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释道满)▪P6

  ..续本文上一页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69〕

  另卷四中亦肯定地说:

  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70〕

  这里佛陀明显地说明了“三乘真实,一乘方便”的旨趣。诸声闻、独觉、菩萨三种种性有情,他们并不是各修各的法门,而都是依“同一道(这里的道即是指在依他起性的缘生法上,离去遍计所执自性,而体悟讲法的寂灭性)、同一行迹”以证得涅槃的,即从所证之理同而说,所以佛就依此密意说言唯有一乘,而实际上并不是说一切有情界中,修行的有情没有种种的有情种性,这还是有种种不同的种性。在此经中佛陀提出了五种种性差别,但是名目还不是很明确,这在《楞伽经》中有明示。据魏译《楞伽经》卷二说:

  复次,大慧,我说五种乘性证法,何等为五:一者声闻乘性证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证法,三者如来乘性证法,四者不定乘性证法,五者无性证法。〔71〕

  这两部经典都提出了五性差别,并说出五性的名目,如图所示:五性

  各别: 1.菩萨种性定性成佛

  2.独觉种性

  3.声闻种性不定性能否成佛

  4.不定种性:声闻、独觉不定

  声闻、菩萨不定

  独觉、菩萨不定

  声闻、独觉、菩萨不定

  5.无性有情定性不能成佛因为一分定性声闻、独觉二乘种性的有情,本来只有下劣的种性,一向就是慈悲薄弱,怖畏众苦,一味的只求自利,不为利他而发菩提心。对于此类有情,无论佛陀如何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的法门去化导,也终不能令他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陀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还有一分不定性声闻,由于过去有发过心,但后来遇到因缘退失了,现在蒙佛陀开示教化,如果能回小向大,佛亦以异门说为菩萨。但由最初是声闻,因此,如来就随顺彼为声闻种性。至于无性有情,依《楞严经》和《庄严经论》说,亦有三类,即断善、大悲和无性的三阐提。

  从上面来看,《解深密经》等主张“三乘真实”,就说有“五性各别”了。看来经论中确实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后来虽有很多法师想会通此两种说法,〔72〕但终究无法获得广泛的认可。关于此,印顺法师在《摄大乘论讲记》中有一段中肯的论述:

  我觉得虽然一乘宝性论、佛性论等在说一乘,但瑜伽及摄论等,到底是说三乘究竟的。概略的说,无著系的论典,思想渊源说一切有系,确是说三乘究竟。但很多大乘经,与大众分别说系接近的,却显然是说一乘究竟。依大乘经典来解说瑜伽摄论,说它主张一乘,固然是牵强附会;但偏据瑜伽庄严与本论等,想解说一切大乘经,成立三乘究竟是大乘经的本意,结果也是徒然。〔73〕

  今天,我们碰到这种情况,自然也不必去和会,因两种说法都是圣教量,都是佛陀金口所说的。孰权孰实,绝无必要去争论,若争论,最多亦只不过是一种戏论而已。还是那句话,佛陀对机说教,教法岂能一概,行者只要根据其中任何一门修行,自然都能成就圣果。

  四、影像门的“唯识”说

  唯识学派,亦称瑜伽行派。瑜伽,意为心灵的相续,平衡与安宁,这与禅修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修持止观,可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因此,在印度瑜伽师就是禅师,那么,同样瑜伽行也就不单是指唯识学,一般禅观皆可称为瑜伽行。我们称唯识学派为瑜伽行派,正是因为,瑜伽禅观是产生唯识学极为重要的因素,唯识学是从瑜伽师发展出来的思想系统。然而他们是否只是凭自己的禅修境界而想象推测出来的呢?答案肯定不是,他们是有权威的经典作为他们的教证。这种教证就是出自于被称为唯识学的根本所依——《解深密经》。如经中《分别瑜伽品》云: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何故非有异?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74〕

  弥勒菩萨问佛,有关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亦即禅观修行之中以定心逼现的定中影像,它与心到底是同还是异?若说是同,那岂不是心自见心吗?若说影像与心有异,那它又是来自何所?佛回答道:当言无异。理由是:“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定中影像是定中意识所呈现出来的,不是外境之相。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现起一种境界相。实际上,那个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唯是自心所现。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般人却不感觉这是唯识所现呢?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境相是那么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呢?经中解释说:“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75〕

  原来是因为:“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由于一切愚夫,出发于颠倒错误的认识,所以对于缘色等心自所变似的诸影像境,不能如实了知它是唯识所现,这才作种种颠倒的误解。以为离心识外,有别别的真实境界。因为执著心外实有的境界,于是就对实有境界生起贪著而没有舍离的念头了。由于贪著不舍的因缘即造作种种的有漏业力,以此业力,轮转在生死海中,受种种的痛苦。大悲佛陀出现世间,见诸众生由执外境而受痛苦,乃为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使之舍弃实有外境的妄执,进而遣除能缘的妄识,境妄心空,就得解脱了。

  唯识,在后来一般说来,可以分为本体论上的唯识和认识论上的唯识两种,这在本经中都可以找到根源。如前面所讲的有情一期生灭之后,阿赖耶识执持父精母血相续而得轮回,这可以说是属于本体论上的唯识;这里的“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可以说是属于认识论上的唯识。

  此经的“境相非实,即心所现”的唯识说,认为瑜伽禅观之所缘与散心位之所缘,皆是唯心所现。这对于建立唯识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到建立唯识学的可信度。因为这在经典所说的,具有圣教量的作用,因而可以作为建立唯识学的权威教证。所以后来的唯识论师都以此作为证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根据。〔76〕

  本文从阿赖耶识说、三性三无性说、三乘真实和五性各别以及影像门的唯识说等四个方面对《解深密经》的唯识要义进行探讨。应该说本经还有其他方面的义理,但是这四点可以说是本经的重中之重,也是它之所以能作为唯识学的根本所依经典之所在。这些唯识要义更为后来的唯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权威教证。

  今天我们学习唯识学,不仅要学习后来各个时期各论师们所写的论典,也同样应该研究本经。这样,才能认识后来的各种唯识理论它们所建立的背景和原来的本义是什么,才能把握其发展线索,对唯识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明确与清晰的认识。

  〔1〕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第7页。

  〔2〕传发法师:《阿赖耶识思想探究》,第125页。

  〔3〕上恒法师:《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闽南佛学》第三辑,第175页。

  〔4〕《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59页。

  〔5〕《摄大乘论·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册,第134上。

  〔6〕王恩洋:《摄大乘论疏》,第27页。

  〔7〕《俱舍论》卷二九,《大正藏》第29册,第156页下。

  〔8〕《摄大乘论·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上。

  〔9〕《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10〕陈一标:《有关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圆光佛学报》第4期,第89页。

  〔11〕《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大正藏》第30册,第283页上。

  〔12〕《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2页中。

  〔13〕上恒法师:《略述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闽南佛学》第三辑,第298页。

  〔14〕同上。

  〔15〕圆测法师:《解深密经疏》,第6页。

  〔16〕《摄大乘论·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上。

  〔17〕同上。

  〔18〕《摄大乘论·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册,第134页下。

  〔19〕《摄大乘论·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册,第137页下。

  〔20〕《摄大乘论·所知依品》,《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下。

  〔21〕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佛教学院教材。

  〔22〕《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7页下。

  〔23〕慧沼:《了义灯》,《大正藏》第43册,第717页上。

  〔24〕《解深密经》云: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都是以“种识不异”的立场来说的。

  〔25〕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第27页,佛学院教材。

  〔26〕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第7页。

  〔27〕《中论·观有无品》,《大正藏》第30册,第10页下。

  〔28〕《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292页中。

  〔29〕《心经》,《大正藏》第8册,第848页下。

  〔30〕《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第30册,第33页上。

  〔31〕《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第30册,第32页下。

  〔32〕《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7页上。

  〔33〕《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7页中。

  〔34〕《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4页上。

  〔35〕同上。

  〔36〕《唯识三十颂》,《大正藏》第31册,第61页上。

  〔37〕《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4页中。

  〔38〕《辨中边论·真实品》,《大正藏》第31册,第468页下。

  〔39〕《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4页中。

  〔40〕《辨中边论·辨相品》,《大正藏》第31册,第464页中。

  〔41〕曹志成:《中边分别论·真实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讨,《圆光佛学报》1999年,第3期,第28页。

  〔42〕高崎直道:《唯识思想》,第25页。

  〔43〕《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59页。

  〔44〕《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3上。

  〔45〕《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大正藏》第30册,第656页下。

  〔46〕吕秋逸:《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221页。

  〔47〕《显扬圣教论·摄义净品》,《大正藏》第31册,第507页中。

  〔48〕曹志成:《中边分别论·真实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讨,《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26页。

  〔49〕同上。

  〔50〕《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大正藏》第31册,第611页中。

  〔51〕同上。

  〔52〕曹志成:《中边分别论·真实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讨,《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31页。

  〔53〕《辨中边论·辨相品》,《大正藏》第31册,第464页下。

  〔54〕同上。

  〔55〕《辨中边论·辨相品》,《大正藏》第31册,第464页下。

  〔56〕陈水渊:《摄大乘论的依他起性初探》,《中华佛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24页。

  〔57〕《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册,第138页上。

  〔58〕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

  〔59〕《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册,第139页中。

  〔60〕同上。

  〔61〕《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大正藏》第31册,第140页上。

  〔62〕高崎直道等:《唯识思想》,第131页。

  〔63〕《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第31册,第45页下。

  〔64〕《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第31册,第46页下。

  〔65〕《妙法莲华经》,第59页。

  〔66〕同上。

  〔67〕《大法鼓经》,《大正藏》第15册。

  〔68〕《大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404页下。

  〔69〕《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5页上。

  〔70〕《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大正藏》第16册,第708页上。

  〔71〕《楞伽经》,《大正藏》第51册。

  〔72〕世亲论师:《法华经论》,一方面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另一方面又站在三乘各别的立场否定一切皆成。《佛地经论》说佛性有理佛性和行佛性。“一性皆成”是指理佛性。

  〔73〕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第548页。

  〔74〕《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大正藏》第16册,第698页中。

  〔75〕同上。

  〔76〕《摄大乘论·所知相分》以及《成唯识论》卷三的“五教十理证”,《大正藏》第31册。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释道满)》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