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唯識要義及其演變之探析(釋道滿)▪P6

  ..續本文上一頁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衆生事;由彼一向怖畏衆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衆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說彼名爲一向趣寂聲聞。若回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爲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于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由彼最初爲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如來施設彼爲聲聞種性。〔69〕

  另卷四中亦肯定地說:

  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複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于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于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70〕

  這裏佛陀明顯地說明了“叁乘真實,一乘方便”的旨趣。諸聲聞、獨覺、菩薩叁種種性有情,他們並不是各修各的法門,而都是依“同一道(這裏的道即是指在依他起性的緣生法上,離去遍計所執自性,而體悟講法的寂滅性)、同一行迹”以證得涅槃的,即從所證之理同而說,所以佛就依此密意說言唯有一乘,而實際上並不是說一切有情界中,修行的有情沒有種種的有情種性,這還是有種種不同的種性。在此經中佛陀提出了五種種性差別,但是名目還不是很明確,這在《楞伽經》中有明示。據魏譯《楞伽經》卷二說:

  複次,大慧,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何等爲五:一者聲聞乘性證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證法,叁者如來乘性證法,四者不定乘性證法,五者無性證法。〔71〕

  這兩部經典都提出了五性差別,並說出五性的名目,如圖所示:五性

  各別: 1.菩薩種性定性成佛

  2.獨覺種性

  3.聲聞種性不定性能否成佛

  4.不定種性:聲聞、獨覺不定

  聲聞、菩薩不定

  獨覺、菩薩不定

  聲聞、獨覺、菩薩不定

  5.無性有情定性不能成佛因爲一分定性聲聞、獨覺二乘種性的有情,本來只有下劣的種性,一向就是慈悲薄弱,怖畏衆苦,一味的只求自利,不爲利他而發菩提心。對于此類有情,無論佛陀如何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的法門去化導,也終不能令他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陀說彼名爲一向趣寂聲聞。還有一分不定性聲聞,由于過去有發過心,但後來遇到因緣退失了,現在蒙佛陀開示教化,如果能回小向大,佛亦以異門說爲菩薩。但由最初是聲聞,因此,如來就隨順彼爲聲聞種性。至于無性有情,依《楞嚴經》和《莊嚴經論》說,亦有叁類,即斷善、大悲和無性的叁闡提。

  從上面來看,《解深密經》等主張“叁乘真實”,就說有“五性各別”了。看來經論中確實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後來雖有很多法師想會通此兩種說法,〔72〕但終究無法獲得廣泛的認可。關于此,印順法師在《攝大乘論講記》中有一段中肯的論述:

  我覺得雖然一乘寶性論、佛性論等在說一乘,但瑜伽及攝論等,到底是說叁乘究竟的。概略的說,無著系的論典,思想淵源說一切有系,確是說叁乘究竟。但很多大乘經,與大衆分別說系接近的,卻顯然是說一乘究竟。依大乘經典來解說瑜伽攝論,說它主張一乘,固然是牽強附會;但偏據瑜伽莊嚴與本論等,想解說一切大乘經,成立叁乘究竟是大乘經的本意,結果也是徒然。〔73〕

  今天,我們碰到這種情況,自然也不必去和會,因兩種說法都是聖教量,都是佛陀金口所說的。孰權孰實,絕無必要去爭論,若爭論,最多亦只不過是一種戲論而已。還是那句話,佛陀對機說教,教法豈能一概,行者只要根據其中任何一門修行,自然都能成就聖果。

  四、影像門的“唯識”說

  唯識學派,亦稱瑜伽行派。瑜伽,意爲心靈的相續,平衡與安甯,這與禅修有密切的關系。因爲修持止觀,可與正理相應,冥合一致。因此,在印度瑜伽師就是禅師,那麼,同樣瑜伽行也就不單是指唯識學,一般禅觀皆可稱爲瑜伽行。我們稱唯識學派爲瑜伽行派,正是因爲,瑜伽禅觀是産生唯識學極爲重要的因素,唯識學是從瑜伽師發展出來的思想系統。然而他們是否只是憑自己的禅修境界而想象推測出來的呢?答案肯定不是,他們是有權威的經典作爲他們的教證。這種教證就是出自于被稱爲唯識學的根本所依——《解深密經》。如經中《分別瑜伽品》雲: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毗缽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毗缽舍那所緣境心爲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毗缽舍那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叁摩地所行影像顯現。〔74〕

  彌勒菩薩問佛,有關毗缽舍那叁摩地所行影像,亦即禅觀修行之中以定心逼現的定中影像,它與心到底是同還是異?若說是同,那豈不是心自見心嗎?若說影像與心有異,那它又是來自何所?佛回答道:當言無異。理由是:“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定中影像是定中意識所呈現出來的,不是外境之相。凡是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並沒有一種所謂客觀獨立存在的本質,當我們心識現前的時候,心上必然現起一種境界相。實際上,那個所認識的境相,只是自心現起的影子,唯是自心所現。

  既然如此,爲什麼一般人卻不感覺這是唯識所現呢?爲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境相是那麼真實地呈現在眼前呢?經中解釋說:“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于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75〕

  原來是因爲:“諸愚夫由顛倒覺,于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由于一切愚夫,出發于顛倒錯誤的認識,所以對于緣色等心自所變似的諸影像境,不能如實了知它是唯識所現,這才作種種顛倒的誤解。以爲離心識外,有別別的真實境界。因爲執著心外實有的境界,于是就對實有境界生起貪著而沒有舍離的念頭了。由于貪著不舍的因緣即造作種種的有漏業力,以此業力,輪轉在生死海中,受種種的痛苦。大悲佛陀出現世間,見諸衆生由執外境而受痛苦,乃爲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理。使之舍棄實有外境的妄執,進而遣除能緣的妄識,境妄心空,就得解脫了。

  唯識,在後來一般說來,可以分爲本體論上的唯識和認識論上的唯識兩種,這在本經中都可以找到根源。如前面所講的有情一期生滅之後,阿賴耶識執持父精母血相續而得輪回,這可以說是屬于本體論上的唯識;這裏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可以說是屬于認識論上的唯識。

  此經的“境相非實,即心所現”的唯識說,認爲瑜伽禅觀之所緣與散心位之所緣,皆是唯心所現。這對于建立唯識學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影響到建立唯識學的可信度。因爲這在經典所說的,具有聖教量的作用,因而可以作爲建立唯識學的權威教證。所以後來的唯識論師都以此作爲證明“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根據。〔76〕

  本文從阿賴耶識說、叁性叁無性說、叁乘真實和五性各別以及影像門的唯識說等四個方面對《解深密經》的唯識要義進行探討。應該說本經還有其他方面的義理,但是這四點可以說是本經的重中之重,也是它之所以能作爲唯識學的根本所依經典之所在。這些唯識要義更爲後來的唯識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權威教證。

  今天我們學習唯識學,不僅要學習後來各個時期各論師們所寫的論典,也同樣應該研究本經。這樣,才能認識後來的各種唯識理論它們所建立的背景和原來的本義是什麼,才能把握其發展線索,對唯識學的發展過程有一個比較明確與清晰的認識。

  〔1〕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第7頁。

  〔2〕傳發法師:《阿賴耶識思想探究》,第125頁。

  〔3〕上恒法師:《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閩南佛學》第叁輯,第175頁。

  〔4〕《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59頁。

  〔5〕《攝大乘論·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冊,第134上。

  〔6〕王恩洋:《攝大乘論疏》,第27頁。

  〔7〕《俱舍論》卷二九,《大正藏》第29冊,第156頁下。

  〔8〕《攝大乘論·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冊,第134頁上。

  〔9〕《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2頁中。

  〔10〕陳一標:《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圓光佛學報》第4期,第89頁。

  〔11〕《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大正藏》第30冊,第283頁上。

  〔12〕《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2頁中。

  〔13〕上恒法師:《略述阿賴耶識存在的論證》,《閩南佛學》第叁輯,第298頁。

  〔14〕同上。

  〔15〕圓測法師:《解深密經疏》,第6頁。

  〔16〕《攝大乘論·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冊,第133頁上。

  〔17〕同上。

  〔18〕《攝大乘論·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冊,第134頁下。

  〔19〕《攝大乘論·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冊,第137頁下。

  〔20〕《攝大乘論·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冊,第133頁下。

  〔21〕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佛教學院教材。

  〔22〕《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第31冊,第7頁下。

  〔23〕慧沼:《了義燈》,《大正藏》第43冊,第717頁上。

  〔24〕《解深密經》雲:廣慧,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攝大乘論》雲: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複雲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都是以“種識不異”的立場來說的。

  〔25〕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第27頁,佛學院教材。

  〔26〕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第7頁。

  〔27〕《中論·觀有無品》,《大正藏》第30冊,第10頁下。

  〔28〕《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292頁中。

  〔29〕《心經》,《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下。

  〔30〕《中論·觀四谛品》,《大正藏》第30冊,第33頁上。

  〔31〕《中論·觀四谛品》,《大正藏》第30冊,第32頁下。

  〔32〕《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7頁上。

  〔33〕《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7頁中。

  〔34〕《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4頁上。

  〔35〕同上。

  〔36〕《唯識叁十頌》,《大正藏》第31冊,第61頁上。

  〔37〕《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4頁中。

  〔38〕《辨中邊論·真實品》,《大正藏》第31冊,第468頁下。

  〔39〕《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4頁中。

  〔40〕《辨中邊論·辨相品》,《大正藏》第31冊,第464頁中。

  〔41〕曹志成:《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叁性思想之探討,《圓光佛學報》1999年,第3期,第28頁。

  〔42〕高崎直道:《唯識思想》,第25頁。

  〔43〕《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59頁。

  〔44〕《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3上。

  〔45〕《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大正藏》第30冊,第656頁下。

  〔46〕呂秋逸:《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221頁。

  〔47〕《顯揚聖教論·攝義淨品》,《大正藏》第31冊,第507頁中。

  〔48〕曹志成:《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叁性思想之探討,《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第3期,第26頁。

  〔49〕同上。

  〔50〕《大乘莊嚴經論·述求品》,《大正藏》第31冊,第611頁中。

  〔51〕同上。

  〔52〕曹志成:《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叁性思想之探討,《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第3期,第31頁。

  〔53〕《辨中邊論·辨相品》,《大正藏》第31冊,第464頁下。

  〔54〕同上。

  〔55〕《辨中邊論·辨相品》,《大正藏》第31冊,第464頁下。

  〔56〕陳水淵:《攝大乘論的依他起性初探》,《中華佛學研究》1997年,第1期,第24頁。

  〔57〕《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冊,第138頁上。

  〔58〕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

  〔59〕《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冊,第139頁中。

  〔60〕同上。

  〔61〕《攝大乘論·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冊,第140頁上。

  〔62〕高崎直道等:《唯識思想》,第131頁。

  〔63〕《成唯識論》卷八,《大正藏》第31冊,第45頁下。

  〔64〕《成唯識論》卷八,《大正藏》第31冊,第46頁下。

  〔65〕《妙法蓮華經》,第59頁。

  〔66〕同上。

  〔67〕《大法鼓經》,《大正藏》第15冊。

  〔68〕《大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404頁下。

  〔69〕《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5頁上。

  〔70〕《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大正藏》第16冊,第708頁上。

  〔71〕《楞伽經》,《大正藏》第51冊。

  〔72〕世親論師:《法華經論》,一方面主張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另一方面又站在叁乘各別的立場否定一切皆成。《佛地經論》說佛性有理佛性和行佛性。“一性皆成”是指理佛性。

  〔73〕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第548頁。

  〔74〕《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大正藏》第16冊,第698頁中。

  〔75〕同上。

  〔76〕《攝大乘論·所知相分》以及《成唯識論》卷叁的“五教十理證”,《大正藏》第31冊。

  

《《解深密經》唯識要義及其演變之探析(釋道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