響是巨大而廣泛的。他在《叁主要道論》中解釋需發出離心的理由時說:“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性,貪執世間束縛衆,故當首先尋出離。”沒有真實無僞的出離心,那就沒有辦法寂滅叁有大海中樂果的欲求之心,衆生正是由這種對世間的貪著,而被緊緊地束縛在輪回中,因此應當首先尋求出離。
大恩上師法王在《勝利道歌》中也述說了以出離心爲基礎受持淨戒的勝利和破戒的過患:
一切勝生定圓樂,皆從依此而生故,
破戒惡趣漂無垠,勿令自迷應取舍。
大恩上師法王在《忠言心之明點》中還說:
貪著現世無法緣,享受欲樂增貪心,
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舍棄。
其大意是,貪著今生的人沒有修學佛法的緣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會無休止地增長他的貪心,人們多追求世間八法中的利樂稱譽,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樂稱譽越被追求越加遠離,導致今生後世感受無量的痛苦,所以對今生的世事猶如夢中的買賣一樣應予舍棄。夢中買賣本不存在,醒後哪個有理智的人還會去執著其盈虧呢?確實現在世人對華衣美食、權貴、財富、以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抵製,反以爲是時尚潮流,大多數人趨之若骛,導致在生死輪回大海中時浮時沈,永無出期。但是我們修行人恰恰應反其道而行之,依照大恩上師法王等聖者的教誨,切實認清世間法的過患,進而發起無僞的出離心,再受持淨戒,聞思修行,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涅槃聖城。
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世間的圓滿,又想得到出世間的解脫,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以這種發心,不要說今生,就是千年、萬年,甚至上億劫也不會有解脫的機會,因爲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兩個完全相違的法,凡夫妄想二者兼得是萬難成功的,只有福慧具足的聖者才能實現。就象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樣:“世上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所以要做一個真正的叁寶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觀照自己的相續,皈依心和出離心是否已經真正地産生,是否對上師叁寶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淨等等,望各位有志出離解脫的學法人對此叁思。
如修學佛法的同時而不放棄貪戀世間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續中終將産生邪見,喪失正知正見以及對佛法的信心,此時就會出現許多違緣,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後世都會感受劇烈的痛苦,以後無法得到暇滿而修學佛法,所以今生發起出離心,守持淨戒極爲重要,這是後世安樂之因,應祈禱上師叁寶加持守持淨戒、不遭受違緣。
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暇滿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順緣,如果不趁此機會發起出離心守持淨戒,想方設法調伏自相續的煩惱分別心,等過了這一世到了中陰或後世時就根本沒有機會得到解脫,已後悔莫及了。
從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強烈的出離心而守持清淨戒律的人,因爲了知了輪回中的萬法都是無常、無實,都是業障幻化所成,所以會自然斷除無始以來對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樂的貪求。華智仁波切的弟子烏金丹增仁波切(蓮師化身)曾說,世間八法如雲,出離心如風,以強烈的出離心受持淨戒,就象狂風吹散雲霧一般,能自然摧壞對世間八法的染汙執著和一切修行障礙。這時他僅僅依靠持戒的勝利,在內心中就已經感受到了帝釋天一樣的安樂,他實際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聲譽最廣、財富最多、最爲幸福的人了,他因放棄了對這一切的貪求,無勤地獲得了世人終日奔波而仍不能圓滿得到的東西。而且,從長遠來看,帝釋天遠不及清淨持戒的修行人,因爲帝釋天對輪回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在福報享盡後還將墮入惡道中受苦,但依出離心而清淨持戒的人卻會進而獲得出世的解脫安樂之果。這在第二部分中將作進一步的闡述。
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可能會有自始至終都全心全意皈依叁寶的決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士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種盲從的行爲而已。
在家居士同樣也應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對解脫生起希求心,這就象去拉薩,無論是徒步的乞丐還是乘坐飛機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薩這個目標一樣,否則連別解脫戒的戒體都無法獲得。這樣學了幾年佛,其實都在稀裏糊塗中度過,自然就得不到收獲,而怨天尤人,抱怨上師叁寶不賜給加持。而在智者看來,則恰恰是自己沒有如理如法地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對上師叁寶的皈依心與信心都未得堅定,這便是自己欺騙自己的結果。
寂天菩薩曾說,世間上最悲哀的莫過于自己損害自己。雖然一般人以爲只有別人才會損害我,但正是因爲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無法護持淨戒之故,才從無始至今一直流轉于輪回中,受盡了無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來,損害自己的難道不正是自己嗎?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點惡習,並勇于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則終將因自心逐漸澄淨而感受到佛陀、菩薩們大清淨、大光明的智慧境界。反觀現在很多修行人,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和受持清淨戒律的基礎,雖然看了不少書,依止了許多上師後,但在其修證方面,甚至連些許功德也沒有生起,這並不是佛法沒有加持力,而是因爲他們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邁出過一步。現在已明白了教理,還不想生起出離心精進修持的人,在諸佛菩薩眼中,無疑是最可憐的人了。
二.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談到這裏,我們應該了解出離心是依靠什麼方法來産生的。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說:
人生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如果一個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對輪回的貪執的話,就要修叁乘共同的四個加行,即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痛苦,如果能經常修持這四個加行,就自然生起對輪回的強烈厭離心,進而會對解脫生起猛厲的希求心。因通過前二個加行可以消除對現世的執著心,而後二個加行的修持則可消除對後世的執著心故。如是于生起了出離心後的修法,其功德才會很快顯現,無明的種子以及習氣都會很快清淨,就好象十方諸佛都在爲他一人加持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四個加行,切莫以爲是無關緊要而加以擱置,否則就難以生起出離心。
以強烈的出離心來守持戒律,這是佛法的根本學處,否則,甚至連叁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無法生起。之所以稱爲共同前行,是因爲無論小乘、大乘顯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作爲基礎,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在修好不共加行後才能進入修持正行的階段。所以我們一定要多伺察、多思維、多修持這個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閱讀高僧大德的傳記,才能對輪回世間八法産生不退的厭離心,才能保證真正的出離心的順利生起。
而且修加行對修大圓滿都同樣有極大的幫助。也許有人疑惑,這麼基礎的修法怎麼能對這麼高深了義的大圓滿修法都産生幫助呢?但緣起力確實是不可思議的,而且凡如理修行過的人對此都會産生很深的體會。
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個教派都極爲強調,如格魯派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噶舉派的《解脫莊嚴寶論》、薩迦派的《道果前行》、甯瑪派的《龍欽心髓前行》等論典都有對共同外前行的系統論述,並有具體的修法儀軌。
叁.出離心生起之量
那麼具體出離心生起的量是怎樣的呢?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確定出離心生起之量時說:
修後于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也就是說,如果對輪回中的各種圓滿,內心刹那亦沒有絲毫羨慕,日日夜夜唯有追求解脫之念,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離心。
現代衆生的煩惱日益深重,貪欲在迅速增長,故大恩上師的《勝利道歌》在提及出離心生起之量時說:
于諸輪回盛世富,不起羨慕之心念。
就是說對世間八法的貪求已經淡薄,而對解脫則産生了很強的希求心。因爲宗喀巴大師針對的是當時弟子的根機意樂,故要求較高,而大恩上師法王則針對的是現代一般衆生的根機,故要求較低。
第二節、戒律是叁乘佛法的基礎
有問:大乘弟子已了知衆生與佛都無差別,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關于這一點疑問,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叁十七頌》已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
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淨戒佛子行。
也就是說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淨,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度衆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別解脫戒,沒有別解脫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證得小乘羅漢果,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薩渡化衆生的首要條件即是護持包括小乘大乘的淨戒,若無別解脫戒的基礎,不可能遠離對世間八法的貪執,若無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薩戒的基礎,殊勝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樓閣一樣,無從生起;作爲無上密乘的金剛弟子,首先須調伏自相續煩惱,隨後才能安住于大圓滿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時普渡衆生,故應在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基礎上,再守護不共的叁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證悟成就。總之,從小乘乃至頂乘大圓滿的修法中,護持淨戒至爲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爲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爲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續中沒有以出離心和清淨的別解脫戒戒體爲基礎,菩薩戒及叁昧耶又從何談起呢?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學顯密大乘,受持菩薩戒和叁昧耶,最後才會得究竟解脫。佛曾在《菩薩戒本經》中雲:“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爲”,是名犯衆多犯,是名犯染汙起。”
還有人認爲小乘都是發心利己的,我們已學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殺生、不偷盜、不說妄語、不邪淫,對他人不發嗔心,口中不宣他人過失、不損害他人等等守護自己叁門這一點上,和大乘菩薩無任何差別,也已和…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