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P4

  ..續本文上一頁觀念的全新認識。弦不是定義在普通物理時空中,而是定義在另一個被稱爲“弦空間”的二維內部的時空中。從普通物理空間看,基本粒子是一個點粒子,無結構,但從二維空間看,基本粒子不再是點粒子,而是一根弦。只有弦的張力趨向無窮大時,弦才收縮成一點。根據“弦”的振動和旋轉方式,它們可以代表任何已知的基本粒子。如誇克、電子,也可以表現四種基本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任何一種力,用這個非常複雜的數學模式以解釋各種力的現象。學者認爲,目前只有超弦理論能幹淨利索處理所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無窮大的問題,使科學家能統一描寫自然界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但超弦理論還比較粗糙,即使計算一些普通理論也相當繁瑣。

  英國羅伯特·馬修斯《萬物終極理論》說:理論家提出的超弦理論卻足足有5種,且沒有明確的方法能夠在它們之間做出選擇。故有學者評說超弦似乎僅僅是某種更加宏大東西的一個影子。

  1955年,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的超弦理論家愛德華·威滕指出,所有5種超弦理論僅僅是對一項單一的、淩駕于一切之上的理論的粗略的描述,他稱之爲M理論。一些理論家爭論說,“M”代表“母親”、“神秘的”,甚至“魔術”。馬修斯又說:今天,M理論仍然最有可能成爲愛因斯坦所追求的目標。此外,它所提供的一項統一的描述不僅包括電磁力和引力,而且還包括其他基本作用力,以及這些力施以作用的所有粒子。這實在是一項驚人的成就,而且尚未完結。世界上的許多最出色的理論家都正在探索M理論豐富的數學空白,尋求尚存在的許多謎的謎底。究竟M理論11維當中,除了4維之外的所有維是如何卷曲到小得看不見?爲什麼會是如此?它們是可以通過試驗察覺的嗎?力和粒子之間優美的統一性爲什麼如此難以發現?甚至M理論最終也可能會被證明缺乏回答所有這些問題所需要的威力。但是最起碼,它使我們獲得了對宇宙以及其中萬物的基本統一性歎爲觀止的一瞥。

  被人稱爲20世紀的科學只有叁件事將被記住: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混沌學。混沌學也被認爲是20世紀的物理科學的第叁次大革命。混沌學的出現,物理領域,高能粒子和量子力學占支配地位開始被打破。混沌學打破了各門科學的界限,不管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並改變了科學家對系統組成只是各部的集合體(如誇克、染色體、神經元等),以此窮極分析、觀察,轉而從整體上理解複雜系統。開始把物理學與生物學、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融相合在一起。混沌學是過程科學,不是狀態科學;是演化科學,而不是存在科學,宇宙也曾發生了從混沌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混沌學打破了天和地、時間和空間、時空與物質的隔絕的屏障,並連接和統一了宇宙,混沌無處不在,就是時間對稱的牛頓運動方程,也存在有混沌。自命爲“混沌福音傳道士”的物理家福特說:“一個大革命正在開始,我們對宇宙的整個看法,都會改變。”柯文尼認爲,在這個世界裏,動力學混沌是主導,不是例外。過去是固定,而未來是開放的;這樣,我們重新發現了時間之箭,從而使創造性的演化成爲可能。混沌學誕生在60年代的美國,70-80年代中,急劇興起,使停滯不前的物理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霍金的一篇報告就題爲《理論物理學已否是窮途末路?》)人們對自然看法正經曆著一個向著多重性、不平衡、非線性、暫時性、複雜性的根本變化,混沌著研究大自然不規則不連續那個側面,這個無序複雜的使物理學不敢涉及的世界,將導致一場觀念和心理的革命。故有人斷言:21世紀將是“混沌的世紀”。著名物理學家惠勒在演講時曾驚呼:“沒有比電動學、幾何動力學和色動力學這叁個我們時代的最漂亮的場論體系與質樸性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了。這叁個體系包含一世紀的辛勞,在物理學和數學上的論證,是那麼令人刻骨銘心,怎麼可以想象這些累累成果竟會源于混沌呢?”

  東方哲人的思索

  除西方物理學家對時間、空間、物質及統一理論思考、探索外,東方又如何?先秦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如何?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撰文說,對老子模糊哲學大爲驚歎。認爲與物理學從最先進的物理實驗室見到亞原子世界微粒子現象,與老子所描述的完全一模一樣!對老子“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英國物理學家惠勒也大爲興奮,宇宙不是從一無所有而産生森羅萬象的世界嗎?正與他近年倡導著“質樸性原理”,即物理學是從幾乎一無所有達到幾乎所有一切。何其相似乃爾!

  《莊子·秋水篇》記北海若答河伯問大小問題:“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這裏說物質所具的空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無窮大和無窮小的。物質存在的時間是也是無止境的,物的界限(變化)也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是無常的。這裏莊子借北海若之口,道出了物質、時間和空間叁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並認爲是無始無終的。《天下篇》又介紹了惠施的時空物質觀:“至大無外,謂之一大;其小無內,謂之一小。”說空間之大無邊際是無窮大的,其小也是無窮的。“無厚不可積,其大千裏”是說物質即使分割到極微,也是空間,所以也是與“其大千裏”的空間沒有什麼兩樣的,因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天地、山澤,大小、高低,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也說出了空間與物質的統一性。對時間與物質的論述:“日方中方倪,物方生方死。”一旦時空放大到“至大無外”,那麼剛見到太陽在午時(現在)忽已日斜(過去),日中日落是刹拿的事。又說“今日適越而昔來”,“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都是破除時間和空間絕對的觀點,要我們用相對觀點看待時間和空間,並說明對時間和空間的分割區別並非實有其事。惠施最後又對天地萬物下一結論,是一個統一體,故應該“泛愛萬物”。從對時空、物質認識論,歸結到社會倫理學。

  《老子》“有無相生”,也說明了物質(有)與空間(無)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

  再看戰國時另一位哲學實踐家墨翟對時空物質的認識。《墨子·經說上第四十二》:“今久(宙)古今旦莫(暮)(指時間),宇東西家南北(指空間)。”《墨經下·第四十一》:“宇或(域)徙(指空間)說在長宇久。”《墨經下·第四十叁》又解釋:“宇,徙而有處宇,宇南北,在旦有在暮,宇徙久。”這裏說物質的運動必須在空間中完成,由此時此地至彼時彼地,又如從南至北,由晨至晚。時間的變異與空間的變異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空間和時間統一于物質運動中,又說明物質與時間空間叁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漢朝《淮南子·齊俗篇》卷十一給出時空的定義:“往古今來謂之宙(時間),四方上下謂之宇(空間),道在其中莫知其所。”這裏也說時間和空間無窮無邊,就是體悟大道的人也無法窮究其邊涯和大小。後人因此推測,也許古人早已知道時間之軸與空間之軸之存在。

  中國另一部被稱爲大道之源、中國哲學之源的奇書《易經》,不僅古今中外學者悉心研究,現代西方物理學家也對之産生了極大興趣。玻爾發現他所倡導的並協原理(爲量子論的中心思想),《易經》“陰陽”圖正是並協原理的一個最好標志,認爲“陰陽”就是“相反相成”。陰與陽是對稱的,但這種對稱並不是靜止的,這種合理的對稱暗示著無休止的運動。圖中的點,象征著:每當兩種力量之一達到自己的極端時,它早就孕育著自己對極的種子。

  古代中國是又如何認識宇宙萬有的統一理論呢?東西學者對此都有研究和論述,今舉王錫玉所撰《當代自然科學162道難題》說。在人類認識史上唯一經久不衰,且隨著現代尖端科學的發展越來越證明其集深邃奧秘真理于一體的就只有中國的《易經》。《易經》絕非單純是占蔔問卦搞預測的一門學問,實際上是囊括天—地—人一切領域的總學問、總宇宙觀。《易經》的本質,即宇宙陰陽場數(素)交換的對立統一。而中國《易經》本源是河圖、洛書和伏羲先天古太極、八卦圖,它們即是宇宙場的本源,亦是宇宙數(素)的本源,是整個宇宙的本源。英國李約瑟博士經半世紀的研究,發現並證明人類文明的源頭在中國。這個“人類文明源頭”指什麼?即是指代表“宇宙一元方程”,伏羲先天古太極八卦圖徹底破譯,以及宇宙元素周易經絡圖和宇宙元素周期表的完成。如同愛因斯坦等尋找發現“宇宙學—統一場論”。伏羲先天《古太極八卦圖》正代表整個宇宙,是包容天—地—人整個宇宙之太極數(素)。

  西方的混沌說是無形物質與無窮空間之無序,是有序宇宙存在之前的狀態,這和《周易》中“氣似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定義是不謀而合。蘊含宏深的古太極圖所描述的正是這種處處皆混沌的世界。在太極圖中,黑白陰陽魚代表兩個互爲鏡像的世界,它們在時空上互相依存,互相耦合,正如中間那條奇妙的“S”曲線所寓示的那樣。陰陽曲線圖所表示“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剛柔相濟而生變化,正表現混沌學理論所涉及的具有無窮多個自由度,無窮大維度的相空間之中。

  宋明理學倡”理一分殊”,朱子在集前人理學基礎上,提出了理之體太極,與宇宙萬有陰陽五行的統一。“本只是一太極(理),而萬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不可謂月已分也!”(《朱子語類》卷九十四)“理皆同出一源,但所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朱子語類》卷十八)。“各有等級差別”(同上卷九十八),“和而有別”(同上卷二十二)。“理”不僅産生、包容、規範著宇宙萬有,我們人類的“心、性、天、一理也”(《孟子集注》)。“理、性、命、初非二物…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