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走向解脱(三乘戒律)▪P7

  ..续本文上一页实却不是这样,因密宗与显宗一样重视出家,并且视比丘身为最殊胜。如《金刚橛续》中云:“外现比丘内修生圆。”《时轮金刚本续》中云:“修密法以比丘身为胜。”《金刚橛续》、《时轮金刚》中皆同许:“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

  佛在《时轮金刚续》中说:修法人总分两种,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在显宗大乘中即称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发菩提心,守持沙弥(尼)戒或比丘(尼)戒的就成为大乘出家菩萨,发菩提心,守持在家居士戒的就成为在家菩萨,在密宗中作金刚上师及传法灌顶等种种法事,一般只能由出家比丘来做,在家学密的人中只有具有特殊功德和成就的人才可以担任上师,作传法等的事业。以上是佛在《时轮金刚续》上的总说,另外在《时轮金刚根本续》中,佛为香巴拉的国王进行时轮灌顶和传法时教示:“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为国王师。”

  总之,显密皆重视出家,并且皆共同承许于出家身中,比丘最胜。

  第四节、出家与在家

  一.在家与出家功德之比较

  对持净戒、修正法来说,虽登地后并没有身份上的差别,但于凡夫位还是差别很大。此义不仅遍知佛陀指明过,就是寂天菩萨、无垢光尊者亦皆明示过。宗喀巴大师则在《广论》中,以出家能自在、无障碍、无过失的修法,与在家人为生活受大艰辛、造轮回业、有违正法上做过比较。籍此而让大家了知在家的过患、出家的功德后,皆能走发愿出家这条修行之路。这也是大师上悦诸佛菩萨、下愍广大众生的最妙善巧方便,因《普贤行愿品》、《入行论》等诸多经论中皆劝人们发愿出家故。

  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净居士戒,不如僧人守护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这就象小孩的力量无法与青壮年的力量相比一样。从学法的层次而言,前面已提及无论显密,都说了地位最高为比丘,其次为沙弥,最下为居士。而且佛经中还明确指出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

  所以,最好消除认为作一个居士比较方便,可以随意而行,而出家则因戒律较多而倍感拘束的错误观点。有的甚至还因此发愿不出家,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别解脱戒的一种,与出家戒一样,都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才能真正得到戒体。因此,若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爱著不舍时,那连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又怎么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呢?

  况且在末法时代,如果不以出家僧人的形象而以在家人的形象来弘法,则很容易遭到诽谤。无垢光尊者曾说,一男人不出家而又想弘法利生,或一个僧人还俗娶妻生子,都会对弘法利生产生很大障碍,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有人以为自己若以出家形象度化众生则不会有很多有缘弟子,故还不如在家。如果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自然不拘于现出家和在家相,而且还会以傍生、饿鬼、魔等形象来度生,但如果连自己相续中的烦恼还未调伏,还说自己的修证很高,已得诸佛摄受加持,已有能力去度化众生了,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从居士的学处及戒的作用上观察,居士更应比出家人珍爱自己的戒体,因戒律是成办世与出世间一切义利的根本。(此要义于很多经论中多做过阐述,此不赘引。)而居家信士所受的别解脱戒的戒条,除了五戒,乃至八关斋戒外再无所有,不同于出家人是在此基础上又受十戒、具戒等。因此,对于居士们唯一依赖成办再趣人天乃至出生死的戒体来说,当然亦应该贵如生命来守护的。纵然居士戒犯后还允许重受,但重受的条件必须通过理忏的无生忏悔,达到见相好才可以。这是何等不易做到之事!因此,不具出家因缘,又想依戒德来造善法的居家信士,则必须用宁舍身命,亦不毁失净戒的勇气来护持自己的戒体。更何况越是上上乘的法,则越是对在家人制的较严,特别是从根治三毒上来讲,亦几乎与出家人的戒条没有多少的区分了。所以,做为一位居家修解脱法者,欲速获得解脱等功德,则必须净护相续中唯一具有的戒体。否则,将无法真实成办所获暇满身的大义利。

  从断证方面而言,要获得小乘罗汉果,必须先具有比丘(尼)的戒体,因为只有比丘(尼)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恶业,而沙弥(尼)戒、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恶业。如果不受持比丘(尼)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则其见解已与外道拨无因果的见解相同了。

  如果发心出家受比丘(尼)戒的人越来越少,则佛法中的诵戒、羯磨等法事可能无法相继,佛法就会中断,如果许多本是出家僧人行持的事业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则末法时代的颠倒衰败特征便呈现了。如果出家有过患,则首先释迦牟尼佛该有过患了。

  由于出家已入了三宝的尊贵家族,故其种姓极为高贵,不仅受人天供养,亦受智者们的尊敬,如昔日阿底峡尊者、萨迦法王根嘎酿波,尤其仲敦巴尊者只要见到出家僧人,无论是大乘行人还是小乘行人,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还曾说过:只要身穿僧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备的许多殊胜功德。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亦应无论听到还是见到出家僧人,都要恭敬。在此并非说出家在家一个好、一个不好,只是想劝勉大家,如有决心出家的话,还是出家的功德较大较高,在藏地也有一名谚云:“数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

  再说人身难得,能以此难得人身出家修行,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无垢光尊者讲过,无始劫以来,我们不知已做过多少次帝释了,而作个出家僧人,却只有今生这一次。因此若想积累更殊胜的功德,最好还是出家,否则有些人学佛一生,到老时还是一个在家人,修行也没有进步,如此岂不是非常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出家,如莲花生大士也在我们凡夫面前示现居士身,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莲师一样的神变幻化,大多数众生仍是因为业力所牵而无法出家。

  也有人担心出家后的生活会变得拮据,而不敢发心出家,其实这无异于杞人忧天,因为佛在经典中曾亲口讲过:“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亦即在末法灾难深重时,只要是精进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佛陀以他无比广大的福德力令弟子们衣食无缺,即使世人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种,佛陀也会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们不会为饥渴等痛苦所困。经中又说:“贫者得出家,获供脱贫穷。”

  又有人因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实际上这也不该成为出家的真障缘,因虽然佛在戒律中规定,在出家前应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时又指出,若此人发心非常坚定,对家里已无牵挂之心,在寺庙或山林中住满了七天,且在此期间,其家人未作寻找或还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获得戒体,和父母同意后出家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传戒的阿阇黎等,结一个可忏悔的轻罪。

  一般来说,出家是很难获得父母的应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为不出家的理由,则无疑已因为自己而让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业障。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背着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们熟悉的虚云老和尚、法尊法师等也是背着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们应谨慎对待此事,不然学佛尚未有进展,却已增加了父母的业障。

  佛在《贤愚经》中说,若有人想发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给他制造违缘和障碍,使其出家不成功,这恶业极为严重,就象一个人掉进了黑暗一样,他会堕落到漆黑一团的黑暗地狱中受无量痛苦;就象百川汇归大海,恶业果报都集中到了制造违缘的人身上;就象劫末火烧毁须弥山,一点也不剩下一样,对别人出家制造障碍的人会被地狱中的大火烧得一无所余。佛经中还提出,一个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万个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业有如毁坏一千万个佛塔。由此可见,如果自己发心出家或劝人出家,将获得很大的功德。真正发出离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业会逐渐消灭,增上自在安乐。

  二.八关斋戒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为广度无边有情,因而巧设了种种方便,如从戒法而言,释尊就为我们设立出家和在家两种戒法。僧众要在每月的十五、二十九(或三十)两日诵戒,内容包括念诵别解脱戒的经典等,称为“布萨”,此为梵语,华译净住。具二义:①不失义,闻持不犯,体常存故。②依止义,禁止三业安住戒中。其目的就是让出家僧众通过这种方式,对照各自于半月来三门的所行,以忏悔非法,而增上善业。

  为了使在家人也能体验出家僧人的清净生活,为日后出家持戒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与出家僧人的半月布萨一样能及时忏罪增善,故世尊特意按在家人的根器、条件,相应地为在家人设立与“沙弥十戒”非常相近的“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可以择日受持,时间一般来讲是一日一夜,而不是尽形寿(终身)。其方式非常灵活,因此十分适合在家人的条件、根机,且功德也非常大。佛在《建立家屋经》中曾云:只要受持一次八关斋戒,就不会转生于刀兵劫以及饥荒劫等苦难劫中。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真实语者,所说必定真实不虚。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真的已处在刀兵劫、饥荒劫中,恐怕连一分钟的痛苦也忍受不了,所以说如果能在如今优越的条件下,让一个经常做恶业的人受持哪怕是一天的八关斋戒,都可以让他获得极大的利益。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大部分人已造下诸多罪业,虽然我们不能象高僧大德一样,给他们灌顶,令之立即开悟,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受持八关斋戒。

  《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离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又云:“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瑠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受八戒…

《走向解脱(三乘戒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罗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