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他起性統一叁性,于叁性上行唯識觀。虛妄分別顯現即是阿賴耶識緣起說,這就是說,“本論是以虛妄分別統攝阿賴耶識緣起說、叁性說和唯識的實踐。這樣不僅注意到認識與存在的統一,亦注意到發生論與存在論的融貫”。〔56〕這當然較《解深密經》等更能建構唯識思想的整體及其統一。
6.《攝大乘論》的“叁性”說
《攝大乘論》是唯識體系形成的代表作,論中的《所知相分》主要論述叁性的意義。論雲:
諸法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57〕
所謂“依他起相”,就是以阿賴耶識爲種子,所現起以妄識爲自性的諸識,諸識在《辨中邊論》中說有四識,《攝大乘論》說有十一識,〔58〕但其實是一樣的,只是開合不同。所謂“遍計所執相”,就是凡夫在虛妄分別心現起時,在無義唯有識中,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這似義就是遍計所執相。所謂“圓成實相”,即在依他起相上,空卻遍計所執性而所顯的空相。
然從上面來看,似乎還有種種疑問,所以論文接著再對叁性的意義進行解答。如論雲:
若依他起自性實唯有識,似義顯現之所依止,雲何成依他起?何因緣故名依他起?從自熏習熏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若遍計所執自性,依依他起實無所有似義顯現,雲何成遍計所執?何因緣故名遍計所執,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雲何成圓成實?何因緣故名圓成實?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59〕
從這裏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叁性的含義。仗阿賴耶識種子生起,又依其他條件而住,即仗因托緣而起的,就是依他起性;能遍計之心于依他起相上,周遍計度而生顛倒的所緣相,此相實無唯是所執,此顛倒所緣相即是遍計所執性;至于圓成實性,是因爲空卻遍計執而恒時所顯現的諸法真實性,是清靜所緣性,一切善法最勝性,由此最勝義,名圓成實性。至于此叁性的關系:
應言非異非不異,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60〕
叁性的關系是非一非異的,叁自性都是建立在依他起性上。由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遍計所緣相,又是遍計所遍計故;由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分別成立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這樣依他起自性就非一切都無所有,因爲:“此若無者。 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 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 應成無有染淨過失,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 皆無。”〔61〕
依他起性是緣生法,雖不是實有,但也不是一切空無所有,因爲此若無者,則圓成實性也就無有,這樣就成無有染淨的過失。可見,《攝大乘論》的“叁性”說是以依他起性爲中心,而且以依他起性爲核心來統一唯識思想。
總之,《攝大乘論》已經把叁性說與唯識說結合起來,而在依他起性的說明中,再表示著與阿賴耶識說結合的形勢。〔62〕
7.《唯識叁十頌》的“叁性”說
雖然說《成唯識論》是唯識學的頂峰之作,但《叁十頌》本身對叁性並沒有太多的筆墨,只有在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等叁頌中說明,而且也只是對問難者的回答。因此,此論的叁性思想基本上是承襲《攝論》的叁性說。如論雲:
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叁性,應知叁性亦不離識,所以者何?頌曰: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63〕
依論中解釋可知,“遍計所執”是指能遍計的心于依他起相上彼彼遍計,取彼相貌,由見執著,由尋起語,于無義中增益爲有;“依他起性”是依托其他衆緣而生,此因緣是以虛妄分別爲性;“圓成實性”是指于依他起自性上遠離遍計所執性,即“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性。約而言之,依因緣而顯現的諸法名依他起性;把諸法誤認爲實我實法者是遍計所執性;諸法的實體名爲圓成實性。
圓成實于依他起上空卻遍計所執,故而說明圓成與依他是不即不離的,由圓成實依于依他起故,故非不離;但由于彼此性不同故,故又不即。依他與圓成的非一非異猶如色等諸法與無常、無我。因無常等即是常等之無常,故沒有別異;雖然沒有別異,但恒因色等是自相,而無常等是共相,故不能全是同一的。一個是事物的現象,一個是事物的本質。可見,遍、依、圓的叁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
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64〕
依他起是識相,圓成實是識性,遍計所執是于識上所起的增減妄執之相。故教中雖說叁性,而與唯識的道理不相違背。從這裏可以看出,到了《唯識叁十頌》時,已經把叁性說與唯識說緊密結合起來。一切法不出叁性,叁性無義本唯有識。
從上面各經論對叁性概念的論述可知,叁性思想也是發展過來的。在《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等早期唯識經論中,只是對諸法的各各性質做了表述,叁性並未存在關系。叁性思想只是以語言學的言事理門來诠釋,未與認識論的境識關系結合,它尚未涉及識的主體問題。到了《大乘莊嚴經論》與《辨中邊論》才完成了認識論的轉向,走向一種隱含認識關系(境識關系)的塵識理門的叁性思想,較《解深密經》等更能建構唯識思想的整體及其統一。之後在《攝大乘論》中,已經把叁性說與唯識說結合起來,而在依他起性之說明中,再表示著與阿賴耶識說結合之形勢。最後《唯識叁十頌》承其學說,把叁性說與唯識說的結合進一步推向以唯識爲體的叁性思想。
叁、“叁乘真實”與“五性各別”
佛陀出世的本懷是讓每一衆生都能轉凡成聖、轉迷成悟、斷盡煩惱而證得究竟涅槃。然由于衆生的根性不同,致使如來亦宣說種種不同的法門,所謂有“人乘的法門、天乘的法門、聲聞乘的法門、獨覺乘的法門、菩薩乘的法門”等五種教法。此中前二種得的是世間有漏果,後叁種得的是出世間無漏果。佛陀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逗會他意、令他得意”,只要能達到度衆生的目的,或權說,或究竟說。因此,這些教法中哪個是權法?哪個是究竟法?本身並無絕對的固定。那麼,在經典中自然就有許多看似互相矛盾的說法。比如,唯識學上重要的一論題,且在佛教展開激烈的爭論,至今仍爲佛教一大懸案的叁乘、一乘究竟的問題就是一例。有的經典說叁乘究竟,有的經典又說一乘究竟,由于佛陀在經典中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並沒有固定一說。因此,後世對此爭論不休,到底是“一乘真實”還是“叁乘真實”,至今仍無法達成統一。主張“一乘究竟,叁乘方便”的經典是《法華經》、《涅槃經》等,如經雲:“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65〕
十方一切諸佛都是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在一乘之外,沒有獨立的叁乘。既然這樣爲什麼又講叁乘呢?經中接著說: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66〕
此說明了諸佛之所以說叁乘的原因,是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根性不一,業垢深重,所以佛陀就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乘。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本經也主張有聲聞和獨覺二乘種性,但是他們曆經佛陀五番或四番、叁番、二番的陶鑄,便得入實,最終也是可以證得佛果的。要之,佛陀前幾十前所說的法,都是爲了能使衆生堪受一佛乘之法。所謂“是法皆爲一佛乘之故”,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所謂開示佛之知見,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一佛乘”才是十方諸佛出世的本懷,不可將佛之善巧方便法執爲真實。可見,《法華經》是主張“一乘真實、叁乘方便”的,與此經觀點相同的還有《大法鼓經》,如經雲: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一性、一乘。〔67〕
唯一佛性,唯一佛乘,唯如來藏。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成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68〕一切衆生皆具有成佛種子,斷盡煩惱就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這裏可以說明主張“一乘真實”的,都是認爲“一性皆成”。
然而在《解深密經》中,卻有著與此完全相反的說法,即主張“叁乘真實、五性各別”。如經雲:
複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
《《解深密經》唯識要義及其演變之探析(釋道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