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P26

  ..續本文上一頁圖畫也就不複存在。

  叁.生起二形,或性別反複變換叁次

  一個守持淨戒的男居士,身上長出了女根(或女居士,身上長出男根),成爲身上同時具有男根女根的黃門時,先前所受持的別解脫戒會失去。或者其性別反複轉變了叁次,在第叁次變化時戒體自然失去。

  四.謗無因果的邪見

  由于相續中産生了謗無因果的嚴重邪見,斷除了善根,戒體所依的基礎已壞,這時所有別解脫的戒體與大乘的戒體都會被破掉。

  以上講的命終這一共同因,只會舍掉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的受持時間是乃至成就菩提果之間,故所受的菩薩戒也不會因爲命終而舍棄。所以,在共同四因中,謗無因果的邪見最爲嚴重,大小乘的《俱舍論》對此都作了強調。

  第二節、失去戒體的不共同因

  一.失戒

  八關齋戒有受持一日一夜的,也有受持一生的。對于一般一日一夜受持的八關齋戒,到第二天的明相現時,八關齋戒的戒體自然消失,有人誤認爲當天的晚上十二點戒體消失,這是不正確的,此時如有非法行則破了八關齋戒。

  二.破戒

  居士破戒分破根本戒與破支分戒兩種。根本罪又稱棄罪,犯之即如一個人的頭被砍斷了一樣,再也不能複命,必定死亡而成爲被棄掉的死屍。犯根本罪者的戒體,亦因斷失了戒體命根的相續,故後世必墮入地獄中。在《毗奈耶經》等中則稱他勝罪,他勝的意思,即是應被斷除的所破法(他),已超過(勝)了對治的法。若犯此不可悔的重罪,于未生起對治罪力的人來講,後世必入大地獄中受極重苦報。犯支分罪雖名可悔罪,但若犯後不忏淨,其苦亦必報在叁惡趣。所以于得戒後,謹防不犯或做到犯後速忏,以保持戒體光潔爲要。

  破了別解脫戒的一個根本戒後,其余的根本戒也都已遭破壞。佛在《律上分》、德光尊者在《戒律根本論》中說:破了根本戒後,破戒者的相續中還剩有一個死戒體,猶如一個活人命終後,還留下一具死屍。這個死戒體還會産生作用,這時只要作與以前所受別解脫戒相違的行爲,都將獲得一個支分罪,因此還必須在他人面前舍去這個死戒體。居士破根本戒後,可以重新受戒,但必須通過無相忏悔見好相後才能重受。

  第叁節、正式忏悔的方法

  居士犯了別解脫戒後,應在比丘(尼)及沙彌(尼)處作誠心的發露忏悔。另外,也可以通過守持八關齋戒來清淨,以及以四對治力忏悔。然而要徹底且快速忏淨根本等一切諸罪,則需發起大乘的菩提心,或修習密乘中金剛薩埵等勝法。

  八關齋戒前面已經講述,下面結合比喻來講四種對治的含義:

  一、依止力:如人誤服毒後,需依靠醫生治療,造墮罪的人,應皈依叁寶,發菩提心,然後依金剛薩埵、叁十五佛等來忏悔罪業。

  二、破惡力:就象誤服毒物的人,極想將毒物吐出,造了墮罪的人,從內心深處發露忏悔,沒有覆藏心。

  叁、恢複力:就象誤服毒物的人,發誓再也不吃毒物,造了墮罪的人,發誓今後縱遇命難也不造任何罪業。

  四、對治力:就象誤服毒物的人,爲了醫治要服用藥物,造了墮罪的人,自己的身口意叁門精勤行持善法,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叁十五佛忏悔文》等,以清淨墮罪。

  忏悔時需要具足四對治力,不但小乘強調了,大乘顯宗和密宗也同樣強調。在《宣說四法經》中講,菩薩等造的罪,需要以四種對治力來忏悔,並講了四種對治力忏悔方法的殊勝功德。以金剛薩埵等的殊勝方法,可以清淨全部罪業,不會墮入惡趣,否則若不具足四對治力,僅是表面忏悔,則很難清淨墮罪。

  雖然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很深重,所積之業障大如須彌山,但只要我們一邊懇切祈禱金剛上師,一邊勵力念金剛薩埵百字明來忏悔業障,則受持清淨戒律時,不會遭遇很大的違緣。

  阿底峽尊者講過:“在顯宗沒提到的,密宗中不共同最殊勝方便修法就是修金剛薩埵。”無始輪回至今生所造的罪業,如今生如理如法發露忏悔,也就是積累資糧,則今生就會清淨,並能顯現本來清淨的如來藏的本體。故對于現在的衆生而言,最殊勝了義和最迅速的方便就是上師金剛薩埵的修法,應把根本上師和本尊金剛薩埵觀爲一體,精進修行、誦咒,才能算做大恩上師的合格弟子。

  同時,我們應以一切持戒、修行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因爲娑婆世界障緣多,順緣少,持戒極爲不易,而極樂世界純是順緣,相比之下更快捷地成就功德。這也是道宣律師等祖師一再倡導的。

  第四章 希望

  叁乘佛法總括起來,也就是叁乘戒律,一切修法無不包含在戒律之內。佛曾告誡弟子:“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即是要求弟子著重于清淨戒律。

  學佛的目的在于調伏自他的煩惱,當然前提是首先得調伏自己的煩惱,否則度化他人便只是一句漂亮的空話。調伏煩惱需通過修行,修行若不具備聞思的基礎,便只會在自己的煩惱、情見上轉繞,因此首先須通過聞思教法把自己種種短淺謬誤的觀念轉換成佛陀所教給的深邃廣大、正確無誤的思想。同時無論在作聞思修等何種事業,都應明確掌握自己學法的目的,即爲斷除自他的煩惱,而不能夾雜有名利之心。《毗奈耶經》中說:

  芭蕉若結子,竹葦生其實,

  如騾懷妊時,斯皆還自害。

  利養及名聞,愚人所愛樂,

  能壞衆善法,如劍斫人頭。

  初學者不應離開善知識。當一個初學者對上師叁寶剛生起信心時,煩惱還是比較熾盛,終日雜念紛飛,尤其是年輕人,沒有經受過多少磨難,也未詳細觀察輪回的過患,對佛法的聞思修還未上路,調伏煩惱之能力非常弱,此時若在城市等複雜的環境中住下,雖發心度衆生,但非常容易和惡知識及惡友相遇,由于自己的業力和違緣現前,就會被外境所轉,此時怙主上師又不在身邊,縱然自己不想破戒,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破了戒,到那時後悔已晚。

  現在我們遇到了具德的金剛上師和戒律清淨、團結和合的僧團,因此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時時不忘失正知、正念。同時對自己心中的貪、嗔、癡、傲慢、嫉妒要作一個清晰的觀察,這樣就能真正找到自己與諸佛菩薩、金剛上師的差距,就會發自內心去虔誠祈禱,就不會追求于外在的做給他人看的形象佛法,而會真正在內心中下功夫,也知道不這麼做就會上有負于上師叁寶,下有負于六道衆生。

  學了戒律後,如果常以戒律去衡量別人,如此正好說明自己尚未真正開始修行,尚未開始調伏自心,與學戒律的目的恰好背道而馳。這一點必須時刻警覺。

  我們不應去主動觀察,尋找並發現他人的過失,但在確切知道他人的過失後,在不致産生煩惱的前提下,可以和顔悅色地進行規勸,如果他人不願接受,除非我們有顯現在慈悲與智慧雙運攝持下的憤怒本尊的功德,否則我們不應繼續強勸,而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上師叁寶,願他早日改過。做執事、法師的有責任進行觀察,但也不能爲煩惱心所驅使而去指責他人,在處理問題時應如理如法,不能以粗暴方式而草率行事。

  佛製定戒律的目的是讓每位弟子規範自己的身口意叁門,學了戒律後,每個人都應把眼光轉向自己,審視自己,居士應問自己居士戒是否守持清淨?在了知持戒勝利後,爲什麼還不出家?對戒律學處是否清淨,有哪些還沒有做到?我們應以戒律來監督自己,而不能以之去衡量他人,觀察他人的過失。尤其作爲居士無權去評論出家僧人的過失,不說聞思修的功德,僅僅是出家僧人能發心出家,穿上僧衣這件事,就應受到居士們的恭敬。出家僧人受持一天的出家戒律比居士受持一百年居士戒律的功德還要殊勝,因此佛規定居士們應對出家僧人供養、承事,以積累福報。但反過來說,出家僧人也無權以傲慢心去指責、命令居士,因爲出家僧衆是一切四衆弟子的主要的道友,而並非他們的導師,只有佛寶與自己的上師方能作爲導師。

  皈依僧寶是把僧寶作爲修道過程中的道友,大乘弟子因爲發了殊勝菩提心,追求究竟的佛果,因此對道友的要求也比較高,需登地以上的菩薩,一個登地以上的菩薩即已是僧寶,小乘弟子因爲追求羅漢果位,因此只要是具足清淨戒體的四個或四個以上的比丘(尼)即可成爲僧寶。此僧寶並不一定需具備禅定、證悟等的功德。小乘弟子在皈依僧寶後,以僧寶爲道友,即可較順利地證得羅漢果。

  密乘中也有破了小乘別解脫戒,或犯了五無間罪的人,進入密乘壇城後馬上清淨罪業,獲得證悟的方便;淨土宗也有犯五無間罪的人仍能往生的方便。應知這是就最惡劣的情況而言,而且他們已經比未破戒、未犯罪的人大大增加了證悟與往生的難度,因此不能存在僥幸心理而去破戒。

  真正持戒、有聞思修行功德的人,臨終時會很欣慰,自忖正念一世始終沒有空耗,現在總算可以以此功德脫離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但現在的年輕人甚至連無常都意識不到,更不用說獲得修行的功德,並且從小就從各種傳媒中耳濡目染了許多複雜的、與佛法尤其與持戒相違的東西,就象白紙上已經被塗上了墨汁,因此年輕人更應該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應該痛下苦功,精進聞思,這樣二、叁年以後,就可以著手比較順利、快捷地修行了。否則,放逸度日,歲月在不知不覺中流走,等意識到自己已經邁入老年時,蓦然驚醒,卻發覺已老眼昏花,學法修行已力不從心了。

  如果大家不如理學法,每天僅僅積累很少的福德資糧,反而積累很多的業障,在臨終與上師分別後,如墮懸崖一樣直下地獄,這時即使呼天搶地也已回天乏術了,作爲一個佛弟子,作爲一個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等高僧大德的弟子,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很讓人羞愧呢?!

  大乘法要求我們應發起菩提心,小乘法要求我們發起出離心,皈依叁寶後至少應生起皈依心,如果自己求灌頂、修法,爲叁寶做些事,形象上雖然都是佛法的事業,但實質上只是爲了自己求得工作順利、家庭幸福、升官發財、少病少惱之類,就應檢討自己算不算得上一個合格的佛弟子?甚至應檢…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