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论语或问》卷三》。这里又把理、天、性、心融和为一体。“其理本一,其分未尝不殊”(《孟子或问》)。若分而言之,万物各有名相,宇宙万物,森罗万象;人类心理,善恶万殊。
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道之道尽于天矣,天之道尽之于天地矣,天地之道尽之于万物矣,天地之道尽之于人矣。”很明显,邵雍认为自身已经涵盖了宇宙的全部信息。朱熹的“理一分殊”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就是说人与有形万物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理”。换言之,人与万物都涵盖了能量宇宙之理的全部信息。(段景莲《朱熹的“理”与宇宙的全息律》)
王阳明《大学问》有云:“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同程子:“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二)。〕对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与亲民之用,作了颇为详细的阐述。
《老子》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也是说宇宙起源于混沌。
佛典是如何说时间、空间、
物质和生命的?
时间和空间在百法中属心不相应行法时、方。
(所谓)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杂集论》卷九)。
案: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人的生命如水一样相续不断(包括物质不断运动)的过程而假立为时。又因为人的生命在相续不断(包括物质的运动)时,有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的现象,前已经消失,则称为过去;还没有产生,则称未来;已经产生尚未消失,则称为现在。
(所谓)方者,即谓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何以故?即十方因果偏满,假设方故,当知此中唯说色法所摄因果(大种所造),无色之法,遍布处所,(无功能故),无有方义。(《同上》)
案:这里说空间(方)是物质(色法)在运动过程时(运动必由时间参与)产生的分位差别(这分位差别即产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人类就假立叫空间。若无物质(无色之法),则不存在分位差别,那么也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空间义。这里已把空间、时间、物质乃至生命统一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上。
这里说“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因果差别,假立为方”。正说明时间和空间与因果有密切关系。何谓因果?《成唯识论》卷三:“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第八)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无故非常,非断非常。”“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无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
这里说由时间、空间与有情之识(精神),和无情(物质)组成的宇宙万有是前因灭后果生。既非断灭(相续)又非实有(不常相续),所以组成这森罗万象的现象世界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这就是深妙离言的大乘缘起性空的正理。《瑜伽师地论》五十六卷问:
依何分位建立时?此复几种?答:依行相续不断分位,建立时,此复三种:谓、去、来、今。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复几种?答:依所摄受诸色分位,建立方。此复三种谓上、下、傍。
案:此明建立时间和空间原因。因物质不断的运动产生位移,而建立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概念。《中论·观时品》卷一有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也因事物各有位置差异,因而建立上下四方的空间。由此可知,时间、空间、物质是互相依赖的统一体。同上论问:“为断过去?为断未来?为断现在?”答:“非断去来今,然说断三世,何以故?若在过去有随眠心,任运来故,其性已断,复何所断?若在未来有随眠心,性未生故,体既是无,当何所断?若在现在,有随眠心,此刹那后,性必不住,更何须断?又有随眠离随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现在亦非所断。”
此把烦恼心分解为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相续(实际上把有情生命分解成过、现、未相续)。而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是虚假不存在的,既无有时间,何有烦恼可断?《金刚经》也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无时间。同义,《诸法无行经》记:居士利根,(已)得无生法忍,与修十二头陀行胜意比丘云:“大德!汝知贪欲是何法?”胜意比丘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大德!若贪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即是无生。若无生者,云何说若诟若净?”此义与《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心不在内,心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心无空间义同。时空既无,何有有情(我)无情(物质)可得?此即《大般若经》十八空之毕竟空义。故过去、未来乃至现在随眠心非所断,众生所见森罗万象现象世界,事实上只是众生加上去的名号而已。所以,悟则毕竟空,一切假有;迷则处处谬执,一切实有。
爱因斯坦等一些科学家也说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只是一种幻觉。爱因斯坦却对“现在”这个问题十分烦恼。实际上“现在”同过去、未来是同一回事,也是假立名相,因为有了有情(有心识)才立过去、现在、时间概念。觉悟者知一切有情(心识)也性空无实,也似电影上的假象而已。既有情也假,时间岂真?!《大智度论·释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下》卷六十七:“是般若中,三世无分别,未来、过去、现在不异;若见现在,过去、未来亦应见,若不见过去、未来,亦不应见现在。”此明通达般若者无有三世分别。《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三十七:“三世一切说,菩萨分别知,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悉了知。”此明菩萨了知过去、现在、未来是没有区别的。
《华严论》卷十七:
如来始成正觉,初出现时为无情量(无有我),依本法界(真理),本无时故。是故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者,为法界性无三世故,以三世时无别,以无时故无别。以智无别故,无别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
案:此明如来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当即通过无我(无情量),依真理(法界)眼光(慧眼),彻悟宇宙万有、五阴、六入、十二处至十八界,虚妄生灭,本来就没有过、现、未时间流逝的。既然无有过、现、未三世时间流逝,初发心与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是平等无差别的。故《华严经》又云:“发心佛即成。”因为顿悟(智)万法平等无差别故,通过这万法平等无差别,即是“不动智佛体”,即是佛。故《华严论》卷二十六所以云:“了达无时法,一念成正觉。”强调“顿悟”!
《维摩经·弟子品第三》记维摩诘(对大目犍连说法):“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观众生品》记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维摩诘直揭:从真谛(法)的层面上说,是不存在我们所说的(实实在在)的人类(有情也包括无情)。为什么呢?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是不连续的(前后际断故)。《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又记维摩诘说:“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此“如来”非相好庄严的有相佛,而是真谛的代名词。真谛是不从过去到现在(前际不来),也不停留在现在上(今则不住),更不流向未来(后际不去)。宇宙人生的真谛是不同于世俗人(即迷倒众生)的见地,认为有从过去到现在,而现在又是客观存在(住)的,又从现在流向未来的一个时间过程。既然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存在的,时间也理所当然地不存在。为什么过、现、未时间不存在?回答原因很清楚:“前后际断故”,即过去、现在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有间断的。我们所见到的时间不间断地流逝,是我们眼睛只看到现象,没细辨它的实质而产生的颠倒见。既然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不存在,人与宇宙万物怎么存在?(法无有人)。现代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也说过:“没有时间性”、“是一种幻觉”、“时间根本不存在”。现代物理学如何解释时间不存在的原因:“前后际断”呢?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一维的,共同构成四维时空。时间是一条从过去指向未来的轴,无极无限,三维空间在时间这条轴上,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点,每个三维空间都是一个点,一系列空间,从过去到未来,排列在这轴上。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就代表一个瞬间的空间。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研究,物质与辐射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像我们通常设想的那样的连续,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冲击”来实现的。研究表明,时间和空间都存在着最短的间隔,即普朗克下限。这说明时间和空间并不像一般人那样认为是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不连续。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清晰感知这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在时间和空间的宇宙万有?感知到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一幕幕不间断的生活现实?不少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等都作过探索、解释。现引蒋镇嶷《时间之轴新探》的研究:时间上的不连续,在于时间之轴是由一系列的瞬间空间构成;空间上的不连续,在于空间是由各个不同的空间层次的中的各一个方向上,呈放射状。时间是在不断流逝的,因而瞬时空间也不断变化。如就放电影一般,无数的幅连续起来,就形成了动的画面。同样,无数的瞬时空间连续起来,就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时间进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当前”的瞬时空间逐次推移着。如同电影中的视觉暂留,由于时间的流速等于光速(正是空间瞬间转换速度),所以我们感觉到过去、现在、未来是连续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如果物质以光速运动的话,那么时间之轴相对于物质的推移速度为零。对物质而言,也就是时间静止了。当物质运动超光速时,就会进入普朗克时间下限的范围,也就是相邻…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陈世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