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自性中一一都无自性,只是空无遍计所执性。不空依他起及圆成实。
至于说第二时所说的“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意趣,本经说是佛陀依“相无自性和胜义无自性”两种无自性性的密意说的,如经云:
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善男子。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无为,一切杂染不相应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由无为故无生无灭,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39〕
由遍计所执施设的相无性,其自性都无所有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依圆成实施设的胜义无自性,于常常时、恒恒时法性安住无为,无为则无生无灭,又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综上所述,我们要认识诸法的空有,当从三性中去观察。在三性中:遍计所执性非有,依他起自性缘起假有,圆成实性真实有。只有这样去认识理解一切法,才不至于堕于恶趣空,所以后来唯识学即依此而建立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如《辨中边论》云:“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40〕这就是唯识学著名的中道偈。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契于中道。
总之,三性三无性的提出对于揭示诸法的空有问题,对于我们如实了知诸法空有实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从上面所述的种种迹象来看,表面上似乎说三性三无性的提出,是为了与龙树菩萨倡导的中观学派分庭抗礼,所以有些学者就提出说“瑜伽行派三性思想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般若经》的某些思想”。〔41〕或者干脆说“即所谓的《解深密经》乃不外乎是对于《般若经》中已说过,而又由龙树所确立的大乘无自性说,加深其意义,又含有超越这个范围的一种意图所表示出来的话”。〔42〕但是我们不应持这种观点,因为佛陀“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43〕是方便说、究竟说,还是权说、实说等等这些都不是凡夫所能知的。所以我们不能以凡愚之小智来臆断圣人的一切智智,皆应以圣教量为杲。
(二)《解深密经》的“三性说”
及其发展《解深密经》是最早论述三性的唯识经典,但是三性思想不只是在《解深密经》中被提及,在后来唯识论典——如《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以及《唯识三十颂》中更是成为重要而核心的课题。三性概念既然普遍存在于唯识论典中,那么它们的思想含义是否都一样?还是有不同的发展呢?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唯识论典中的三性说做一个论述比较。
1.《解深密经》的“三性”说
《解深密经》的三性思想是以法相的存在论为主,而几乎不和认识面的讨论相结合,这也可以说是代表唯识学的初期形态。《解深密经》对三性的论述如下: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44〕
本经的三相,是在一切法上开显的,所以说一切法假名安立;一切法缘生自性;一切法平等真如;“遍计所执相”是指假名施设的法,“依他起相”是指缘生的有为法,“圆成实相”则是指无为法的真如。这样看来,三性确实是似乎各别,没有内在的联系。
2.《瑜伽师地论》的“三性”说
《瑜伽师地论》中,有关唯识思想的是在《本地分》与《摄抉择分》,《本地分》中三性思想是隐而未显,到了《摄抉择分》三性思想的内容才明确起来。论中有两处讲到三性,但内容相同。如论云:
遍计所执自性者,谓诸所有名言安立诸法自性,依假名言数数周遍,计度诸法而建立故;依他起自性者,谓众缘生他力所起诸法自性,非自然有,故说无性;圆成实自性者,即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45〕
此文中明显地说明了三性的含义,遍计所执性是名言周遍计度而假立诸法自性差别;依他起性则是因缘条件所生起的诸法;圆成实性则是诸法的真如,是圣智。这与《解深密经》的三性说基本相同。
3.《显扬圣教论》的“三性”说
《显扬圣教论》是对《瑜伽师地论》从学说上重新有所组织的纲要性著作,〔46〕论中也有两处提到三性的含义:一处是《摄净义品》对三性的初步定义部分,另一处是《成无性品》有关三性的成立之部分,但意义基本相同。如论云:
三法者,谓三自体:一遍计所执自体,二依他起自体,三圆成实自体。遍计所执自体者,谓依名言假立自体为欲,随顺世间言说故;依他起性自体者,谓从缘所生法自体;圆成实自体者,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47〕
此中文义可知,遍计所执是为随顺世间言说而假立名言;依他起性是众缘所生之法;圆成实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对的境界。这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的三性义也相同。
由此可见,在早期唯识论典中,三性说只是对诸法的各各性质做了表述,三性并未存在关系 ,也未与认识论的境识关系结合。学者们把这种三性说称之为“以语言学为主的言事理门”。〔48〕
这也就是说,在早期的三部唯识论典中,尚未于心识中寻求三性的转染成净的根据,也未与识说结合。此要等《大乘庄严经论》才开始进行所谓的认识论的转向。〔49〕
4.《大乘庄严经论》的“三性”说
依前所说,在初期的唯识经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中,对三性的解释仅仅停留在诸法的表象上,并未与认识论的境智和识说结合,此要待本论才开始有。此论的三性说在《述求品》第十二的第三十五偈到三十八偈中详细说明。
偈曰: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
释曰: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者,譬如幻师依咒术力变木石等以为迷因,如是虚分别依他性亦尔,起种种分别为颠倒因;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者,譬如幻像金等种种相貌显现,如是所起分别性亦尔,能取所取二迷恒时显现。〔50〕
此中第一偈的前半颂讲依他起性,后半颂讲遍计所执性。所谓“依他起性”是指因虚妄因缘种子所显现的能取与所取,譬如幻师依密咒之力变木石为象马等幻像;“遍计所执性”是指把由虚妄分别所显现的能取与所取当做是实有,如把幻师作出的象、马等形相认为是实有一样。这讲的是依他起性和遍计所执性,那圆成实性呢?
偈曰: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
释曰: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者,如彼谓幻者幻事无有实体,此譬依他分别二相亦无实体,由此道理即得通达第一义谛;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者,可得谓幻者幻事体亦可得,此譬虚妄分别亦尔,由此道理即得通达世谛之实。〔51〕
圆成实性则是于依他起性上没有能取与所取的显现,譬如于幻所作中没有象、马等的物体,是名第一义谛。
从上面对三性思想的表述来看,它对遍计所执性的看法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相同。都是说在依他起性上起遍计而假名施设安立诸法,但它对依他起性的看法又似乎不同,说依他起性是虚妄因缘种子所显现的能取与所取(即是境)。这反而跟《辨中边论》的看法相通(学者们把《辨中边论》的三性说称之为“以认识论为关系的尘识理门”,见下文),都隐含着境识之关系。因此如果要对《大乘庄严经论》的三性思想作一个定位的话,它恰好介于,隐含语言学的言事理门”的三性思想以及“隐含认识论关系的尘识理门的三性思想之间。”〔52〕
5.《辨中边论》的“三性”说
《辨中边论》是弥勒菩萨作颂,世亲菩萨释颂,汉有真谛法师和玄奘法师两译。下面以玄奘译来讨论论中的三性说。《辨中边论·辨相品》说:
此摄相今当说,但有如是虚妄分别,即能具摄三种自性。
颂曰: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53〕
此中,境故说名遍计所执性;分别故说名依他起性;能所二空故说名圆成实性。虚妄分别即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虚妄分别所现的似有二取;遍计所执是于似有实无中执为实有外境;圆成实性则为没有依他起性之能取所取。很显然,《辨中边论》的三性说也讲到认识与存在层次的统一。当讨论依他起性之虚妄分别如何通圆成实之空性时,论中接着说:
颂曰: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54〕
此中前半颂是依虚妄分别有观行成就说“境无识有”;后半颂成就“境识俱泯”的圆成实性,可见本论是于三性上实践唯识观行。再者虚妄分别自相今当说,颂曰:“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55〕据奘系说,此虚妄分别是识变现见相二分,由见相二分现起似义、似有情、似我、似了别四境。
由上可知,《辨中边论》是以虚妄分别为中心来讨论三性说,即以…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释道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