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自性中一一都無自性,只是空無遍計所執性。不空依他起及圓成實。
至于說第二時所說的“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意趣,本經說是佛陀依“相無自性和勝義無自性”兩種無自性性的密意說的,如經雲:
勝義生當知,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有滅。若無生無滅,則本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于中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善男子。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于常常時于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無爲,一切雜染不相應故,于常常時于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爲,由無爲故無生無滅,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39〕
由遍計所執施設的相無性,其自性都無所有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生無滅,則本來寂靜,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依圓成實施設的勝義無自性,于常常時、恒恒時法性安住無爲,無爲則無生無滅,又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綜上所述,我們要認識諸法的空有,當從叁性中去觀察。在叁性中:遍計所執性非有,依他起自性緣起假有,圓成實性真實有。只有這樣去認識理解一切法,才不至于墮于惡趣空,所以後來唯識學即依此而建立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如《辨中邊論》雲:“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40〕這就是唯識學著名的中道偈。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契于中道。
總之,叁性叁無性的提出對于揭示諸法的空有問題,對于我們如實了知諸法空有實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從上面所述的種種迹象來看,表面上似乎說叁性叁無性的提出,是爲了與龍樹菩薩倡導的中觀學派分庭抗禮,所以有些學者就提出說“瑜伽行派叁性思想的先驅可以追溯到《般若經》的某些思想”。〔41〕或者幹脆說“即所謂的《解深密經》乃不外乎是對于《般若經》中已說過,而又由龍樹所確立的大乘無自性說,加深其意義,又含有超越這個範圍的一種意圖所表示出來的話”。〔42〕但是我們不應持這種觀點,因爲佛陀“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43〕是方便說、究竟說,還是權說、實說等等這些都不是凡夫所能知的。所以我們不能以凡愚之小智來臆斷聖人的一切智智,皆應以聖教量爲杲。
(二)《解深密經》的“叁性說”
及其發展《解深密經》是最早論述叁性的唯識經典,但是叁性思想不只是在《解深密經》中被提及,在後來唯識論典——如《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以及《唯識叁十頌》中更是成爲重要而核心的課題。叁性概念既然普遍存在于唯識論典中,那麼它們的思想含義是否都一樣?還是有不同的發展呢?對此我們有必要對唯識論典中的叁性說做一個論述比較。
1.《解深密經》的“叁性”說
《解深密經》的叁性思想是以法相的存在論爲主,而幾乎不和認識面的討論相結合,這也可以說是代表唯識學的初期形態。《解深密經》對叁性的論述如下:
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44〕
本經的叁相,是在一切法上開顯的,所以說一切法假名安立;一切法緣生自性;一切法平等真如;“遍計所執相”是指假名施設的法,“依他起相”是指緣生的有爲法,“圓成實相”則是指無爲法的真如。這樣看來,叁性確實是似乎各別,沒有內在的聯系。
2.《瑜伽師地論》的“叁性”說
《瑜伽師地論》中,有關唯識思想的是在《本地分》與《攝抉擇分》,《本地分》中叁性思想是隱而未顯,到了《攝抉擇分》叁性思想的內容才明確起來。論中有兩處講到叁性,但內容相同。如論雲:
遍計所執自性者,謂諸所有名言安立諸法自性,依假名言數數周遍,計度諸法而建立故;依他起自性者,謂衆緣生他力所起諸法自性,非自然有,故說無性;圓成實自性者,即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45〕
此文中明顯地說明了叁性的含義,遍計所執性是名言周遍計度而假立諸法自性差別;依他起性則是因緣條件所生起的諸法;圓成實性則是諸法的真如,是聖智。這與《解深密經》的叁性說基本相同。
3.《顯揚聖教論》的“叁性”說
《顯揚聖教論》是對《瑜伽師地論》從學說上重新有所組織的綱要性著作,〔46〕論中也有兩處提到叁性的含義:一處是《攝淨義品》對叁性的初步定義部分,另一處是《成無性品》有關叁性的成立之部分,但意義基本相同。如論雲:
叁法者,謂叁自體:一遍計所執自體,二依他起自體,叁圓成實自體。遍計所執自體者,謂依名言假立自體爲欲,隨順世間言說故;依他起性自體者,謂從緣所生法自體;圓成實自體者,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47〕
此中文義可知,遍計所執是爲隨順世間言說而假立名言;依他起性是衆緣所生之法;圓成實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對的境界。這與《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的叁性義也相同。
由此可見,在早期唯識論典中,叁性說只是對諸法的各各性質做了表述,叁性並未存在關系 ,也未與認識論的境識關系結合。學者們把這種叁性說稱之爲“以語言學爲主的言事理門”。〔48〕
這也就是說,在早期的叁部唯識論典中,尚未于心識中尋求叁性的轉染成淨的根據,也未與識說結合。此要等《大乘莊嚴經論》才開始進行所謂的認識論的轉向。〔49〕
4.《大乘莊嚴經論》的“叁性”說
依前所說,在初期的唯識經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中,對叁性的解釋僅僅停留在諸法的表象上,並未與認識論的境智和識說結合,此要待本論才開始有。此論的叁性說在《述求品》第十二的第叁十五偈到叁十八偈中詳細說明。
偈曰: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別。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
釋曰: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別者,譬如幻師依咒術力變木石等以爲迷因,如是虛分別依他性亦爾,起種種分別爲顛倒因;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者,譬如幻像金等種種相貌顯現,如是所起分別性亦爾,能取所取二迷恒時顯現。〔50〕
此中第一偈的前半頌講依他起性,後半頌講遍計所執性。所謂“依他起性”是指因虛妄因緣種子所顯現的能取與所取,譬如幻師依密咒之力變木石爲象馬等幻像;“遍計所執性”是指把由虛妄分別所顯現的能取與所取當做是實有,如把幻師作出的象、馬等形相認爲是實有一樣。這講的是依他起性和遍計所執性,那圓成實性呢?
偈曰: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谛實。
釋曰: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者,如彼謂幻者幻事無有實體,此譬依他分別二相亦無實體,由此道理即得通達第一義谛;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谛實者,可得謂幻者幻事體亦可得,此譬虛妄分別亦爾,由此道理即得通達世谛之實。〔51〕
圓成實性則是于依他起性上沒有能取與所取的顯現,譬如于幻所作中沒有象、馬等的物體,是名第一義谛。
從上面對叁性思想的表述來看,它對遍計所執性的看法與《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相同。都是說在依他起性上起遍計而假名施設安立諸法,但它對依他起性的看法又似乎不同,說依他起性是虛妄因緣種子所顯現的能取與所取(即是境)。這反而跟《辨中邊論》的看法相通(學者們把《辨中邊論》的叁性說稱之爲“以認識論爲關系的塵識理門”,見下文),都隱含著境識之關系。因此如果要對《大乘莊嚴經論》的叁性思想作一個定位的話,它恰好介于,隱含語言學的言事理門”的叁性思想以及“隱含認識論關系的塵識理門的叁性思想之間。”〔52〕
5.《辨中邊論》的“叁性”說
《辨中邊論》是彌勒菩薩作頌,世親菩薩釋頌,漢有真谛法師和玄奘法師兩譯。下面以玄奘譯來討論論中的叁性說。《辨中邊論·辨相品》說:
此攝相今當說,但有如是虛妄分別,即能具攝叁種自性。
頌曰: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
論曰: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有遍計所執自性,依止虛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53〕
此中,境故說名遍計所執性;分別故說名依他起性;能所二空故說名圓成實性。虛妄分別即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虛妄分別所現的似有二取;遍計所執是于似有實無中執爲實有外境;圓成實性則爲沒有依他起性之能取所取。很顯然,《辨中邊論》的叁性說也講到認識與存在層次的統一。當討論依他起性之虛妄分別如何通圓成實之空性時,論中接著說:
頌曰: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于境無所得生,複依于境無所得故,後有于識無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無相。〔54〕
此中前半頌是依虛妄分別有觀行成就說“境無識有”;後半頌成就“境識俱泯”的圓成實性,可見本論是于叁性上實踐唯識觀行。再者虛妄分別自相今當說,頌曰:“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55〕據奘系說,此虛妄分別是識變現見相二分,由見相二分現起似義、似有情、似我、似了別四境。
由上可知,《辨中邊論》是以虛妄分別爲中心來討論叁性說,即以…
《《解深密經》唯識要義及其演變之探析(釋道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