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释道满)▪P5

  ..续本文上一页依他起性统一三性,于三性上行唯识观。虚妄分别显现即是阿赖耶识缘起说,这就是说,“本论是以虚妄分别统摄阿赖耶识缘起说、三性说和唯识的实践。这样不仅注意到认识与存在的统一,亦注意到发生论与存在论的融贯”。〔56〕这当然较《解深密经》等更能建构唯识思想的整体及其统一。

  6.《摄大乘论》的“三性”说

  《摄大乘论》是唯识体系形成的代表作,论中的《所知相分》主要论述三性的意义。论云:

  诸法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57〕

  所谓“依他起相”,就是以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现起以妄识为自性的诸识,诸识在《辨中边论》中说有四识,《摄大乘论》说有十一识,〔58〕但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开合不同。所谓“遍计所执相”,就是凡夫在虚妄分别心现起时,在无义唯有识中,有种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这似义就是遍计所执相。所谓“圆成实相”,即在依他起相上,空却遍计所执性而所显的空相。

  然从上面来看,似乎还有种种疑问,所以论文接着再对三性的意义进行解答。如论云:

  若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熏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59〕

  从这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三性的含义。仗阿赖耶识种子生起,又依其他条件而住,即仗因托缘而起的,就是依他起性;能遍计之心于依他起相上,周遍计度而生颠倒的所缘相,此相实无唯是所执,此颠倒所缘相即是遍计所执性;至于圆成实性,是因为空却遍计执而恒时所显现的诸法真实性,是清静所缘性,一切善法最胜性,由此最胜义,名圆成实性。至于此三性的关系:

  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60〕

  三性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三自性都是建立在依他起性上。由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遍计所缘相,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分别成立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这样依他起自性就非一切都无所有,因为:“此若无者。 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 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 应成无有染净过失,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 皆无。”〔61〕

  依他起性是缘生法,虽不是实有,但也不是一切空无所有,因为此若无者,则圆成实性也就无有,这样就成无有染净的过失。可见,《摄大乘论》的“三性”说是以依他起性为中心,而且以依他起性为核心来统一唯识思想。

  总之,《摄大乘论》已经把三性说与唯识说结合起来,而在依他起性的说明中,再表示着与阿赖耶识说结合的形势。〔62〕

  7.《唯识三十颂》的“三性”说

  虽然说《成唯识论》是唯识学的顶峰之作,但《三十颂》本身对三性并没有太多的笔墨,只有在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等三颂中说明,而且也只是对问难者的回答。因此,此论的三性思想基本上是承袭《摄论》的三性说。如论云: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63〕

  依论中解释可知,“遍计所执”是指能遍计的心于依他起相上彼彼遍计,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寻起语,于无义中增益为有;“依他起性”是依托其他众缘而生,此因缘是以虚妄分别为性;“圆成实性”是指于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即“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性。约而言之,依因缘而显现的诸法名依他起性;把诸法误认为实我实法者是遍计所执性;诸法的实体名为圆成实性。

  圆成实于依他起上空却遍计所执,故而说明圆成与依他是不即不离的,由圆成实依于依他起故,故非不离;但由于彼此性不同故,故又不即。依他与圆成的非一非异犹如色等诸法与无常、无我。因无常等即是常等之无常,故没有别异;虽然没有别异,但恒因色等是自相,而无常等是共相,故不能全是同一的。一个是事物的现象,一个是事物的本质。可见,遍、依、圆的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64〕

  依他起是识相,圆成实是识性,遍计所执是于识上所起的增减妄执之相。故教中虽说三性,而与唯识的道理不相违背。从这里可以看出,到了《唯识三十颂》时,已经把三性说与唯识说紧密结合起来。一切法不出三性,三性无义本唯有识。

  从上面各经论对三性概念的论述可知,三性思想也是发展过来的。在《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等早期唯识经论中,只是对诸法的各各性质做了表述,三性并未存在关系。三性思想只是以语言学的言事理门来诠释,未与认识论的境识关系结合,它尚未涉及识的主体问题。到了《大乘庄严经论》与《辨中边论》才完成了认识论的转向,走向一种隐含认识关系(境识关系)的尘识理门的三性思想,较《解深密经》等更能建构唯识思想的整体及其统一。之后在《摄大乘论》中,已经把三性说与唯识说结合起来,而在依他起性之说明中,再表示着与阿赖耶识说结合之形势。最后《唯识三十颂》承其学说,把三性说与唯识说的结合进一步推向以唯识为体的三性思想。

  三、“三乘真实”与“五性各别”

  佛陀出世的本怀是让每一众生都能转凡成圣、转迷成悟、断尽烦恼而证得究竟涅槃。然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致使如来亦宣说种种不同的法门,所谓有“人乘的法门、天乘的法门、声闻乘的法门、独觉乘的法门、菩萨乘的法门”等五种教法。此中前二种得的是世间有漏果,后三种得的是出世间无漏果。佛陀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逗会他意、令他得意”,只要能达到度众生的目的,或权说,或究竟说。因此,这些教法中哪个是权法?哪个是究竟法?本身并无绝对的固定。那么,在经典中自然就有许多看似互相矛盾的说法。比如,唯识学上重要的一论题,且在佛教展开激烈的争论,至今仍为佛教一大悬案的三乘、一乘究竟的问题就是一例。有的经典说三乘究竟,有的经典又说一乘究竟,由于佛陀在经典中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并没有固定一说。因此,后世对此争论不休,到底是“一乘真实”还是“三乘真实”,至今仍无法达成统一。主张“一乘究竟,三乘方便”的经典是《法华经》、《涅槃经》等,如经云:“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65〕

  十方一切诸佛都是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在一乘之外,没有独立的三乘。既然这样为什么又讲三乘呢?经中接着说: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66〕

  此说明了诸佛之所以说三乘的原因,是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根性不一,业垢深重,所以佛陀就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本经也主张有声闻和独觉二乘种性,但是他们历经佛陀五番或四番、三番、二番的陶铸,便得入实,最终也是可以证得佛果的。要之,佛陀前几十前所说的法,都是为了能使众生堪受一佛乘之法。所谓“是法皆为一佛乘之故”,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佛之知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一佛乘”才是十方诸佛出世的本怀,不可将佛之善巧方便法执为真实。可见,《法华经》是主张“一乘真实、三乘方便”的,与此经观点相同的还有《大法鼓经》,如经云: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一性、一乘。〔67〕

  唯一佛性,唯一佛乘,唯如来藏。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8〕一切众生皆具有成佛种子,断尽烦恼就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这里可以说明主张“一乘真实”的,都是认为“一性皆成”。

  然而在《解深密经》中,却有着与此完全相反的说法,即主张“三乘真实、五性各别”。如经云:

  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释道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