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P9

  ..續本文上一頁論》中說:

  是故具罪墮,及菩提心者,

  間雜輪回故,登地久蹉跎。

  第叁節、破密乘戒的過患

  密乘戒是叁乘法要的精中之精,亦是速疾成佛的根本,如《集密意續》中雲:“猶如依大地,播下良種子,從中成熟果,依此得生存。若守一切法,根本此誓言,成熟無上果,延續聖慧命。”《密藏續》亦雲:“受持如來勝種姓,世間主尊眷屬敬,殊勝聖者與聖者,念子兄弟作加持,趨入善逝之行境,獲得無畏普賢果。”雖相對前二乘戒來說護持清淨時極爲不易,如《大莊嚴續》中雲:“切莫于師親近眷,以及一切金剛友,粗語惡言而嘲諷,表示抑或正面說。即使出現于夢中,心中亦當作忏悔。真實就犯及意犯,假設未以正念攝,成爲過失亦未忏,徑直而下墮地獄。”但如理如教護持誓言卻有即生成就的特殊功德。然而犯密乘誓言之過亦極其嚴重,這是密誓不共的特性,如《集黑日嘎續》中雲:“若未違越成殊勝,違越被焚稱誓言。”而僅從所犯過上來說,則前二乘所犯過之總集,亦不及其感受無量苦果的十萬分之一。《明誓言續》中雲:“失毀根本破誓者,不勤恢複之方法,下墮金剛地獄中,所有普通之地獄,痛苦合一亦不及,彼獄十萬分之一。”。《輪寶積續》中雲:“若違越身誓言,過重于一時斷叁界有情之命的他勝罪;若違越語誓言,過重于一時斬斷叁界諸有情之舌的罪過;若失毀意誓言,過重于一時擾亂安住叁界禅定義諸比丘心生厭惡之罪。” 總之,若破密誓則不僅一無所成,還要受難以喻說之苦,《密藏續》中雲:“失毀根本誓言者,一切修行成顛倒,且于不情願之中,遭受種種不悅事。”又雲:“如若失毀分誓言,則無成果墮惡趣”。

  密續中雲,破了叁昧耶戒的人:

  金剛羅刹痛飲其心血,短壽多病失財畏怨仇,

  長久住于無間地獄中,極其恐怖感受難忍苦。

  即金剛護法神就會顯現極恐怖的姿態吸盡其心血,在現世還會有多病、貧窮、橫死等許多不悅意的果報,後世的果報就更爲可怕,死後即墮入金剛地獄,其地獄的痛苦程度甚于無間地獄無數倍,以人類的智慧無法衡量,其時間爲十億劫。《照明續》雲:“失毀根本罪,不勤求複者,墮金剛地獄,諸普通地獄,苦合不及彼,十萬分之一,千佛之光芒,菩薩諸事業,恒作亦無利,十億劫之中,彼不得解脫。世間若毀滅,彈指間遷余(轉他世),故法極謹慎。”故作爲密乘行者尤應慎護淨戒。

  無論是聖者或初學密法的人,金剛上師或金剛弟子,都毫無例外地要守持叁昧耶戒,一旦破戒、尤其是對金剛上師誹謗或起邪見,對無上密法起邪見退失信心,那結果必然墮入金剛無間地獄。我們修密的弟子一定要注意,無論在白天還是在夜晚的夢中,在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刻都要象保護眼睛和心髒一樣,守持清淨的叁昧耶戒。末法時代業障很重、煩惱很強的衆生,他們若對密法有信心,那麼對他們具有無上對治力的就是守持叁昧耶戒。

  如果沒有守持叁昧耶戒的勝利,即使得到再多的灌頂,依止千百位金剛上師或經常修金剛薩埵,或聞思經續論典,也不可能順利獲得解脫,將來還將墮到金剛地獄。

  從無上大圓滿而言,如不受持清淨的叁昧耶,對上師也不具足信心,即使得到了所有大圓滿的灌頂,並相似地了解了全部大圓滿的金剛語,但連一點相似的證悟智慧也不會生起。故清淨戒律爲修一切善法之基礎。

  所以密宗修行人聞思修固然極爲重要,但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即是守持清淨的叁昧耶戒,精通其學處。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的心很浮躁,今天依止一位上師,明天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依止另一位善知識,或時而修此法,時而修彼法等等,如此學法經年,卻無多少長進,藏族有句諺語:“狗跑多了肯定會挨石頭;人跑多了肯定會遇上麻煩。”若對上師叁寶有堅定不退的信心,經常觀察上師功德的人,可以依止更多的善知識,就象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樣,但對于上師叁寶的信心並不堅定的人,因容易對上師生起邪見,失壞密乘戒律,故依止的上師宜少。

  在密乘行人中,上根者可依無上大圓滿的直斷和頓超的修法,或依生圓次第的修法去忏悔,可以淨除一切重罪,不會感受無量痛苦,但絕大多數人不能馬上做到這一點,所以大家應從最基本的持戒做起。

  蓮師曾雲:修持密法有如竹筒中之蛇,不上即下別無選擇,同理,修持密法的人或因持戒成佛或因破戒墮入金剛地獄。持明無畏洲(晉美朗巴)在《功德藏》中也說:

  入真言乘士夫除惡趣,及佛果二更無叁去處。

  現在凡夫如我等對治業障煩惱的能力非常弱小,正知正念經常無法護持,對持戒勝利和破戒過患也不明了,每天所造罪業猶如大雨降臨,故我們應常猛厲祈禱上師金剛薩埵,忏除罪業。

  第四節、叁乘佛法皆應遠離破戒之人

  一.守小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佛在《雜阿含經》中有授記:魔等不能毀壞佛法,只有形象爲佛弟子,但內心無聞思修不持淨戒的影像修行人才能毀壞佛法,滅盡佛的正法。故我們在作弘法利生事業時,最主要的是不能失壞叁乘的根本戒。

  《別解脫經》雲:“諸比丘無論犯彼等中任何一墮罪,自始至終均成他勝。不可與諸比丘同住,不得享用僧財,當擯除。”《戒律叁百頌》中亦雲:“莫與破戒者共住,法、財亦莫共受用。”又《呵責破戒經》中佛告舍利弗,破戒之人不能受用一切僧物,乃至跨入經堂一步亦不開許;亦不爲其傳法、相見、一刹那共處;不與其共作一切僧法;四行儀中甯處于布滿蛇、狗、人屍之處,而彈指之時亦不與破戒者共住。

  在《破戒折伏經》中,佛對舍利子說:“阿奢黎、上座、清淨守持戒律的信衆與破戒的人相比,猶如獅群中的狐狸,轉輪王中的黃門,天的眷屬與猴子,龍王中的貧窮乞丐,具天眼通衆人中的盲人,大鵬鳥與薩達巴。”佛以這些對比強烈的比喻,說明了清淨持戒者與破戒者之間的宵壤之別。另外破根本戒之人不能與上師、上座等同住,以防外道與白衣的譏嫌。

  佛在小乘律經中說,應該遠離破了根本戒的人,並把他驅逐出僧團,在大家把他拉出去時,他如果抱住柱子的話,連柱子也要砍掉,當然在事後,砍掉柱子的人應將柱子重新修複,因這是叁寶的財物。

  二.守大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佛在大乘經典中說,如有誰破了根本戒,不必說資糧道和加行道,就是真正已得聖果的菩薩也會遠離他。《入中論》第二品中說: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也就是說,聖位二地菩薩也只有遠離此等破戒者。有人以爲菩薩是聖者,肯定會在行爲上以大悲心攝受破戒者,令其去苦得樂,但這僅是出于個人的主觀臆測。論慈悲無有過于佛者,而佛早已用盡所有智觀察並決定了對于破戒者,在行爲上只有舍棄一途,別無他法,而且這也正是出于慈悲之念,因爲破戒之人與清淨戒律的道友住一處,會增加他們的修法障礙,這反過來又使破戒者增加了罪業,而且,破戒者繼續享用叁寶的財物等等也會使他們罪業更重,因此佛在戒律中規定對破根本戒者必須予以摒棄。

  叁.守密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如果具有生圓次第的功德,叁昧耶也很清淨的修行人,和破了密乘根本戒的人一起吃飯、說話,甚至只飲用同一條河流中的水,都會因此得到伴失以及順失的過患。

  順失就是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因他而造大量惡業,從而失壞自己的叁昧耶。偶失則是在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的過程中,與他同吃、同住,甚至共同求法時所失壞的叁昧耶。

  《無诠義忏續》雲:

  酬補失罪交往失戒者,於失戒非器者宣講法,

  不加警惕彼等失戒者,必將染上冒渎晦氣過,

  一切此生違緣來世障,以悔自過之心發露忏。

  即與破戒者或交往、或滿足其願望,或爲他及非法器的人說法,或不遠避,這樣就會被破戒人的障過所染汙,對今生造成違緣,對後世造成障礙,故應以悔愧之心誠心忏悔。在一起修行的人中,如果有一個失壞叁昧耶的人,則其余具足叁昧耶的人雖有百千,也不能得到少許的修行之果,譬如一滴壞乳,能使滿壺的清淨乳汁變壞。如《總集續》中說:

  譬如一滴乳,若壞盡皆壞。

  一行人失壞,諸行人失壞。

  不僅凡夫如此,高僧大德也免不了會染上冒渎晦氣的過失。譬如往昔卓滾朗吉日巴尊者曾在匝熱地區時,因鬼神製造違緣,將正午的太陽隱蔽不見,變成繁星閃爍的漆黑夜晚,但尊者卻無有阻礙地前去黑紅血海畔唱起金剛歌、跳起金剛舞,並在石上留下足迹,至今仍清晰可見。雖然是這樣一位大成就者,但後來因一位破誓言的弟子來到他面前,結果染上了冒渎晦氣而導致神志不清,不能言語成了啞人。成就者俄堅巴也曾在道歌中說:“雪域乞人仁親花(指其本人),僅有失戒敵可害,唯有師尊能救護。”

  借以上所顯義,即可清楚明確地知道破戒的過患了。所以千萬不要以爲自己是個密乘行者,就可以行持瑜伽士的許多甚深難思的行爲,而對什麼也不在乎,到第四部分之後,大家就會知道密乘戒律的嚴格甚至遠遠超過顯宗戒律。

  在末法時代中,有很多人從表面上看是修行人,其實內心中沒有聞思修的意樂與功德,整日四處遊蕩,這種人在非常短的時間中也會失壞很多戒律。對于這些可憐的人,我們在行爲上應該遠離,但在內心不能生起煩惱而去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能嫌棄、嗔恨,而應替他們念經咒忏悔,回向善根或祈求上師叁寶救度他們。我們應該謹記佛在《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的教導:“自于禁戒,清淨守持,見毀戒者,起大悲愍,不應于彼生嫌恚心。”

  

  第四章 叁乘戒律的對治重點

  衆生因俱生我執,而産生出很多煩惱,導致流轉輪回,不得解脫。佛傳了八萬四千法門,目的都是爲了遣除衆生貪嗔癡叁毒的煩惱,然小乘、大乘和密乘遣除煩惱的方法各有側重。小乘的經論主要調伏貪心煩惱,大乘經論主要調伏嗔恚的煩惱,而無上密乘的…

《走向解脫(叁乘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安忍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