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P7

  ..續本文上一頁實卻不是這樣,因密宗與顯宗一樣重視出家,並且視比丘身爲最殊勝。如《金剛橛續》中雲:“外現比丘內修生圓。”《時輪金剛本續》中雲:“修密法以比丘身爲勝。”《金剛橛續》、《時輪金剛》中皆同許:“叁者比丘爲最勝,中等即是諸沙彌,彼中在家位最低。”

  佛在《時輪金剛續》中說:修法人總分兩種,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在顯宗大乘中即稱爲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發菩提心,守持沙彌(尼)戒或比丘(尼)戒的就成爲大乘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守持在家居士戒的就成爲在家菩薩,在密宗中作金剛上師及傳法灌頂等種種法事,一般只能由出家比丘來做,在家學密的人中只有具有特殊功德和成就的人才可以擔任上師,作傳法等的事業。以上是佛在《時輪金剛續》上的總說,另外在《時輪金剛根本續》中,佛爲香巴拉的國王進行時輪灌頂和傳法時教示:“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爲國王師。”

  總之,顯密皆重視出家,並且皆共同承許于出家身中,比丘最勝。

  第四節、出家與在家

  一.在家與出家功德之比較

  對持淨戒、修正法來說,雖登地後並沒有身份上的差別,但于凡夫位還是差別很大。此義不僅遍知佛陀指明過,就是寂天菩薩、無垢光尊者亦皆明示過。宗喀巴大師則在《廣論》中,以出家能自在、無障礙、無過失的修法,與在家人爲生活受大艱辛、造輪回業、有違正法上做過比較。籍此而讓大家了知在家的過患、出家的功德後,皆能走發願出家這條修行之路。這也是大師上悅諸佛菩薩、下愍廣大衆生的最妙善巧方便,因《普賢行願品》、《入行論》等諸多經論中皆勸人們發願出家故。

  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淨居士戒,不如僧人守護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這就象小孩的力量無法與青壯年的力量相比一樣。從學法的層次而言,前面已提及無論顯密,都說了地位最高爲比丘,其次爲沙彌,最下爲居士。而且佛經中還明確指出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

  所以,最好消除認爲作一個居士比較方便,可以隨意而行,而出家則因戒律較多而倍感拘束的錯誤觀點。有的甚至還因此發願不出家,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別解脫戒的一種,與出家戒一樣,都必須以出離心爲基礎,才能真正得到戒體。因此,若對輪回中的世間八法愛著不舍時,那連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又怎麼能得到究竟的解脫呢?

  況且在末法時代,如果不以出家僧人的形象而以在家人的形象來弘法,則很容易遭到誹謗。無垢光尊者曾說,一男人不出家而又想弘法利生,或一個僧人還俗娶妻生子,都會對弘法利生産生很大障礙,産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有人以爲自己若以出家形象度化衆生則不會有很多有緣弟子,故還不如在家。如果是諸佛菩薩的化現,自然不拘于現出家和在家相,而且還會以傍生、餓鬼、魔等形象來度生,但如果連自己相續中的煩惱還未調伏,還說自己的修證很高,已得諸佛攝受加持,已有能力去度化衆生了,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從居士的學處及戒的作用上觀察,居士更應比出家人珍愛自己的戒體,因戒律是成辦世與出世間一切義利的根本。(此要義于很多經論中多做過闡述,此不贅引。)而居家信士所受的別解脫戒的戒條,除了五戒,乃至八關齋戒外再無所有,不同于出家人是在此基礎上又受十戒、具戒等。因此,對于居士們唯一依賴成辦再趣人天乃至出生死的戒體來說,當然亦應該貴如生命來守護的。縱然居士戒犯後還允許重受,但重受的條件必須通過理忏的無生忏悔,達到見相好才可以。這是何等不易做到之事!因此,不具出家因緣,又想依戒德來造善法的居家信士,則必須用甯舍身命,亦不毀失淨戒的勇氣來護持自己的戒體。更何況越是上上乘的法,則越是對在家人製的較嚴,特別是從根治叁毒上來講,亦幾乎與出家人的戒條沒有多少的區分了。所以,做爲一位居家修解脫法者,欲速獲得解脫等功德,則必須淨護相續中唯一具有的戒體。否則,將無法真實成辦所獲暇滿身的大義利。

  從斷證方面而言,要獲得小乘羅漢果,必須先具有比丘(尼)的戒體,因爲只有比丘(尼)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惡業,而沙彌(尼)戒、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惡業。如果不受持比丘(尼)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則其見解已與外道撥無因果的見解相同了。

  如果發心出家受比丘(尼)戒的人越來越少,則佛法中的誦戒、羯磨等法事可能無法相繼,佛法就會中斷,如果許多本是出家僧人行持的事業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則末法時代的顛倒衰敗特征便呈現了。如果出家有過患,則首先釋迦牟尼佛該有過患了。

  由于出家已入了叁寶的尊貴家族,故其種姓極爲高貴,不僅受人天供養,亦受智者們的尊敬,如昔日阿底峽尊者、薩迦法王根嘎釀波,尤其仲敦巴尊者只要見到出家僧人,無論是大乘行人還是小乘行人,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還曾說過:只要身穿僧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備的許多殊勝功德。因此,對于我們來說,亦應無論聽到還是見到出家僧人,都要恭敬。在此並非說出家在家一個好、一個不好,只是想勸勉大家,如有決心出家的話,還是出家的功德較大較高,在藏地也有一名諺雲:“數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

  再說人身難得,能以此難得人身出家修行,那是再好不過的事。無垢光尊者講過,無始劫以來,我們不知已做過多少次帝釋了,而作個出家僧人,卻只有今生這一次。因此若想積累更殊勝的功德,最好還是出家,否則有些人學佛一生,到老時還是一個在家人,修行也沒有進步,如此豈不是非常可惜。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出家,如蓮花生大士也在我們凡夫面前示現居士身,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蓮師一樣的神變幻化,大多數衆生仍是因爲業力所牽而無法出家。

  也有人擔心出家後的生活會變得拮據,而不敢發心出家,其實這無異于杞人憂天,因爲佛在經典中曾親口講過:“縱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衆,生活無貧窮。”亦即在末法災難深重時,只要是精進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佛陀以他無比廣大的福德力令弟子們衣食無缺,即使世人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種,佛陀也會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們不會爲饑渴等痛苦所困。經中又說:“貧者得出家,獲供脫貧窮。”

  又有人因爲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實際上這也不該成爲出家的真障緣,因雖然佛在戒律中規定,在出家前應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時又指出,若此人發心非常堅定,對家裏已無牽挂之心,在寺廟或山林中住滿了七天,且在此期間,其家人未作尋找或還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獲得戒體,和父母同意後出家的人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傳戒的阿阇黎等,結一個可忏悔的輕罪。

  一般來說,出家是很難獲得父母的應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爲不出家的理由,則無疑已因爲自己而讓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業障。曆史上釋迦牟尼佛是背著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們熟悉的虛雲老和尚、法尊法師等也是背著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們應謹慎對待此事,不然學佛尚未有進展,卻已增加了父母的業障。

  佛在《賢愚經》中說,若有人想發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給他製造違緣和障礙,使其出家不成功,這惡業極爲嚴重,就象一個人掉進了黑暗一樣,他會墮落到漆黑一團的黑暗地獄中受無量痛苦;就象百川彙歸大海,惡業果報都集中到了製造違緣的人身上;就象劫末火燒毀須彌山,一點也不剩下一樣,對別人出家製造障礙的人會被地獄中的大火燒得一無所余。佛經中還提出,一個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萬個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業有如毀壞一千萬個佛塔。由此可見,如果自己發心出家或勸人出家,將獲得很大的功德。真正發出離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業會逐漸消滅,增上自在安樂。

  二.八關齋戒

  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爲廣度無邊有情,因而巧設了種種方便,如從戒法而言,釋尊就爲我們設立出家和在家兩種戒法。僧衆要在每月的十五、二十九(或叁十)兩日誦戒,內容包括念誦別解脫戒的經典等,稱爲“布薩”,此爲梵語,華譯淨住。具二義:①不失義,聞持不犯,體常存故。②依止義,禁止叁業安住戒中。其目的就是讓出家僧衆通過這種方式,對照各自于半月來叁門的所行,以忏悔非法,而增上善業。

  爲了使在家人也能體驗出家僧人的清淨生活,爲日後出家持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爲與出家僧人的半月布薩一樣能及時忏罪增善,故世尊特意按在家人的根器、條件,相應地爲在家人設立與“沙彌十戒”非常相近的“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可以擇日受持,時間一般來講是一日一夜,而不是盡形壽(終身)。其方式非常靈活,因此十分適合在家人的條件、根機,且功德也非常大。佛在《建立家屋經》中曾雲:只要受持一次八關齋戒,就不會轉生于刀兵劫以及饑荒劫等苦難劫中。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真實語者,所說必定真實不虛。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現在真的已處在刀兵劫、饑荒劫中,恐怕連一分鍾的痛苦也忍受不了,所以說如果能在如今優越的條件下,讓一個經常做惡業的人受持哪怕是一天的八關齋戒,都可以讓他獲得極大的利益。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大部分人已造下諸多罪業,雖然我們不能象高僧大德一樣,給他們灌頂,令之立即開悟,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讓他們受持八關齋戒。

  《藥師經》雲:“若有病人,欲脫離苦者,當爲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又雲:“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複叁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瑠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華中,自然化生。”

  《涅槃經》雲:“波羅奈國,有屠兒名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受八戒…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