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佛陀在小乘、大乘显宗以及无上密宗三乘*轮中所传讲的戒律不同,分别为外小乘别解脱戒、内大乘菩萨戒以及密金刚乘三昧耶戒。小乘别解脱戒主要针对众生身与语的行为,故称之为外;大乘菩萨为广度众生行六度万行必须发起无上菩提心,故主要针对意业之起心动念,故称之为内;金刚密乘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故守持的戒律更为奥秘、精细,又密乘潜修密行,对于根器不具足者与失坏密戒者,或未入坛城得灌顶者等不泄密,故称之为密。《走向解脱》系列图书主要着眼于三乘戒律得已守护不坏的方法,同时略释未得戒得受方法以及失而恢复的方法。
本系列图书从整体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戒胜利与破戒过患”。首先阐明持戒的胜利,使大家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对戒律的恭敬心和渴求心,然后再了解破戒的过患,而生起护戒如眼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部分是“别解脱戒”。讲述别解脱戒的根本戒等。此二部分作为一册,分出家篇与在家篇,分别印行。出家篇只限于出家僧人阅读。一般而言,居士不能阅读出家戒律,但佛在《律本事》中又作出了开许,即居士若能在阅戒后对三宝、戒律增上信心,便可阅戒。
第三部分是大乘“菩萨戒”。依据印度月官菩萨所著的《菩萨律仪二十颂》等讲述菩萨的根本戒等。此部分作为一册,限于已受菩萨戒者或对大乘菩萨行有信心的人阅读。
第四部分是密乘“三昧耶戒”。时下受过密乘灌顶的人日渐增多,若破密乘戒律,果报远较破前二乘戒严重。本部分介绍《时轮金刚续》及《大幻化网根本续》中的根本戒等,并强调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是金刚密乘即身成佛的前提条件。
第五部分是“三戒圆融”。说明三乘的根本及支分戒的圆融无违,消除初学者所认为的三乘戒律有许多不同、甚至还有相违之处的疑问。以上二部分作为一册,限于已受灌顶者阅读。
为了使真正的修行人相续中顺利无碍地生起三乘教法中所诠示的戒定慧三学的一切功德,书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确凿可信的教理,将佛学的根本与基础、三乘律学的本来面目展示在佛弟子面前。愿这些书能为持三乘戒律者增上顺缘。
益西彭措
2001年元月1日
科 判
第一部分 持戒胜利与破戒过患 198
第一章 总说 198
第一节、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199
一.出离心的重要性 199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203
三.出离心生起之量 205
第二节、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205
第三节、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209
第四节、持戒清净的标准 210
第五节、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211
第六节、戒律与修行 212
第二章 守持净戒的胜利 216
第一节、总说持戒的胜利 216
第二节、分说持戒的胜利 222
一.受持小乘戒的胜利 222
二.受持大乘戒的胜利 225
1、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 225
2、守持菩萨戒的胜利 226
三.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胜利 229
1、释词 229
2、受持三昧耶的胜利 229
3、三昧耶与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胜利的比较 232
4、三昧耶与对上师的信心 233
第三节、出家的功德 235
一.出家的功德 235
二.显密均重视出家 237
第四节、出家与在家 237
一.在家与出家功德之比较 237
二.八关斋戒 242
三.出家前应慎重观察 245
第三章 破戒过患 246
第一节、破小乘戒的过患 248
第二节、破大乘戒的过患 250
第三节、破密乘戒的过患 252
第四节、三乘佛法皆应远离破戒之人 255
一.守小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255
二.守大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256
三.守密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257
第四章 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259
第一节、小乘着重对治贪心 259
第二节、大乘、密乘也应对治贪心 262
第三节、大乘显宗着重对治嗔心 269
第四节、密乘着重对治痴心 270
第二部分 别解脱戒 273
第一章 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273
第一节、释词 273
第二节、分类 274
第三节、求受别解脱戒的发心 277
第四节、别解脱戒的体相(定义) 280
第五节、内道四宗 281
关于别解脱戒体相的不同表述 281
第六节、戒律的主次之分 283
一、首先从戒的本身观察: 283
二、从戒被补特伽罗所持有后来对比看: 284
第七节、具足清净别解脱戒的衡量标准 285
第二章 、守持别解脱戒的方法 288
第一节、应认识学处 288
第二节、别解脱戒的共通犯缘 288
第三节、四根本罪与饮酒的不共同犯缘 290
一.断人命(杀生)学处 290
1、所破法 290
2、犯缘 290
3、杀生过患 295
二.不与取(偷盗)学处 299
1、所破法 299
2、犯缘 299
3、偷盗尤其盗用僧物的过患 318
三.邪淫学处 322
1、所破法(所破除的对象) 322
2、犯缘 322
3、邪淫的过患: 325
四.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 328
1、所破法 328
2、犯缘 329
3、妄语的过患 337
五.饮酒学处 338
1、酒戒是五戒的基础 338
2、犯缘 338
3、开缘 339
4、饮酒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 341
5、饮酒过患 341
6、断除饮酒的功德 353
第三节、八关斋戒 353
一、受持八斋戒之仪轨 353
二、戒相简述 355
附:佛说斋经 367
第三章 破戒后忏悔的方法 371
第一节、失去戒体的四共同因 371
一.舍戒 372
1、舍戒是特殊的方便学处 372
2、随意舍戒的过失 373
3、舍戒的方法 373
4、舍戒的究竟 376
二.命终 376
三.生起二形,或性别反复变换三次 376
四.谤无因果的邪见 377
第二节、失去戒体的不共同因 377
一.失戒 377
二.破戒 377
第三节、正式忏悔的方法 378
第四章 希望 380
附:戒律背诵资料 387
〈一〉、别解脱戒犯戒之共通五缘: 387
〈二〉、别解脱戒四他胜法之不共同犯缘 38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具德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
为一切众生清净持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第一部分 持戒胜利与破戒过患
第一章 总说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了无上菩提心后,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习,以布施无数的血肉等六度万行圆满了福慧资粮,证得无上佛果时,所宣述的第一转*轮中,在见解上抉择了人无我,在行为上则制定并强调了戒律。这行为上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来观察有缘弟子进入佛门后首先所应该行持的。佛陀涅槃虽就象夕阳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时还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发出的,犹如东升月亮的皎洁光辉。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谆谆告诫,后世弟子应“以戒为师”,又曾再三指出,我的弟子中凡是如理如法修行的,肯定会护持清净的戒律。
在受了戒后,必须学习、明了戒律的学处,否则戒体的清净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天天增长过失,增加修行障碍,命终堕入到地狱中,就象一辆汽车已经开动,却不知道操作方法和交通规则一样,必将处处碰壁,最终难免落个车毁人亡的下场。弥拉日巴尊者曾说过:有人不懂戒律却说自己持戒清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说此类话的人只有徒受人们取笑而已。
犹如《现观庄严论》的众多注疏中说:若有商人要做一笔生意,他会首先观察做何种买卖,用何种方法才能盈利,同时也应清楚导致亏损的可能环节及防止的方法。同理,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人必须守持戒律,而持戒必须知道戒律学处、持戒的广大利益、破戒的过患及防范破戒的方法。因此,就象对如意宝的利益和毒药的危害应广为宣传,能使人们对如意宝产生出欢喜、渴求之心,对毒药产生出戒慎恐惧之心一样,我们对持戒的胜利和破戒的过患也应广为宣传和学习。另外,初学者只看到一两个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过患的教证,无法在相续中产生出很大的震动,因此,本书引用了众多经续论典中的教证,来论述破根本戒的过患以及持净戒的利益。
第一节、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一.出离心的重要性
佛经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居士,受戒首先必须有出离心,而就能否生起出离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还要可贵、希有,因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能生起出离心,欲界又包括三恶趣、人趣与欲界六天等,三恶趣中的众生或因受的苦太猛厉,或因过于愚痴,都产生不了出离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则因过于放逸,忙于享乐而不想发起出离心,而人类有苦有乐,故才有产生出离心、受戒的可能。但也并非所有人类都能如此,我们这个小世界中的人类分住在四大洲,北俱卢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没人引导,故又被排除在外,其余三洲的人,即使生起出离心后,也需五根具足,并且未造五无间罪、非为黄门等才能有受戒的资格。由此可见,要学佛修行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是在经过了这么多层筛选之后的幸运儿,故应深深…
《走向解脱(三乘戒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