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P6

  ..續本文上一頁兩同心球面之間的區域。這裏,即常說的“時空隧洞道”——一個可以産生奇異現象的地帶。

  現在提這樣一個問題,經曆過去現在與未來演進的主體又是誰呢?是我們一個個不連續的瞬時空間中一個個不連續的“我們”(即同電影上的“我們”—一切如幻)。事實上,每一瞬時的“我們”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只是在這演進的過程中傳遞著一種信息,或稱之爲“記錄”。生命就是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的一系列記錄。弦論也說:“弦與弦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斷開和連續。”量子論與廣義相對論連續理論不同,在基本尺度下,宇宙確是非連續性的。佛典經論都論述相續、不相續問題,因爲衆生迷宇宙萬有現象世界爲真實存在(相續),所以佛及弟子開示不相續(間斷),以破這迷執。

  如《雜阿含經·八誦第五》卷四十七記尊者闡陀病笃不堪其苦,欲自殺。尊者摩诃拘希羅爲其說法:

  汝今當于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有所依者(有我),則爲動搖(不信正法)。動搖者,有所趨向;趣向者,爲不休息(相續不斷)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實有六道流轉);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所說句:無所依者(無我),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不相續);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苦聚滅。

  此明“我們”生命(有情)是不相續的物質體。迷則認爲有相續的實體“我們”(有所依者),有相續的生、老、病、死、愛、悲、苦惱的實我存在。若通達諸法無我(無所依者),則無有相續“我們”實體(止息),既無有我實體相續“隨趣往來”,則何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滅”,這才是“修習正念”。經又記佛總結說:“若有舍此身,余生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迷);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佛對那些認爲實有相續心、刹那心小乘修行者說,執有生死相續流轉,則有大過(迷倒衆生);通達無有實我生死流轉(不相續);認識到,森羅萬象的生命世界只是一種“信息”,或一系列的“記錄”(業),這樣的人才沒大過失(覺悟)。

  此與大乘經論所明“我無業有”,相續不相續,非斷非常義同。如《楞伽經·一切僧語心品之二》卷叁:“雖有貪恚癡,而實無有人。”《維摩诘經·佛國品》:“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作者,善惡之業也不亡。”《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放光之余》卷八問:“五陰、無常、空、無我、雲何生天人中?誰死誰生者?”答:“但有假名,種種因緣和合而有,有此名字。譬如幻人相導,人見其死;幻術令起,人見其生;生死名字,有而無實。世界法中實有生死,實相法中無有生死。複次,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無生死,何以故?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同論《緣起論》卷一:“著常顛倒衆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有。”認爲實有生死相續。而未通達大乘實相法的佛弟子,雖得神通也認爲實有生死輪回相續,爲佛所斥。同論《釋初品中十八空》卷叁十一:“以宿命智見衆生生死相續無窮,是時爲實。若以慧眼(通達實相),則見衆生及法畢竟空。”《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叁》卷叁記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妄想計著相續,有爲無爲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義。”“凡愚衆生,自妄想相續,以相繼相續故,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妄想者,集生死。”“大慧!于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彼中無有若縛若解,余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所以者何?謂于一切法有無有,無衆生可得故。”“若善男,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爲衆說。”佛直斥愚癡衆生,一切法妄想計著相續有,計著有情無情(相)相續,計著無間(時間)妄想計著相續,而遠離第一義,自纏生死。墮惡見相續,還向衆生說此妄想法。歐陽竟無居士也曾撰文說:“著常顛倒,不知諸法相似相續,諸法相續者,但相似耳。此佛法最要處。”《大智度論·釋勝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記《大般若經》雲:“無未來出入處,無過去世出處,無現在世住處,破叁時故叁世等,名摩诃行。”

  《同論·釋囑累品第六十六》卷二十九引《大般若經》雲:“佛法中相空中,前際不可得,何況有後際?無有是處!”“以衆生不知自相空故,爲說是前際,是後際,諸法自相空中,前際不可得。”《論》又雲:“先後際既不可得,一時亦不可得,以是故說自相空,法中無有前後際”。《同論·釋初品中如是我聞一時》:“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隨世俗故有一時。”《同論·釋羼提波羅蜜之余》卷十五:“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即無生。”《同論·到彼岸等》卷叁十叁:“是般若波羅蜜中,如現在、過去、未來,等無異,一如,法性故。”

  《同論·釋相應品第叁之叁》卷叁十七:“叁世者從凡夫虛妄生”。《同論·八念之余》卷二十二:

  問:過去色不可見,無色相;現在色住時可見,雲何言無色相?答:現在色亦無住時。如四念處中說:若法見壞相,當知初生時壞相,以隨逐微細故不識;複次,生滅相常隨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故現在色無有住。住中亦有生滅,是一念中住,亦是有爲法故,是名通達無礙。

  案:以上般若經論廣破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尤破“現在”。所以《華嚴論》卷十七有雲:“諸佛法門,本非時攝,計時立劫,非是佛乘。”此明真谛(諸佛法門)並不是在時間範疇,若認爲有時間長短,那就不是真正佛法。《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卷十七:“菩薩發菩提心,欲了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無量劫與一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又非劫。”“欲于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此“一念”又如何理解?爲對一般不知平等義衆生,故暫對治說一念即無量。故同經《普賢行品第叁十六》卷四十九:“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最後普賢菩薩告諸菩薩:“知念(時間)亦無念”,“一念悉超越。”佛法的超越性(深妙離言法性)非中下根人所能領悟。《法華經》所以雲:“假使滿世間,皆是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故《華嚴論》卷十六雲:“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同論卷叁又雲:“《華嚴經》智入叁世,而無來往”,“十方諸佛,以無古今性,成大菩提,一念見道,古今見盡。”“一時成佛,以自證見叁世無時故,以無時即無來去。”《金剛經》所以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中觀論·觀時品》卷叁有雲:“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若因過去時,有未來及過去,未來及現在,應在過去時。”“不因過去時,則不成在未來時。”“如是相待有故,實無有時。”“時往不可得,時去亦叵得,雲何說時相。”“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

  演培法師《緣起觀》有雲:“時間”,依佛法的性空正見來說,是于諸法生滅變化相待假立的,沒有實在的自體……“現在”雖可說它有一時間,但刹那飛去,已飛去的已成過去,所剩下的尚是未來,假使以最細微不能分的時間,爲“現在”的實體存在,這也是不可以。因爲這不可分的“現在”極短時間,是不能綿延少許。若有綿延,就可以爲過去與未來。因爲現在“不是實體的存在……”,時間是建立在前後性上的,有前後也就有中間,中間性的現在既不可得,向後望必然沒有實體的過去,向前望必然沒有實體的未來。因爲相待建立的叁世時間,都是緣起無自性的。短到不可分之刹那,實在無法感覺。

  熊十力《原儒》釋曰:一刹頃,才起即滅,則起時即是滅時,有此不可想象之理乎?答曰:刹那頃生滅兩端,如秤兩頭……平衡時齊相等,無先後差別,以此比喻,一刹頃,生滅兩端時間是相等的。

  吾人感覺生命之存在,不過是無數刹那生滅相續之幻覺而已。

  佛典是如何說物質的?

  物質在佛典中稱爲“色”、爲“相”。今本文對佛典中記載佛陀及其弟子(菩薩)破當時九十六種外道中執物質實有,與現代物理學破牛頓等物質觀作一類比。

  當時勝論外道師認爲時間、空間、物質是實有的存在物。時論外道有《時經》:“時來衆生熟,時至則催促,時能覺悟人,是故時爲因。”“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爲因”,“以時爲因”,以時爲本源體。有的外道認爲“從大自在天中生”。有說“自然生”,有說“無因緣生”,有說從大梵天或上帝受化世間生衆生等,有數論外道說世間是一合相。有“鞞婆沙說,微塵至細不可破,不可燒,是則常有”(極微說)。《大智度論·釋具足品第八十一》卷九十一:“不說是色根本從世性中來,若從微塵中來,從大自在天中來,亦不說從時來,亦不說自然生,亦不說無因無緣而強生,如是等名爲不隨不壞。此中佛自說因緣:是色性無故,不隨不壞。性無者,是色從一切四大和合,假名爲色,是中無定一法名爲色。如先破色中說,是色從因緣和合生故,即是無性,若無性即是性空,若得是色相性空,即是習般若波羅蜜。”外道都執物質有無數最小微塵實體組合而成,而佛陀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以破外道之執。佛四十九年說法及開悟佛弟子隨緣說法,也是以“緣起性空”爲中心,破衆生種種迷執。同論《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之余》卷十二:“至微無實,強…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時間、空間、物質觀(陳世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