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见一斑了。
《分别善恶经》云:“今生饮酒醉,地狱饮烊铜。”
《正法念处经》云:“惯饮酒的人,堕于号叫地狱。”
《佛说五戒功德经》中云:“饮酒之人,堕于热地狱,数千年中身遭焚烧。”又云:饮酒人将五百世转身为夜叉,五百世转生为狗,无量次转生为疯子。
《善恶所起经》指出了饮酒的三十六种过失,《圣欢喜(比丘)经》、《大智度论》指出了饮酒的三十五种过失。巴智仁波切引用经续论典的教证对《圣欢喜经》所列的三十五种过失作了解释,我们在此略作引用。
在《圣欢喜经》中佛对圣欢喜比丘说:“谷酒、酒粉是放逸的来源,有三十五种过患”。哪三十五种呢?
1、资财散失:饮酒的人原来拥有一些财物,但饮酒上瘾后,把这些财物都用来买酒,而不以此去作奉养父母等事,并且饮酒没有满足的时候。嗜酒的人最后往往会倾家荡产,弄到拆屋当柴烧的地步,并且酒后神智不清,把家弄得乌七八糟,如厕所一样。
2、众病之门:饮酒会使胆、眼睛、血液、胃等新增疾病,旧病恶化,导致服药、开刀都已不起作用,结果导致死亡。饮酒后并会在骑马、爬陡峭山坡时摔死,这些醉酒人横死的地方在几代之后还会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地方,有的在饮酒后往后一仰,倒地就死了,酒醉致死人的房子充满了臭气,他的尸体比一般尸体更令人厌恶,在送往尸陀林时人们象对待不净粪一样尽量避免接触。
3、生起斗诤:人品贤良的转坏,说许多不该说的话,对怨敌说不该说的话,对母亲、姐妹也会谈论不净行方面的话题,所造下的绮语的罪业多如高山,与父母、挚友会互起争吵、打斗,矛盾恶化的互相砍杀,矛盾小的互相争吵,仅仅饮一次酒,就可能会造下一生中都追悔莫及的事。
4、睹无义:即以不善为友,而趋入不善行。
5、恶名远扬:出家僧人饮酒,会招致包括天人的耻笑,护法不予护持,他人不相恭敬,最后甚至到了穷困潦倒、无处觅食的地步。在家人饮酒,人品会退失,先前他人还会来询问家庭等大事,但此时再无人来相问了。总之,无人赞叹饮酒,相反,饮酒会导致恶名普扬。
6、智慧渐寡:醉酒后,虽自以为没有过失,但别人都看到了他的过失,其心中忆念无意义的事,口中吐词含糊不清,即使是通达五明的智者,讲、辩、著都已无能为力。富有能力的人在做调伏怨敌、保护亲友、赚钱等事情时计划失误,成功的计划变成失败的计划,以前曾说的话都已忘记。
7、所应得物不得;8、已得即失:智慧福报减少的缘故,所应得到的财物会得不到,已得到的马上失去,最后大多在饥饿中死去。
9、泄露秘密:饮酒的人,口中把不住关,把应当保密的都说出来了,并且受了密乘戒的人都会失坏 “不向外泄露秘密”的这条三昧耶。并且世间上人因醉酒后言语琐碎,而把不应让怨敌听的话都说了出来,而且会在公众场合裸露身体,毫无廉耻。
10、业际颠倒:不饮酒时不说妄语,饮酒后开始作说妄语等不善行,以前的善业荒废,所作事业虎头蛇尾,不能成功。
11、能力减弱:原先精力旺盛,但饮酒后精力耗散,象在三叉路口徘徊的乞丐一般,脚不能承载身体,手拿不起碗,成为了一个没有能力的小孩子。怨敌伺机制造违缘,非人吸走他的精气,而甚至招致小孩的耻笑。
12、不敬父亲;13、不敬母亲;14、不敬沙门;15、不敬婆罗门:饮酒后看不起父、母、沙门、婆罗门,对他们产生邪见,一刹那间摧毁以前所种下的善根。
16、不敬尊长:饮酒后轻毁国王、长官等,会导致财产被没收,最后会导致丧命。
17、不敬佛:仅仅饮酒,就违背了佛所制定的戒律。
18、不敬法:仅仅饮酒,就已藐视、轻毁法宝。
19、不敬僧:不随圣僧。
20、不敬戒律:对先前严谨守持的戒律不再恭敬。
21、失毁戒律:饮酒是一切堕罪的根本,由此犯根本罪,造下无量的恶业。
22、不护根门:不应看的去观看,不应说的去言说,不应听的去听闻等,不知守持根门。
23、纵色放逸:饮酒使人从谨慎变成放逸,从而追求女色,使持戒人破戒,世间人失去惭愧心。
24、疏离父母双方的亲友、以及大臣:不用说善人与智者,就连自己的亲人也都会远离,最后只能与恶人为伍。
25、众人不悦:饮酒人随至何处,都被圣者、凡夫嫌弃。
26、与众人不合:饮酒人随至何处,在圣者、凡夫前不受欢迎,被指出众多过患,被疏远而形单影只。
27、行不善法:饮酒后神智模糊,会不由自主地去行不善法,出家僧人造根本罪,犯根本戒,在家人犯下斗争、杀、盗、妄等痛苦的因。
28、受持非法:不但不了知经书中指出的饮酒的种种过患,还对佛宝、法宝、僧宝生起邪见;反而把过失作为功德,如认为饮酒有功德、利益;远离正法,受持非法的行为。
29、弃舍圣法:饮酒后作了非法,同时也就弃舍了正法。
30、无惭无愧:从佛法角度来讲,饮酒后逐渐破了戒律,但没有后悔心,并且口出狂言,傲慢炽盛。从世间法角度来讲,对谁都不尊重,混淆亲怨。不遵循因果,无惭无愧,被他人视作肮脏的呕吐之物而远离。
31、与恶人为伍,不向智者求教:饮酒之人,甚至会听从想杀害自己的怨敌的唆使,不向有利于自己的智者请教,对他们的教诲也不言听计从,从而毁坏了今生后世的许多善根。
32、常行放逸:与疯子一样,身常裸形,不感羞耻;口中话碎,但无人愿听;心不知取舍,行无节制;在危险万分的山、水、火、猛兽前都不会引起一点警觉;在路口处上吐下泻,脏如臭粪,仰天而卧,犹如一具僵尸;今日该做的事推到明天,明天的事推到后天,荒废了应该行持的闻思修等佛法和世间法的善业,身语意三门仅是放逸度日,空耗岁月。
33、不遵圣法:不遵循无垢的经续而行。
34、远离涅槃:不但直接远离解脱和解脱道,而且与其结缘的人都会有极大损害。
35、作疯子之行,死堕恶趣,感受痛苦,若转生为人,则成为疯子,并无记忆力。
最后,佛总结说:“圣比丘,谷酒、酒粉为放逸之处,有如此三十五种过患,当应了知。”
在《本生经》中,佛陀列出了饮酒的十一个过失:
1、身体衰败、意识不清,走路蹒跚,四处游荡,分不清是否是食物,抓到手上就吃。
2、意无自在,智慧消减,犹如旁生,被怨敌取笑,福报失坏,而仍无察觉,身体乱动,口里乱说。
3、远离惭心,裸形奔于城市而无察觉;远离愧心,所作一切都是无愧的行为。
4、犹如狗犬,呕吐之物遍于全身,躺于街头,狗来舔身也不觉知。
5、连父母前也说恶语,并且打骂父母,对给予酒等财物的主人也生嗔恚心,而结下怨仇。
6、甚至连对至亲也作争斗,依此缘起而产生互相砍杀等恶性事件。
7、纵然权势炎炎,但饮酒后以恶劣行为失去了高位,财富也逐渐失去。
8、饮酒后哭笑无常,言而无信,脸色变得憔悴,眼眶充满泪水,一切成为他人呵斥的来源。
9、饮酒后对己不利,语言不经思考,体察善恶的老年人饮酒后也会不知取舍。
10、连天人的福报也会失坏,如往昔有一天人,饮了酒,以此而起争斗,作了恶行,被天人摈除,而贬罚成了阿修罗。
11、一切发心,行为都已颠倒。
从以上的教证看来,饮酒时似觉安乐,但过后肯定会招来无量的炽热痛苦。有时饮酒但习染不深的人,在皈依了上师三宝,亲近了持戒谨严的僧人、居士后,他们的习气会逐渐得以淡化,而最后戒绝饮酒。也有些嗜酒如命的人,离开了酒就象失去了快乐一样,郁郁寡欢,这些人应该反思一下,假若酒与 欢乐真的那么不可分割,那么人们的欢乐都应该从饮酒中来,或不饮酒的人便永远与快乐无缘了,但这显然不现实的。诸佛菩萨、天人等都不赞叹饮酒的凡夫,在他们看来,以酒为乐的人只能是怜悯或厌离的对象。
喝酒有过失,使人喝酒也同样有过失:
《狮子请问经》云:“若递酒给人,五百世转生为断臂人。”
《仙人增者请问经》云:酒、毒、武器、杀生所得的肉用于布施是不清净的,还会有许多过失。
对护法供养酒,没有这些过失,因为以他们证悟的力量,酒已不是世俗上一般意义上的酒,不会产生各种过患,并且因酒的世俗缘起力,能增进力量、证悟等。
二、别说
1、与小乘别解脱戒相违。
《沙弥戒经》云:“宁饮烊铜,慎无饮酒。”
《毗奈耶经》中佛对诸比丘说:“汝等若以我为师者,凡是诸酒不应自饮,亦不与人,乃至不以茅端滴酒而著口中。”
巴智仁波切说,不但是出家的比丘和沙弥,就连在家居士,以发端沾酒入口也是不开许的。《别解脱经》中说:“饮能使人醉的谷酒、酒粉得堕落罪。”
龙树菩萨的《戒律根本论》说:“病人不得饮酒如草头许。”
释迦光尊者在《戒律三百颂自释》中说:“佛云:“若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茅端滴酒而著口中”。故不得自饮,亦不得予人。”
为何连草头所沾的那么一滴酒也不能开许呢?《俱舍论》的注释中作了解释:一方面是有的人喝一滴也会醉酒,另一方面是酒能上瘾,到后来会失去自控而越喝越多,最终导致醉酒。
优婆毩多尊者说:“五无间罪、五堕罪和一切过失的来源是酒。”世亲菩萨在《俱舍论自释》中说:小乘有部中的戒律派说,饮酒是恶趣之因,放逸之根源,永无开许,故不能饮用。释迦光尊者说:“故酒是一切过失的根本,连草头许也不能饮用。”法友律师在《戒律根本论大疏》中说:“小乘有部中有说饮酒是自性罪,如杀生等均是恶行。”《正法念处经》、《毗奈耶经》中还说:若做酒、买酒、劝酒,居士造支分罪与自性罪,若未忏悔,则堕地狱。
《医学释续》云:有人饮酒后起初乐于放逸、散乱,中间形同疯子,不守戒律,最后如同无心之尸体,睡无定处…
《走向解脱(三乘戒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