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非时食戒(释亲仁)▪P3

  ..续本文上一页疾病的,而且有病还要从饮食上先下手。《因缘经》云:

  佛告波斯匿王,吾前所以制中前食者,为诸比丘舍外道法,于我法中,出家为道,先习苦行,饥饿心故;得诸弟子,肥美饮食,贪食过饱,食不消散,则致众病,是故制食。又“纵横乞食,无有昼夜,食无时节,为诸外道之所讥责”。〔8〕

  可见多食不但影响自己的身体和道业,同时也招来外道的诽谤,又因口腹之累而无形中增加了众生的恶业。也有人以病为由,冠冕堂皇的数数精心作食,不畏当来之苦,这都是很可怕的。故无论有病无病,常当观察此身,为生老病死之本,众苦之源,莫被其所累。若一遇病缘,便犯净戒,过失是很重的。古德云:“人常想病日,则尘心顿息;人常想死日,则道念自生。”若不如是,由饮食导致患病,由患病而更增懈怠,如是循环下去,还谈得上了生脱死吗?

  (四)防思想偏差影响当来去处,近时有人,认为持午是戕害身体,于是便以佛临入灭时,曾说过小小戒可以开为由,便将非时食戒也划为小小戒的范围,于是便不受持非时食戒。如《大智度论》中云:“近世学大学小,啖食无时,不畏佛戒,铜浆铁丸,焦烂喉腹,痛彻心髓,谁当代之。”须知佛制此戒非常重要,而且作为道人,只为三餐,精细调养,贪著滋味,便放纵而不守持,并找好借口,这样便心满意足地安心受食,岂知将来的苦果,是别人不能替你分担的。更何况会影响你最终的结局,一戒不持,就会被牵引到负处,反之必生善品,《观无量寿经》云: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园,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文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9〕

  从经文中就可以清楚知道,持戒的力量可以帮你跳出五浊恶世。但是如果你认为非时食戒是小小戒,不去守持,没有随顺三世诸佛的教导,以己知见伤害的不但是自己,后人也会仿效,故亦因你而堕。更何况八戒、十戒、式叉摩那戒乃至比丘、比丘尼戒,都有明文规定此非时食戒,可见此戒于诸戒法中多么重要。为沙弥、沙弥尼若不持此戒,则不如一个持八关斋戒的居士,又当如何为人天师范?故当思佛制此戒的真正内涵,生为人天之师,死为莲邦善人。故当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发心守持此戒,更能为光显三宝而努力守持此戒。

  总而言之,作为佛弟子,为维护正法,当努力奉持戒法,不能随流于坏灭正法的论断,而有人也出于慎重和好意,干脆避而不谈,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利害,不以圣教三宝为念,见一切毁戒破戒,听之任之,根基即毁,大厦何存!又何能利益当来之人!

  益大师谓:“居常谓坏法门者,皆撑法门人。齐桓晋文,尊周适所以坏周。方痛惩之不暇,奚忍蹈其覆辙!”〔10〕逆耳忠言,宁不深思!

  六、非时食戒持犯的利益和过患

  饮食本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主要因素,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没有受用饮食,很难能长期生存下去。所以佛在经中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赖于饮食维持色身,假借色身修学佛道。故佛在《遗教经》中说: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资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大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11〕

  所以作为出家人,受诸饮食,不可不慎,食则五观,恒处正念,如法受食,常得少欲无病,起居轻利,气力康强,安乐而住,若过饱食,若数数食,则致昏沉,多欲睡眠痴肥体重,不得轻便,做事迟钝,思考痴呆。是故世尊制诸弟子过午不食。又经谓午后不食得五种福:少淫、少睡、得一心、无下风、身安少病。在《增一阿含经》谓多食有五苦:大便数、小便数、多睡眠、身重不堪修业、多患食不消化。《成实论》卷七云:“问曰:“得解脱者亦不作余事,谓过中食等,是事亦可是不善耶?”答曰:“是罪因缘故,善人亦舍。若法无过不应舍离,过中食等,能害梵行,是故亦舍。””

  益大师云:“设有病苦因缘,佛自立“非时浆”、“七日药”以济之,断无以晚食为药石之理!”且大师著有非时食戒十大益论,叙述此戒的功过更为详细,学人多不知此戒之益,今录于此:

  夫斋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之要津也。愚夫逐逐口腹,甘为饮食之人,既畏此律检,岂辨其利益?今原如来立制本意,尽善尽美,何能殚述?略而举之。大益有十:

  (一)断生死缘: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三界众生,皆依饮食而得存活,所谓致食、触食、思食、识食。”由此观之淫欲固生死正因,饮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缘也;均为五欲所摄。特资此毒身,借之毒身,不能全断!然设得时食,尚作旷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于非时耶?

  (二)表中道义:台宗云:“午前进食,表方便道,犹似有法可得;过中不食,表除中道外,更无所需。”此之理观,全托事境,偿粗戒尚不自持,非同俗人夜犹饮食,放纵之不及,即同外道,日啖一麻一麦之太过,行不适中,妙理何由契会?

  (三)身少病:脾主信,数数食,最能伤脾。故玄门以戒晚食为养生善术,岂名忍饿?

  (四)道业尊崇:赵州云:“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二时已杂,况三四耶?儒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今昔对比恪守斋法,专精办道,道业自隆。

  (五)坚固戒品:晚食助火助气,增长淫心;今寂而清净,戒体坚固。

  (六)堪能修定:断其杂食乱想,身心轻利,取定不难。

  (七)出生智慧:晚食助昏盖。今清净惺寂,不障观慧;又于四种食,如法作厌离想,即能断三界惑。

  (八)离鬼畜业: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不持斋法,鬼畜无异,牵入其类,持此斋法,远离二趣生缘。

  (九)不恼檀信:谓长乞食者,设午后更复持钵,则终日但见沙门往还,必令施主生恼;今午后惟晏坐修道,能令僧俗皆安。

  (十)不扰行人:今时丛林晚餐,厨人惟事炊爨,终身碌碌,不异佣工;斋法若明,则无此烦扰,共修道业。是以诸佛出世,必立此制。〔12〕

  故佛弟子,不可不离过受用饮食。而且佛制不非时食,也是为了利益僧众离盗僧食过,因为非时若吃常住的饮食,则属于盗十方常住僧物,落入盗戒。作为僧人,于时食其间打犍槌,则进界有分,若于非时,不管破戒人还是大德,都不给吃的。从事相上看,好象佛教这么做很没有人情,不慈悲。但实质上这正是佛门慈悲的一种表现,正因佛陀怜悯这些破戒人,才制戒不给他吃。因为破戒之人已坏失戒体,不堪修道,吃十方食,口口犯盗,滴水难消,必招苦报。正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所以不让他吃,才是对他真正的慈悲和关怀。“大德非时”,是说即使是大德在“非时”(日中以后,如晚上)驾临,亦不应招待晚餐。如《行事钞》引:

  《大集经》云:“盗僧物者,罪同五逆。然盗通三宝,僧物最重。”《方等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五百问》云:“负佛法僧物,纵偿还,入阿鼻,而得早出,何况不偿者,永无出期。”〔13〕

  文中的“五逆”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羯磨转*轮僧。“四重”罪:即杀、盗、淫、妄。犯“五逆四重”罪,必堕三途无疑。如此罪大恶极,佛还有办法救度,唯盗僧物,佛所不救。这不是佛舍弃不救,而是罪过太大、太深、太重了,盗僧物的罪过到如此严重的程度,真是令人不寒而栗!而非时食就和此有紧密的联系,可见非时食的过患十分严重。

  有时僧人至居士家,居士恭敬师父,摆设佳肴于非时;有时,功德主及官位之人来寺,以求寺庙饭食消灾,俱皆碍于情面,违教而行。殊不知,作为道人不能引人以正见正道,果报谁负?故不可以攀缘之心违佛悲心之教诫。《佛藏经》云:“出家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所需。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万亿分中,取其一分供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14〕佛悲心如斯,我等有心之人岂能不持戒修行而随顺世俗?在《舍利弗问经》云:

  世尊!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来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时就典食,索食而食,与者、食者得何罪?其本檀越得何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是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是不与取,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犹有发心置立之善。”〔15〕

  佛就告诉舍利弗,非时食的人,是破戒人,又盗用僧物,而且令施主只有发心的功德,而得不到供养僧人的福报。更为恐怖的是,此经中舍利弗又请问佛:

  时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不?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是大劫盗,是即恶鬼,为罪窟宅。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法利,若无法人,盗名盗食,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醋,死堕焦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16〕

  从文中可见,食净才堪为福田,不净即名罪窟宅,因果昭彰,如法守持非时食戒,对自己对众生才是最胜最尊的,而破此戒的人,结局更是令人生畏,而且居士心血的供养,却换不来布施的福报,自损损他,作为道人宜当切切深思之……

  最后从得佛相好身来谈受持非时食戒的功德。《长爪梵志请问经》云:“问:如何获得四十牙齿鲜白齐平。答:由前生远离非时饮啖诸食。”〔17〕经上说如来四十颗牙齿洁白整齐,是从受持非时食戒而得来的,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那么要想成佛,一定要具足三十二相,否则就不算圆满。佛是大家都要成的,那么此戒也是非持不可的。

  吾人能舍俗出家修道,在物欲横流中放弃享受,又岂能因饮食之累而损慧命;同时又有谁心甘情愿去吞热铁丸呢?在律中佛陀曾说有二种健儿:一种是受戒后严持不犯;一种是犯戒后知道忏悔。为了成为佛陀合格的弟子,不伤色身,也不害慧命。就算做不到严持净戒不犯,也要争取犯后知道忏悔。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作为僧人,持戒已经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到之处能依戒行持、高风亮节、安详柔和、不随波逐流,那么所到之处就能令众生信心增长、善根增长、福报增长。更何况《大集经》云:“破戒者,十方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入魔界故。”若不持戒,当堕三恶趣中,尚不得为下贱人身,岂能成就众生。明显可知戒律是生善处、远苦趣、近解脱的关键。在此仰祈智者,思幻质非坚,美食难保永寿,师模任重,望出家同道,能共同持佛净戒,如法行道,作住持正法、光显三宝的法门龙象,将三宝的利益奉献给天下苦难的众生。

  参考文献:

  1、续明法师:《戒学述要》, 圆光寺印经会印行。

  2、广化法师:《戒学浅谈》, 南普陀佛学院印。

  3、佛莹法师:《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上册,鹿谷净律寺印。

  4、广化法师编辑:《济涛律师遗集》, 南普陀寺印。

  〔1〕《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

  〔2〕《大正藏》第23册,第551页下。

  〔3〕《大正藏》第40册,第140页上。

  〔4〕同上,第406页下。

  〔5〕《在家律要广集》卷四,第6页。

  〔6〕《大正藏》第24册,第1049页。

  〔7〕《沙弥尼戒文》,《大正藏》第20册,第937页下。

  〔8〕《大正藏》第17册,第588页上。

  〔9〕《大正藏》第120册,第345页中。

  〔10〕金陵刻经处本《灵峰宗论》卷五之一,第18页。

  〔11〕《遗教经》,《大正藏》第12册,第1111页上。

  〔12〕藕益大师:《灵峰宗论》卷五之三,第423~434页。

  〔13〕《行事钞资持记》卷十七,第22页下。

  〔14〕《大正藏》第15册,第802页上。

  〔15〕《大正藏》第24册,第902页中。

  〔16〕同上,第92页下。

  〔17〕《大正藏》第14册,第968页中。

  

《浅谈非时食戒(释亲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