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語或問》卷叁》。這裏又把理、天、性、心融和爲一體。“其理本一,其分未嘗不殊”(《孟子或問》)。若分而言之,萬物各有名相,宇宙萬物,森羅萬象;人類心理,善惡萬殊。
邵雍《皇極經世·觀物內篇》:“道之道盡于天矣,天之道盡之于天地矣,天地之道盡之于萬物矣,天地之道盡之于人矣。”很明顯,邵雍認爲自身已經涵蓋了宇宙的全部信息。朱熹的“理一分殊”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就是說人與有形萬物中都有一個完整的“理”。換言之,人與萬物都涵蓋了能量宇宙之理的全部信息。(段景蓮《朱熹的“理”與宇宙的全息律》)
王陽明《大學問》有雲:“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同程子:“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二程遺書》卷二)。〕對天地萬物一體之體,與親民之用,作了頗爲詳細的闡述。
《老子》有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也是說宇宙起源于混沌。
佛典是如何說時間、空間、
物質和生命的?
時間和空間在百法中屬心不相應行法時、方。
(所謂)時者,謂于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爲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雜集論》卷九)。
案:這裏所說的時間,是指人的生命如水一樣相續不斷(包括物質不斷運動)的過程而假立爲時。又因爲人的生命在相續不斷(包括物質的運動)時,有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的現象,前已經消失,則稱爲過去;還沒有産生,則稱未來;已經産生尚未消失,則稱爲現在。
(所謂)方者,即謂于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爲方。何以故?即十方因果偏滿,假設方故,當知此中唯說色法所攝因果(大種所造),無色之法,遍布處所,(無功能故),無有方義。(《同上》)
案:這裏說空間(方)是物質(色法)在運動過程時(運動必由時間參與)産生的分位差別(這分位差別即産生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人類就假立叫空間。若無物質(無色之法),則不存在分位差別,那麼也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空間義。這裏已把空間、時間、物質乃至生命統一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上。
這裏說“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爲時”,“因果差別,假立爲方”。正說明時間和空間與因果有密切關系。何謂因果?《成唯識論》卷叁:“因果法爾,如暴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第八)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此識性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無故非常,非斷非常。”“此識性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無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應信大乘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正理,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
這裏說由時間、空間與有情之識(精神),和無情(物質)組成的宇宙萬有是前因滅後果生。既非斷滅(相續)又非實有(不常相續),所以組成這森羅萬象的現象世界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這就是深妙離言的大乘緣起性空的正理。《瑜伽師地論》五十六卷問:
依何分位建立時?此複幾種?答: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時,此複叁種:謂、去、來、今。依何分位,建立方?此複幾種?答: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此複叁種謂上、下、傍。
案:此明建立時間和空間原因。因物質不斷的運動産生位移,而建立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概念。《中論·觀時品》卷一有雲:“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也因事物各有位置差異,因而建立上下四方的空間。由此可知,時間、空間、物質是互相依賴的統一體。同上論問:“爲斷過去?爲斷未來?爲斷現在?”答:“非斷去來今,然說斷叁世,何以故?若在過去有隨眠心,任運來故,其性已斷,複何所斷?若在未來有隨眠心,性未生故,體既是無,當何所斷?若在現在,有隨眠心,此刹那後,性必不住,更何須斷?又有隨眠離隨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現在亦非所斷。”
此把煩惱心分解爲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相續(實際上把有情生命分解成過、現、未相續)。而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是虛假不存在的,既無有時間,何有煩惱可斷?《金剛經》也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無時間。同義,《諸法無行經》記:居士利根,(已)得無生法忍,與修十二頭陀行勝意比丘雲:“大德!汝知貪欲是何法?”勝意比丘雲:“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大德!若貪欲不在內,不在外,不在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即是無生。若無生者,雲何說若诟若淨?”此義與《維摩诘經·弟子品第叁》:“心不在內,心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心無空間義同。時空既無,何有有情(我)無情(物質)可得?此即《大般若經》十八空之畢竟空義。故過去、未來乃至現在隨眠心非所斷,衆生所見森羅萬象現象世界,事實上只是衆生加上去的名號而已。所以,悟則畢竟空,一切假有;迷則處處謬執,一切實有。
愛因斯坦等一些科學家也說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只是一種幻覺。愛因斯坦卻對“現在”這個問題十分煩惱。實際上“現在”同過去、未來是同一回事,也是假立名相,因爲有了有情(有心識)才立過去、現在、時間概念。覺悟者知一切有情(心識)也性空無實,也似電影上的假象而已。既有情也假,時間豈真?!《大智度論·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下》卷六十七:“是般若中,叁世無分別,未來、過去、現在不異;若見現在,過去、未來亦應見,若不見過去、未來,亦不應見現在。”此明通達般若者無有叁世分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叁十七:“叁世一切說,菩薩分別知,過去是未來,未來是過去,現在是去來,菩薩悉了知。”此明菩薩了知過去、現在、未來是沒有區別的。
《華嚴論》卷十七:
如來始成正覺,初出現時爲無情量(無有我),依本法界(真理),本無時故。是故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者,爲法界性無叁世故,以叁世時無別,以無時故無別。以智無別故,無別爲不異不動智佛體故。
案:此明如來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當即通過無我(無情量),依真理(法界)眼光(慧眼),徹悟宇宙萬有、五陰、六入、十二處至十八界,虛妄生滅,本來就沒有過、現、未時間流逝的。既然無有過、現、未叁世時間流逝,初發心與叁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是平等無差別的。故《華嚴經》又雲:“發心佛即成。”因爲頓悟(智)萬法平等無差別故,通過這萬法平等無差別,即是“不動智佛體”,即是佛。故《華嚴論》卷二十六所以雲:“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強調“頓悟”!
《維摩經·弟子品第叁》記維摩诘(對大目犍連說法):“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觀衆生品》記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叁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維摩诘直揭:從真谛(法)的層面上說,是不存在我們所說的(實實在在)的人類(有情也包括無情)。爲什麼呢?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是不連續的(前後際斷故)。《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又記維摩诘說:“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此“如來”非相好莊嚴的有相佛,而是真谛的代名詞。真谛是不從過去到現在(前際不來),也不停留在現在上(今則不住),更不流向未來(後際不去)。宇宙人生的真谛是不同于世俗人(即迷倒衆生)的見地,認爲有從過去到現在,而現在又是客觀存在(住)的,又從現在流向未來的一個時間過程。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是不存在的,時間也理所當然地不存在。爲什麼過、現、未時間不存在?回答原因很清楚:“前後際斷故”,即過去、現在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有間斷的。我們所見到的時間不間斷地流逝,是我們眼睛只看到現象,沒細辨它的實質而産生的顛倒見。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存在,人與宇宙萬物怎麼存在?(法無有人)。現代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等也說過:“沒有時間性”、“是一種幻覺”、“時間根本不存在”。現代物理學如何解釋時間不存在的原因:“前後際斷”呢?空間是叁維的,時間是一維的,共同構成四維時空。時間是一條從過去指向未來的軸,無極無限,叁維空間在時間這條軸上,只不過是一個個的點,每個叁維空間都是一個點,一系列空間,從過去到未來,排列在這軸上。時間軸上的一個點,就代表一個瞬間的空間。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研究,物質與輻射間的相互作用,並不像我們通常設想的那樣的連續,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沖擊”來實現的。研究表明,時間和空間都存在著最短的間隔,即普朗克下限。這說明時間和空間並不像一般人那樣認爲是連續的,時間和空間都是不連續。那麼我們爲什麼如此清晰感知這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生活在時間和空間的宇宙萬有?感知到人生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一幕幕不間斷的生活現實?不少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等都作過探索、解釋。現引蔣鎮嶷《時間之軸新探》的研究:時間上的不連續,在于時間之軸是由一系列的瞬間空間構成;空間上的不連續,在于空間是由各個不同的空間層次的中的各一個方向上,呈放射狀。時間是在不斷流逝的,因而瞬時空間也不斷變化。如就放電影一般,無數的幅連續起來,就形成了動的畫面。同樣,無數的瞬時空間連續起來,就形成了連續不斷的時間進程。
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爲“當前”的瞬時空間逐次推移著。如同電影中的視覺暫留,由于時間的流速等于光速(正是空間瞬間轉換速度),所以我們感覺到過去、現在、未來是連續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如果物質以光速運動的話,那麼時間之軸相對于物質的推移速度爲零。對物質而言,也就是時間靜止了。當物質運動超光速時,就會進入普朗克時間下限的範圍,也就是相鄰…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