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根據佛陀以及曆代傳承祖師的言教,初學者應在守持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聞思修行,也只有紮紮實實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礎之後,佛法的深廣功德才能如實生起。
佛陀在小乘、大乘顯宗以及無上密宗叁乘*輪中所傳講的戒律不同,分別爲外小乘別解脫戒、內大乘菩薩戒以及密金剛乘叁昧耶戒。小乘別解脫戒主要針對衆生身與語的行爲,故稱之爲外;大乘菩薩爲廣度衆生行六度萬行必須發起無上菩提心,故主要針對意業之起心動念,故稱之爲內;金剛密乘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故守持的戒律更爲奧秘、精細,又密乘潛修密行,對于根器不具足者與失壞密戒者,或未入壇城得灌頂者等不泄密,故稱之爲密。《走向解脫》系列圖書主要著眼于叁乘戒律得已守護不壞的方法,同時略釋未得戒得受方法以及失而恢複的方法。
本系列圖書從整體上分爲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戒勝利與破戒過患”。首先闡明持戒的勝利,使大家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對戒律的恭敬心和渴求心,然後再了解破戒的過患,而生起護戒如眼的信心和決心。
第二部分是“別解脫戒”。講述別解脫戒的根本戒等。此二部分作爲一冊,分出家篇與在家篇,分別印行。出家篇只限于出家僧人閱讀。一般而言,居士不能閱讀出家戒律,但佛在《律本事》中又作出了開許,即居士若能在閱戒後對叁寶、戒律增上信心,便可閱戒。
第叁部分是大乘“菩薩戒”。依據印度月官菩薩所著的《菩薩律儀二十頌》等講述菩薩的根本戒等。此部分作爲一冊,限于已受菩薩戒者或對大乘菩薩行有信心的人閱讀。
第四部分是密乘“叁昧耶戒”。時下受過密乘灌頂的人日漸增多,若破密乘戒律,果報遠較破前二乘戒嚴重。本部分介紹《時輪金剛續》及《大幻化網根本續》中的根本戒等,並強調守持清淨的叁昧耶是金剛密乘即身成佛的前提條件。
第五部分是“叁戒圓融”。說明叁乘的根本及支分戒的圓融無違,消除初學者所認爲的叁乘戒律有許多不同、甚至還有相違之處的疑問。以上二部分作爲一冊,限于已受灌頂者閱讀。
爲了使真正的修行人相續中順利無礙地生起叁乘教法中所诠示的戒定慧叁學的一切功德,書中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確鑿可信的教理,將佛學的根本與基礎、叁乘律學的本來面目展示在佛弟子面前。願這些書能爲持叁乘戒律者增上順緣。
益西彭措
2001年元月1日
科 判
第一部分 持戒勝利與破戒過患 198
第一章 總說 198
第一節、叁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199
一.出離心的重要性 199
二.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203
叁.出離心生起之量 205
第二節、戒律是叁乘佛法的基礎 205
第叁節、傳法上師首需重戒 209
第四節、持戒清淨的標准 210
第五節、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211
第六節、戒律與修行 212
第二章 守持淨戒的勝利 216
第一節、總說持戒的勝利 216
第二節、分說持戒的勝利 222
一.受持小乘戒的勝利 222
二.受持大乘戒的勝利 225
1、菩提心爲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礎 225
2、守持菩薩戒的勝利 226
叁.受持密乘戒(叁昧耶)的勝利 229
1、釋詞 229
2、受持叁昧耶的勝利 229
3、叁昧耶與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勝利的比較 232
4、叁昧耶與對上師的信心 233
第叁節、出家的功德 235
一.出家的功德 235
二.顯密均重視出家 237
第四節、出家與在家 237
一.在家與出家功德之比較 237
二.八關齋戒 242
叁.出家前應慎重觀察 245
第叁章 破戒過患 246
第一節、破小乘戒的過患 248
第二節、破大乘戒的過患 250
第叁節、破密乘戒的過患 252
第四節、叁乘佛法皆應遠離破戒之人 255
一.守小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255
二.守大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256
叁.守密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257
第四章 叁乘戒律的對治重點 259
第一節、小乘著重對治貪心 259
第二節、大乘、密乘也應對治貪心 262
第叁節、大乘顯宗著重對治嗔心 269
第四節、密乘著重對治癡心 270
第二部分 別解脫戒 273
第一章 獲得別解脫戒的方法 273
第一節、釋詞 273
第二節、分類 274
第叁節、求受別解脫戒的發心 277
第四節、別解脫戒的體相(定義) 280
第五節、內道四宗 281
關于別解脫戒體相的不同表述 281
第六節、戒律的主次之分 283
一、首先從戒的本身觀察: 283
二、從戒被補特伽羅所持有後來對比看: 284
第七節、具足清淨別解脫戒的衡量標准 285
第二章 、守持別解脫戒的方法 288
第一節、應認識學處 288
第二節、別解脫戒的共通犯緣 288
第叁節、四根本罪與飲酒的不共同犯緣 290
一.斷人命(殺生)學處 290
1、所破法 290
2、犯緣 290
3、殺生過患 295
二.不與取(偷盜)學處 299
1、所破法 299
2、犯緣 299
3、偷盜尤其盜用僧物的過患 318
叁.邪淫學處 322
1、所破法(所破除的對象) 322
2、犯緣 322
3、邪淫的過患: 325
四.妄說自得上人法學處 328
1、所破法 328
2、犯緣 329
3、妄語的過患 337
五.飲酒學處 338
1、酒戒是五戒的基礎 338
2、犯緣 338
3、開緣 339
4、飲酒是自性罪還是佛製罪 341
5、飲酒過患 341
6、斷除飲酒的功德 353
第叁節、八關齋戒 353
一、受持八齋戒之儀軌 353
二、戒相簡述 355
附:佛說齋經 367
第叁章 破戒後忏悔的方法 371
第一節、失去戒體的四共同因 371
一.舍戒 372
1、舍戒是特殊的方便學處 372
2、隨意舍戒的過失 373
3、舍戒的方法 373
4、舍戒的究竟 376
二.命終 376
叁.生起二形,或性別反複變換叁次 376
四.謗無因果的邪見 377
第二節、失去戒體的不共同因 377
一.失戒 377
二.破戒 377
第叁節、正式忏悔的方法 378
第四章 希望 380
附:戒律背誦資料 387
〈一〉、別解脫戒犯戒之共通五緣: 387
〈二〉、別解脫戒四他勝法之不共同犯緣 387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具德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僧寶!
爲一切衆生清淨持戒、獲得究竟解脫而發無上菩提心!
第一部分 持戒勝利與破戒過患
第一章 總說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了無上菩提心後,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習,以布施無數的血肉等六度萬行圓滿了福慧資糧,證得無上佛果時,所宣述的第一轉*輪中,在見解上抉擇了人無我,在行爲上則製定並強調了戒律。這行爲上的戒律是釋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來觀察有緣弟子進入佛門後首先所應該行持的。佛陀涅槃雖就象夕陽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時還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發出的,猶如東升月亮的皎潔光輝。釋迦牟尼佛在涅槃前諄諄告誡,後世弟子應“以戒爲師”,又曾再叁指出,我的弟子中凡是如理如法修行的,肯定會護持清淨的戒律。
在受了戒後,必須學習、明了戒律的學處,否則戒體的清淨根本無從談起,而且天天增長過失,增加修行障礙,命終墮入到地獄中,就象一輛汽車已經開動,卻不知道操作方法和交通規則一樣,必將處處碰壁,最終難免落個車毀人亡的下場。彌拉日巴尊者曾說過:有人不懂戒律卻說自己持戒清淨,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說此類話的人只有徒受人們取笑而已。
猶如《現觀莊嚴論》的衆多注疏中說:若有商人要做一筆生意,他會首先觀察做何種買賣,用何種方法才能盈利,同時也應清楚導致虧損的可能環節及防止的方法。同理,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人必須守持戒律,而持戒必須知道戒律學處、持戒的廣大利益、破戒的過患及防範破戒的方法。因此,就象對如意寶的利益和毒藥的危害應廣爲宣傳,能使人們對如意寶産生出歡喜、渴求之心,對毒藥産生出戒慎恐懼之心一樣,我們對持戒的勝利和破戒的過患也應廣爲宣傳和學習。另外,初學者只看到一兩個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過患的教證,無法在相續中産生出很大的震動,因此,本書引用了衆多經續論典中的教證,來論述破根本戒的過患以及持淨戒的利益。
第一節、叁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一.出離心的重要性
佛經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還是居士,受戒首先必須有出離心,而就能否生起出離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還要可貴、希有,因爲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中,只有欲界的衆生才能生起出離心,欲界又包括叁惡趣、人趣與欲界六天等,叁惡趣中的衆生或因受的苦太猛厲,或因過于愚癡,都産生不了出離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則因過于放逸,忙于享樂而不想發起出離心,而人類有苦有樂,故才有産生出離心、受戒的可能。但也並非所有人類都能如此,我們這個小世界中的人類分住在四大洲,北俱盧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沒人引導,故又被排除在外,其余叁洲的人,即使生起出離心後,也需五根具足,並且未造五無間罪、非爲黃門等才能有受戒的資格。由此可見,要學佛修行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是在經過了這麼多層篩選之後的幸運兒,故應深深…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