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释道满)▪P3

  ..续本文上一页—种子与有根身——以及外器世间,即成为其“所缘”。至此,就出现了种子和本识分家的局面,必须先分种子识与现行识,再论其不可分离。因此,种识不一的立场可以说是随着识论的发达而产生的结果。

  圆测法师所提的三种解释,皆肯定有现行的第八阿赖耶识。他自己持第二种解释,而窥基大师则不同意他的看法,关于两人的不同说法,印顺法师在《摄大乘论讲记》中有讲到:

  无性论师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的“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解释本论的第二颂,所以就建立了“展转摄藏”的道理。护法承袭他的思想,就有两重因果的解释了。传承护法学的玄奘门下的基测二师,对能所藏的说法,也有不同。基师约现行赖耶说:现行能执持种子,赖耶是能藏,种子是所藏。现行赖耶又受诸法的熏习,能熏的诸法是能藏,所熏的赖耶是所藏。测师约种子说:种子能生现行,种子是能藏,诸法是所藏。现行熏习种子,诸法是能藏,种子是所藏。他们从种识差别的见地,所以各取一边,固执不通。依无著世亲的见解看来,应该在种即是识的合一的见地去解说,并且也只有一重能所,本识是因性,杂染是果性。〔25〕

  可见《成唯识论》一系的诠释,是将一种七现进一步推向八识现行,确立种子赖耶与现行赖耶的严格区分,这对于阿赖耶识语义又更深了一步。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总结出:在初期唯识经典——《解深密经》中,是从生命学的角度把“一切种子识”诠释为“隐藏在肉体中的识”,使之执受根身不令失坏;到了《摄大乘论》,随着唯识学的发展,阿赖耶识的语义诠释已脱离了与根身之间的关系,转而倾向于从他与一切杂染诸法的关系来说明为“摄藏、执藏”;最后到《成唯识论》时,不仅更明确赋予“能藏、所藏、执藏”的名称,还为了要参与种种问题的讨论,遂将一种七现进一步推向八识现行,确立了种子赖耶与现行赖耶的严格区分,走向了“种识不一”的立场。

  二、三性三无性说

  三性三无性,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也是唯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讲唯识学而不明三性三无性义,那是不可思议的。〔26〕唯识学最为重要的“中道”思想,就是在三性上显的,所以唯识学者对此也特别重视。《解深密经》是最早论述三性三无性的唯识经典,后代的唯识学者对此虽作种种不同说明,但根本义皆不出此经。

  (一)三性三无性的提出

  及其意义“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为《般若经》的思想精髓,龙树、提婆菩萨曾经依此建立“大乘中观体系”,是为初期的大乘佛教。认为世出世间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所谓“缘”即是指“因”,即事物存在的原因和条件,但这种原因或条件不是指事物存在的根本因,而是指处于依存关系中某种事物作为他物存在的条件,而其自身又需要另外的事物作为其存在条件。世出世间法既然都是种种因缘条件所生的,那它就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即是“空”,是为“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27〕因为凡是有“自性”的法,它都是不待缘起、独立存在、常恒不变的,即此法具有自成、独存、常住三个特性。反过来就是说,只有符合此三大条件的,方可称之为有自性。然而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得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是缘起的、无不是互相相待的、无不是无常生灭变化的,所以说一切诸法都是无自性的。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

  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28〕

  缘起和自性是逻辑上的反对关系,是不相容的,凡是自性的就不需依赖缘起,缘起的必是无自性。所以一切事物从现象上看是“缘起有”的,从本质上看却是“空”的。但是自性空并不是说一切法如龟毛兔角的那样空无所有,在现象上它还是有的,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与性空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缘起是事物的现象,性空是内在的本质,缘起与性空是非一非异。所谓“缘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空”与“缘起”是不可分离的,离开缘起讲空就会变成“恶趣空”,离开了空讲缘起就成了“有执”。“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空”。故《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9〕

  这样,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若无生何得有灭,以无生无灭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则一切万法,就无有可有,也无无可无;无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非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相待缘起,对空说有,对有说空,谈空不住空,闻有不著有,空有圆融,相即无碍,假名有无,即是中道。

  总之,一切万法:色法、心法、凡夫法、圣人法、杂染法、清净法、世俗法、胜义法、有为法、无为法,乃至无量无边的差别诸法,从世俗谛上说是假名有,从胜义谛上讲都是毕竟空的。所以《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30〕彻底否定自性,阐明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空,以此发挥《般若经》“一切法无性”的根本精神。并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31〕只有这样认识才能算得上是对诸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这是佛所说的最彻底最究竟的胜义了义之教。

  上述是中观学派对一切法的看法,然而在唯识学派的《解深密经》中,却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如经云: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32〕

  在这里,佛陀明显说明了第二时所讲的“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教法是一种隐密方便之法,是有容,是诸诤论安足处所,并不是最了义的,只有第三时讲的教法才是最了义的。经云: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33〕

  既然说第二时所讲的“一切法皆无自性等”是隐密方便说,那么其中到底又有什么密意呢?经文接着说:

  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34〕

  此中佛陀为我们解释了“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内涵。也就是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等”的意义,并不是像中观学派所解释的那样,说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缘起而不生,不生则不灭”,而是佛陀约一切法的“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三种无自性性的密意说“一切法无性等”罢了。那什么是诸法的三无自性性呢?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

  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35〕

  这里佛陀阐明了“一切法无性”的密意。就是说宇宙万有千差万别,不计其数,但概略地说,一切诸法的相状不出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等三种相状。其中,“遍计所执相”是假名安立无有自相,是为“相无性”;

  “依他起相”是依他故有,非自然有,是为“生无性”;“圆成实相”是诸法胜义谛故,是为“胜义无自性”。一切诸法不出遍计、依他、圆成三性,就在这三性上建立三无性,依三无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所以《唯识三十颂》说:“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36〕

  如果说从这段经文还不易明白“一切法无性”的道理,下面这段经文就更能清楚说明:

  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37〕

  由于诸有情类在依他及圆成上,不能理解缘生的如幻相,诸法的真实性,执著为实有,生起增益的遍计执,佛才立三种无自性性。之所以立三种无自性性,无非也就是但空无遍计所执性。

  因此,若按照《解深密经》的说法,一切法的空有问题就决不能像中观学派那样简单地说成是“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是缘起有而自性空的”,而应该要有所分别。在一切诸法的三性中,只有遍计所执性是缘世间凡夫外道的妄情而起的计执,因而是空无自性的。至于依他起性是因缘生法,圆成实性是诸法实性,他们分别是诸法的现象和本质,因而是不空的。只是依他起性是幻有、假有,非真实有。只有圆成实性是诸法的真如相,才是真实有的。《辨中边论》的“许于三自性,惟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38〕,也是正显此意。

  综上所述,佛陀以三无性密意说言一切法无性,并非说明…

《《解深密经》唯识要义及其演变之探析(释道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