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P3

  ..續本文上一頁爲物質是與自發的活性相聯系。從宏觀到微觀沒有一個名符其實的基本粒子。在四維時空裏,亞原子世界,粒子並不是按時間順序在空間運動,而是表示有關事體的網絡。粒子看成是含有確定能量的動態模式,這種能量連續的流動是通過大量不同的粒子模式。從微觀到宏觀,宇宙萬有並不是物體的集合,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整體,是統一體中各部分間相互關系的複雜網絡。宇宙被形象地形容爲“刹拿生滅的有節奏的濕婆之舞”。不僅僅物質世界是相互關系的複雜網絡,量子力學還描示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深刻地了解到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人類意識對自然的影響。故宇宙基本統一性是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發現之一。

  量子論和相對論結合——“量子場論”不僅導致了全新的“粒子”概念,而且深刻地改變了虛空概念,粒子及周圍空間原來的根本差別消失了,虛空被認爲最重的動態量之一。

  所以美國物理學家惠勒說:“物理學是一扇神奇的窗戶,它使人們在實在的後面看到幻覺。因在幻覺的後面則是實在!物理學範圍遠遠超過了我們已實現了的東西,我們並不滿足于只了解粒子、場、幾何、時間和空間。今天,我們還要求物理學去理解存在本身。”

  然而有人問:既然基本粒子非實體性,爲什麼物體呈現固態及剛性?原子爲什麼具有不尋常的穩定性,過去盧瑟福星系模型是無法解釋這些現象的。而現代物理量子論作出了正確的回答,物體的固體性質是由于與物質波粒兩重性有關的“量子效應”。粒子是被約束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區域內,約束的區域越小,粒子的運動、速度就越快。這種高速就使原子顯得和剛性球一樣,這樣的原子是難以壓縮的,因而使物質具有固體剛性。

  現代物理學既然發現了宇宙統一性,然而何以又呈現無限多樣性,即千差萬別的物質世界?

  在現代科學看來微觀、渺觀下的物質還是千差萬別,因而認爲世界統一于千差萬別的物質。我們目前在微觀中所知道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變子、反粒子、強子、輕子等等大約300多種基本粒子。在渺觀中認識到有構成場(如引力場、核子場、電磁場等)的更細的粒子,在超微觀中又認爲有比粒子更小的“線狀渦”。整個物質層次似乎呈現出越往下差異性越小的趨勢,直到細分到一定層次後,物質將不再具有差異,成爲無差異的粒子。反之,有許多無差別的粒子,它們經過不同的組合構成稍有差異的物質層次。這些稍有差異的物質再組合構成更多有差異的物質層次,直到構成現在這個千差萬別的宏觀宇宙。

  無獨有偶,生物學家發現,我們人體每個細胞所含的基因都是完全相同的。在母親十月懷胎時,均源自一單細胞,可是我們的人體卻有如此廣泛的差異。在九個月以後生出形狀和功能各異的細胞,不同細胞組成身體各部分,我們的頭皮細胞會生出頭發,而鼻子到肺部的細部卻會分泌黏液,我們的脂肪細胞會膨脹,視網膜細胞會把光變成電流等等。

  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動植物單細胞繁殖、克隆技術的成功,“說明一個細胞已涵蓋了生物整體全部信息。自然天地萬物與人同樣涵蓋了全宇宙的全部信息”。“李傑超《全息原理的抽象及其哲學意義》說:“物質無不具有波性質,波是彌漫散于全宇宙,因此任意一塊(一粒、一團)物質只是函數分布有大小,原則上皆充塞于全宇宙。””(轉引錢景蓮《朱熹的“理”與宇宙全息》)

  量子理論告訴我們組成原子的亞原子粒子是動態的形式,並非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網絡的整體組成部分。粒子相互作用涉及能量無休止的流動,表現爲粒子之間的能量交換,在這種動態的相互影響中,粒子以不斷變化的能量形式的産生和消滅。粒子間相互作用導致一種子穩定結構,猶如真實的物質世界也就這樣形成了。

  有一種弦論解釋:現代物理學又發現所有粒子都是由可能六種不同的誇克構成,誇克不是一個點粒子,而是一根振動的小弦,運動起來像一根扭動的結,構成物質基本單元是“弦”。並認爲不存在很多種弦,只有一粒弦,一類弦可以完成不同模式的運動。如一根弦可以奏出不同的聲音,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物質。

  有學者說:“文明的終極只是人類徹悟宇宙的靈光。”當今理論科學即現代物理學是否已達到終極真理,即“徹悟宇宙的靈光”呢?沒有!正如美國惠勒1981年10月在中國演講時說:“當今的物理學問題正如此深地陷在困惑之中。”英國海菲爾德《時間之箭》說:“量子場論,不能處理引力”,“今天的量子理論還是不完備的”,“量子論有嚴重的內症”。因爲不分時間的兩個方向,所以諾爾貝獎得主普裏高金說:“盡管物理大師跟我說了,我總還不明白,怎麼能從可逆性裏得出我們宇宙、文化和生命的演化形式?”量子理論還無法解釋電子的質量,也不能描述生命和自覺,物理學只滿足于近似地了解自然。生命的起源問題仍然是個困難問題,大爆炸理論是未解決的叁個問題之一。亞曆山大·柯伊萊不得不說:這個生命的世界是科學無法解釋的……這是現代思想的悲劇,它“解決了宇宙之謎”,但僅是用另一個謎——它自身的謎來代替。伊·普裏戈金也說:“在理解持續過程本身的時候,科學是無能爲力的。這時需要的是直覺。”

  是的,只有“頓悟”才能解決宇宙人生的真相。可以說,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有局限性,所以至多是近似的,因爲所有的理性知識都是有限的,用分析方法和邏輯推理無法同時解釋全部自然現象。即使現代物理學靴袢理論思想:所有宇宙現象,從宇觀星系到微觀的亞原子粒子,都是由相互自洽性唯一決定。如被稱爲強子圖景,顯示每個粒子都由其他所有粒子組成,所有粒子都是彼此以自我一致方式的動態地組成。這個理論,超越科學無法思唯的世界,無法用一般語言來表達傳遞。但不少學者都承認,在科學中闡述時還是局限的、近似的。很多古今中外哲人都明確表明人類理性的局限性,盡管霍金不認同“宇宙是某種人們可直覺、卻永遠不能完全分析和理解的東西”這種結論。但事實上,我們都“生活在盲人國裏”,我們都在“瞎子摸象”。當然,我們也不反對霍金所說的:“努力尋求完整的理解總比對人類精神的絕望要好得多。”早在1812年,法國大科學家拉普拉斯所著《概率解析理論》預言,世界將會有一種智慧,能用一個單獨普適公式概括出宇宙萬物的運動,從最大的天體到最小原子都毫無例外,而且對于未來,就像對于過去那樣,都能一目了然。

  大統一場論

  愛因斯坦知道他的相對論還是一種不完整理論,他與其他物理學家一樣致力于尋求一個大統一場理論。晚年尤甚,直到生命終止的一刻,即是把所有已知的力:重力、電磁力、強力場、弱核力等歸納成一個統一理論,從數學上證明自然界中沒有孤立存在的磁場、電場。引力場乃至生物場,所有一切都是宇宙統一場的表現形式,這種理論可以預言宇宙中一切的東西。即是把物理學一切定律都濃縮到一個“統一場論”,找到能支配世間萬物的方程式(宇宙萬物歸一的一條定律)。他經30多年的尋找,但沒有成功。也有報導說,愛因斯坦出于道義上的考慮後來又推翻了該理論,因爲實驗所得的結果使他驚恐不安。

  在愛因斯坦後面科學家欲建立的統一場理論大致有:

  霍金的無邊界模型,有人稱爲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自足的宇宙模型,還說在這框架中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的波函數坍縮理論必須加以揚棄。霍金認爲由于黑洞不停發射出輻射和粒子,最終達到零質量並完全消失(黑洞蒸發)。而把黑洞粒子取走的嬰兒宇宙是在虛時間裏發生的,因而粒子不會像實時間裏的曆史會在一個奇點處終結。粒子在虛時間裏的曆史將會繼續。它們將進入並通過嬰兒宇宙,而且作爲從另外一顆黑洞發射出來的粒子而重現。霍金提出的虛時間問題:宇宙應當取在虛時間內曆史的求和,而且這些曆史正如地球表面那樣,自身必須閉合的,因爲這些曆史不具有奇性或任何開端和終結。在他們中發生什麼可完全由物理定律所確定,這表明在虛時間中發生的東西可被計算出來。如果你知道虛時間裏的曆史,你就能算出它在實時間如何行爲,以這種方法,你可望得到一個完整的統一理論,它能預言宇宙中的一切。霍金又認爲,嬰兒宇宙理論對于尋求能描述宇宙中萬物的完整的統一理論的嘗試意義重大,而這統一理論能把所有這些量都預言出來。霍金基于這樣的信念,即宇宙由秩序製約,我們完全能夠理解這種秩序。我們不會永遠在黑暗中摸索,我們會在宇宙的完整理論上取得突破,理論物理學的重點已在望,我們就會真正成爲宇宙的主宰。但他又說,也許這種希望只不過是海市蜃樓;也許根本就沒有終極理論,即便有也找不到,且說一種完全統一理論發現不會有助于我們人類的生存。

  超弦理論被稱爲物理學的第叁大革命。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爲找出一個描述強相互作用的理論。物理學家發明了超弦理論,認爲自然界所謂基本粒子並不是只占空間單獨點粒子,而是九維空間中振盈著極小的像線一樣的“弦”,比原子核還小得多,還必須擁有超對稱性。“弦”表現爲一種無質量的粒子,九維中除叁維外其他的維都蜷縮到比原子還小的球形維中。如電子、質子、誇克等微小粒子也是由“弦”構成的,所以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弦”。霍金解釋爲時空充滿了許多像一根弦似的小圈圈,基本粒子實際上是這種不同方式振動的小圈圈。到了70-80年代,超弦理論迅速發展成了物理學中包羅萬象的統一的理論,並實現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協調,從而將引力量子化。弦論一問世,很多人認爲能處理並統一包括引力在內的粒子間的基本相互作用,不會出現棘手的無法控製的無窮大,不會出現奇點。許多物理學家認爲,超弦理論將導致對空間——時間…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