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非時食戒(釋親仁)▪P3

  ..續本文上一頁疾病的,而且有病還要從飲食上先下手。《因緣經》雲:

  佛告波斯匿王,吾前所以製中前食者,爲諸比丘舍外道法,于我法中,出家爲道,先習苦行,饑餓心故;得諸弟子,肥美飲食,貪食過飽,食不消散,則致衆病,是故製食。又“縱橫乞食,無有晝夜,食無時節,爲諸外道之所譏責”。〔8〕

  可見多食不但影響自己的身體和道業,同時也招來外道的誹謗,又因口腹之累而無形中增加了衆生的惡業。也有人以病爲由,冠冕堂皇的數數精心作食,不畏當來之苦,這都是很可怕的。故無論有病無病,常當觀察此身,爲生老病死之本,衆苦之源,莫被其所累。若一遇病緣,便犯淨戒,過失是很重的。古德雲:“人常想病日,則塵心頓息;人常想死日,則道念自生。”若不如是,由飲食導致患病,由患病而更增懈怠,如是循環下去,還談得上了生脫死嗎?

  (四)防思想偏差影響當來去處,近時有人,認爲持午是戕害身體,于是便以佛臨入滅時,曾說過小小戒可以開爲由,便將非時食戒也劃爲小小戒的範圍,于是便不受持非時食戒。如《大智度論》中雲:“近世學大學小,啖食無時,不畏佛戒,銅漿鐵丸,焦爛喉腹,痛徹心髓,誰當代之。”須知佛製此戒非常重要,而且作爲道人,只爲叁餐,精細調養,貪著滋味,便放縱而不守持,並找好借口,這樣便心滿意足地安心受食,豈知將來的苦果,是別人不能替你分擔的。更何況會影響你最終的結局,一戒不持,就會被牽引到負處,反之必生善品,《觀無量壽經》雲:

  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生極樂園,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叁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于西文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9〕

  從經文中就可以清楚知道,持戒的力量可以幫你跳出五濁惡世。但是如果你認爲非時食戒是小小戒,不去守持,沒有隨順叁世諸佛的教導,以己知見傷害的不但是自己,後人也會仿效,故亦因你而墮。更何況八戒、十戒、式叉摩那戒乃至比丘、比丘尼戒,都有明文規定此非時食戒,可見此戒于諸戒法中多麼重要。爲沙彌、沙彌尼若不持此戒,則不如一個持八關齋戒的居士,又當如何爲人天師範?故當思佛製此戒的真正內涵,生爲人天之師,死爲蓮邦善人。故當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發心守持此戒,更能爲光顯叁寶而努力守持此戒。

  總而言之,作爲佛弟子,爲維護正法,當努力奉持戒法,不能隨流于壞滅正法的論斷,而有人也出于慎重和好意,幹脆避而不談,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利害,不以聖教叁寶爲念,見一切毀戒破戒,聽之任之,根基即毀,大廈何存!又何能利益當來之人!

  益大師謂:“居常謂壞法門者,皆撐法門人。齊桓晉文,尊周適所以壞周。方痛懲之不暇,奚忍蹈其覆轍!”〔10〕逆耳忠言,甯不深思!

  六、非時食戒持犯的利益和過患

  飲食本是維持生命存在的主要因素,不論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沒有受用飲食,很難能長期生存下去。所以佛在經中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賴于飲食維持色身,假借色身修學佛道。故佛在《遺教經》中說: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資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大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11〕

  所以作爲出家人,受諸飲食,不可不慎,食則五觀,恒處正念,如法受食,常得少欲無病,起居輕利,氣力康強,安樂而住,若過飽食,若數數食,則致昏沈,多欲睡眠癡肥體重,不得輕便,做事遲鈍,思考癡呆。是故世尊製諸弟子過午不食。又經謂午後不食得五種福:少淫、少睡、得一心、無下風、身安少病。在《增一阿含經》謂多食有五苦:大便數、小便數、多睡眠、身重不堪修業、多患食不消化。《成實論》卷七雲:“問曰:“得解脫者亦不作余事,謂過中食等,是事亦可是不善耶?”答曰:“是罪因緣故,善人亦舍。若法無過不應舍離,過中食等,能害梵行,是故亦舍。””

  益大師雲:“設有病苦因緣,佛自立“非時漿”、“七日藥”以濟之,斷無以晚食爲藥石之理!”且大師著有非時食戒十大益論,敘述此戒的功過更爲詳細,學人多不知此戒之益,今錄于此:

  夫齋法是十方叁世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之要津也。愚夫逐逐口腹,甘爲飲食之人,既畏此律檢,豈辨其利益?今原如來立製本意,盡善盡美,何能殚述?略而舉之。大益有十:

  (一)斷生死緣:經雲:“一切衆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又雲:“叁界衆生,皆依飲食而得存活,所謂致食、觸食、思食、識食。”由此觀之淫欲固生死正因,飲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緣也;均爲五欲所攝。特資此毒身,借之毒身,不能全斷!然設得時食,尚作曠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于非時耶?

  (二)表中道義:臺宗雲:“午前進食,表方便道,猶似有法可得;過中不食,表除中道外,更無所需。”此之理觀,全托事境,償粗戒尚不自持,非同俗人夜猶飲食,放縱之不及,即同外道,日啖一麻一麥之太過,行不適中,妙理何由契會?

  (叁)身少病:脾主信,數數食,最能傷脾。故玄門以戒晚食爲養生善術,豈名忍餓?

  (四)道業尊崇:趙州雲:“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二時已雜,況叁四耶?儒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今昔對比恪守齋法,專精辦道,道業自隆。

  (五)堅固戒品:晚食助火助氣,增長淫心;今寂而清淨,戒體堅固。

  (六)堪能修定:斷其雜食亂想,身心輕利,取定不難。

  (七)出生智慧:晚食助昏蓋。今清淨惺寂,不障觀慧;又于四種食,如法作厭離想,即能斷叁界惑。

  (八)離鬼畜業:畜生午後食,鬼夜食,不持齋法,鬼畜無異,牽入其類,持此齋法,遠離二趣生緣。

  (九)不惱檀信:謂長乞食者,設午後更複持缽,則終日但見沙門往還,必令施主生惱;今午後惟晏坐修道,能令僧俗皆安。

  (十)不擾行人:今時叢林晚餐,廚人惟事炊爨,終身碌碌,不異傭工;齋法若明,則無此煩擾,共修道業。是以諸佛出世,必立此製。〔12〕

  故佛弟子,不可不離過受用飲食。而且佛製不非時食,也是爲了利益僧衆離盜僧食過,因爲非時若吃常住的飲食,則屬于盜十方常住僧物,落入盜戒。作爲僧人,于時食其間打犍槌,則進界有分,若于非時,不管破戒人還是大德,都不給吃的。從事相上看,好象佛教這麼做很沒有人情,不慈悲。但實質上這正是佛門慈悲的一種表現,正因佛陀憐憫這些破戒人,才製戒不給他吃。因爲破戒之人已壞失戒體,不堪修道,吃十方食,口口犯盜,滴水難消,必招苦報。正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所以不讓他吃,才是對他真正的慈悲和關懷。“大德非時”,是說即使是大德在“非時”(日中以後,如晚上)駕臨,亦不應招待晚餐。如《行事鈔》引:

  《大集經》雲:“盜僧物者,罪同五逆。然盜通叁寶,僧物最重。”《方等經》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五百問》雲:“負佛法僧物,縱償還,入阿鼻,而得早出,何況不償者,永無出期。”〔13〕

  文中的“五逆”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羯磨轉*輪僧。“四重”罪:即殺、盜、淫、妄。犯“五逆四重”罪,必墮叁途無疑。如此罪大惡極,佛還有辦法救度,唯盜僧物,佛所不救。這不是佛舍棄不救,而是罪過太大、太深、太重了,盜僧物的罪過到如此嚴重的程度,真是令人不寒而栗!而非時食就和此有緊密的聯系,可見非時食的過患十分嚴重。

  有時僧人至居士家,居士恭敬師父,擺設佳肴于非時;有時,功德主及官位之人來寺,以求寺廟飯食消災,俱皆礙于情面,違教而行。殊不知,作爲道人不能引人以正見正道,果報誰負?故不可以攀緣之心違佛悲心之教誡。《佛藏經》雲:“出家當一心行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所需。如來白毫相中,百千萬億分中,取其一分供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盡。”〔14〕佛悲心如斯,我等有心之人豈能不持戒修行而隨順世俗?在《舍利弗問經》雲:

  世尊!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來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罪?其本檀越得何福?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是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15〕

  佛就告訴舍利弗,非時食的人,是破戒人,又盜用僧物,而且令施主只有發心的功德,而得不到供養僧人的福報。更爲恐怖的是,此經中舍利弗又請問佛:

  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複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複得福不?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其不淨者,猶爲破戒,是大劫盜,是即惡鬼,爲罪窟宅。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盜法利,若無法人,盜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醋,死墮焦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豬狗中,食諸不淨。”〔16〕

  從文中可見,食淨才堪爲福田,不淨即名罪窟宅,因果昭彰,如法守持非時食戒,對自己對衆生才是最勝最尊的,而破此戒的人,結局更是令人生畏,而且居士心血的供養,卻換不來布施的福報,自損損他,作爲道人宜當切切深思之……

  最後從得佛相好身來談受持非時食戒的功德。《長爪梵志請問經》雲:“問:如何獲得四十牙齒鮮白齊平。答:由前生遠離非時飲啖諸食。”〔17〕經上說如來四十顆牙齒潔白整齊,是從受持非時食戒而得來的,這是佛的叁十二相之一,那麼要想成佛,一定要具足叁十二相,否則就不算圓滿。佛是大家都要成的,那麼此戒也是非持不可的。

  吾人能舍俗出家修道,在物欲橫流中放棄享受,又豈能因飲食之累而損慧命;同時又有誰心甘情願去吞熱鐵丸呢?在律中佛陀曾說有二種健兒:一種是受戒後嚴持不犯;一種是犯戒後知道忏悔。爲了成爲佛陀合格的弟子,不傷色身,也不害慧命。就算做不到嚴持淨戒不犯,也要爭取犯後知道忏悔。在高科技發展的時代,作爲僧人,持戒已經成爲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到之處能依戒行持、高風亮節、安詳柔和、不隨波逐流,那麼所到之處就能令衆生信心增長、善根增長、福報增長。更何況《大集經》雲:“破戒者,十方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入魔界故。”若不持戒,當墮叁惡趣中,尚不得爲下賤人身,豈能成就衆生。明顯可知戒律是生善處、遠苦趣、近解脫的關鍵。在此仰祈智者,思幻質非堅,美食難保永壽,師模任重,望出家同道,能共同持佛淨戒,如法行道,作住持正法、光顯叁寶的法門龍象,將叁寶的利益奉獻給天下苦難的衆生。

  參考文獻:

  1、續明法師:《戒學述要》, 圓光寺印經會印行。

  2、廣化法師:《戒學淺談》, 南普陀佛學院印。

  3、佛瑩法師:《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上冊,鹿谷淨律寺印。

  4、廣化法師編輯:《濟濤律師遺集》, 南普陀寺印。

  〔1〕《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

  〔2〕《大正藏》第23冊,第551頁下。

  〔3〕《大正藏》第40冊,第140頁上。

  〔4〕同上,第406頁下。

  〔5〕《在家律要廣集》卷四,第6頁。

  〔6〕《大正藏》第24冊,第1049頁。

  〔7〕《沙彌尼戒文》,《大正藏》第20冊,第937頁下。

  〔8〕《大正藏》第17冊,第588頁上。

  〔9〕《大正藏》第120冊,第345頁中。

  〔10〕金陵刻經處本《靈峰宗論》卷五之一,第18頁。

  〔11〕《遺教經》,《大正藏》第12冊,第1111頁上。

  〔12〕藕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五之叁,第423~434頁。

  〔13〕《行事鈔資持記》卷十七,第22頁下。

  〔14〕《大正藏》第15冊,第802頁上。

  〔15〕《大正藏》第24冊,第902頁中。

  〔16〕同上,第92頁下。

  〔17〕《大正藏》第14冊,第968頁中。

  

《淺談非時食戒(釋親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