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受戒(释宽彬)

  浅谈受戒

  编辑:释宽彬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平常说的受戒,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传戒(或授戒)与受戒。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僧尼或在家信徒传授戒法的一种方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在家居士受的五戒、八戒;沙弥(尼)十戒;式叉尼六法戒;比丘(尼)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每一种受戒法都有一定的仪轨和一定的条件。本文主要依据《四分律藏》及南山诸疏、钞对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几个主要事项,作一简介。意在了解受戒的真实意义,体会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更好地如法依戒行持。

  关键词:受戒具足戒比丘(尼)白四羯磨

  作者简介:释宽彬,闽南佛学院2001级本科毕业生。

  近年来,国内每年都有七八个道场举行传戒法会。不论哪个道场传戒,都是场场爆满,时间长、人数多,成为中国佛教特有的盛大传戒法会。然而,受戒者多,懂得受戒意义者却很少,以后能学戒、持戒者则少之又少。受戒不如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根本不懂戒律的开遮持犯,仅凭出家有年,小有名气,就俨然登上戒师的宝座,作了戒和尚。戒子(求受戒法者)中,有的是为了得到一张戒牒而去受戒的;也有的是为了师父而去受的;还有的不满二十岁或缺衣、无钵同样登上戒坛的;还有一种是见他人去受也跟着去受的。……如此授受不如法,使受戒多流于形式,造成了僧人队伍鱼龙混杂,贻害无穷。为期待更多的人了解受戒的意义,如法的授受,以确保僧团的清净庄严,学生从律藏中把有关受戒的内容整理出来,以便学习和行持。因刚刚学戒,对戒律了解不多,文中若有不当之处,乞请读者慈悲指正。

  一、具足戒的含义

  通常所说的“受戒”是指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在我国由于南山律疏失传,致使三百多年来,受戒作法一直都是根据见月律师编写的《三坛传戒正范》,把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菩萨戒一期性传授。由此,一些人误认为三坛一起受才叫具足戒。而佛世时,沙弥十戒通常是剃度出家以后就应受的,以后因缘具备才进受具足戒——声闻戒。诸大比丘亦未必全受菩萨戒。受具足戒后,若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不与菩萨戒的。而现在传戒,不管有没有发菩提心一概为授菩萨戒,以为不受不圆满、不具足,这是不学无知而产生的错误观念。

  所谓“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至此,“具足”二字之意义已有明显变化了。据《四分律》载比丘的具足戒共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共三百四十八条(一般概称为五百戒),具有五篇七聚之分,《灵芝资持记·释诸戒受法篇》把“具足戒”解释为:

  若复细论,饮食衣服房舍卧具,常住现前四种僧物,行住坐卧俯仰威仪,大小便利,一切作务,无非法制,所谓森然万境,何事非持?若不尔者,岂名具足。若不先发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预须季学,沙弥建位,正存于此,今时昧教,谁复知之?〔1〕

  由上可知,具足戒含摄了比丘、比丘尼行、住、坐、卧,俯仰威仪等一切行为规范、生活准则,即所谓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览无余。具足戒是通向涅的桥梁,受持具足戒,才正式取得比丘(尼)的资格。

  二、具足戒受法种类

  由众生烦恼、业、报之不同,佛制僧尼二众的受戒方法亦有种种不同,归纳起来比丘戒有五种受法,比丘尼戒有七种受法,以下作一简介。

  (一)比丘戒五种受法:在道宣律祖(以下简称宣祖)《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中说:

  比丘授戒法:佛言,善来比丘、破结使比丘、三语比丘、边地持律五人受戒比丘、第五中国十人受戒比丘。上列五受,并正律文善来、三语唯局佛世,余三通于灭后。〔2〕

  上文说比丘授戒法共有五种,其中“善来、三语”二种受法只有佛世才有,其余三种通于佛世及佛灭度以后。就是说现在只有后三种受戒法了。

  1、善来比丘:梵语svagata,巴利语sagata

  。音译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为印度乃至西方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语。凡人来寺,即须迎前唱言“善来”,即“其来正好”之意。

  善来比丘,约《四分律》说必已证初果(他部通凡)。其受戒方法是——受戒者先自发言:“我欲于如来法中修梵行”等,佛方召言:“善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3〕受度的人,便以自己的宿根愿力与佛陀之威神相感应之下,当即须发自落,袈裟著身,钵盂在手,比丘的一切相貌威仪都具足了。这是佛陀从成道到入灭一贯使用的传戒方法。

  据律载,佛陀初期所度的大弟子几乎都是善来比丘,如陈如等五人,满慈子等十人,三迦叶等一千人,舍利弗和目犍连共二百五十人,释迦族王室弟子五百人,跋度帝五百人,群贼五百人(见《摩诃僧癨律》)。以此可知,善来比丘是当时僧团中的主要成分。但是,并非每一位出家人都是宿具深厚善根,都能因佛说“善来”而得度。因此,释尊后来规制了简单的受戒作法仪式。

  2、破结使比丘:《羯磨疏·诸戒受法篇》:“破结者,此人修慧惑尽,道证无学,会正理穷,自然感戒。从所破为名,故曰破结也。律云,若能修道成罗汉,即名出家受具足也。”〔4〕这是说先未受戒,由修证智慧、断除烦恼,证得罗汉无学果后,而自然得具足戒体,这也是我们凡夫所望尘莫及的。

  3、三语比丘:三语即三归。佛成道后,度百十一罗汉以后,令往人间游行说法。若有因缘接引欲出家受具足戒者,佛许诸罗汉教令剃发染衣,凭归三宝,依仗心成,而得具足戒。如《四分律·卷三十二》云:

  佛言。自今已去听汝等即与出家受具足戒,欲受具足戒者,应作如是教令,剃须发、著袈裟、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语: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如是第二、第三竟。我某甲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如是第二、第三。佛言,自今已去听三语,即名受具足戒。〔5〕

  即欲受具足戒者,须先剃除须发,披上袈裟,脱去革屣(皮鞋),右膝着地,恭敬合掌,发至诚心,皈依三宝,即受戒圆满。三语受戒,施行到佛成道八年后,佛制断用,令兴羯磨受戒。(见《四分律·受戒犍度法》)

  4、中国十人受具:此处“中国”是指中印度,是僧尼多居、佛法兴盛之地。自从羯磨受戒开始后,男众受戒要有十个比丘才能承办。尼众须二部僧(僧尼各十人)传授,这一羯磨受戒仪式在原始佛教中是隆重而又平常化的,通常都是在半月说戒的时候举行。除此之外,安居日、自恣日等都是受戒的好机会。如《五分》卷十六中说:“佛言:听因布萨时,自恣时,僧自集时,受具足戒。”〔6〕

  发心出家者,或一、或二、或三,因缘成熟,欲受具足戒的,只要师长及大众同意,就可以集众为其受戒,只需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其作法程序为:审核(问遮难)合格后,由一位“饱学而有资格的僧人”引导他于十个比丘以上的僧团白四羯磨(一次宣布,三次征求意见),如果三次重复此语,只要有一人表示反对,便是僧不和合,则受戒羯磨不成,受戒者也就不能具足比丘(尼)资格了。若无人表示异议,授具足戒的仪式即告完成,受戒者就取得合法的比丘(尼)资格了。

  5、边方五人持律受具:边隅地带,荒凉危险,僧少游行。律中记载,有一叫亿耳的沙弥,欲受具足戒,三年待僧,方满十人,为此目连尊者提出,佛于是开许边地持律比丘可以五人授戒,但若边地僧多,仍须十人,如《行事钞》云:“边方无僧,曲开五人持律得受。若后有僧,用本开法,得戒得罪。”〔7〕

  (二)比丘尼受戒法七种

  灵芝元照律师《济缘记·诸戒法篇第三》云:

  佛言:“有八敬比丘尼;善来比丘尼;破结使比丘尼;羯磨受中有遣信比丘尼;十岁曾嫁比丘尼;十八童女,二岁学戒,二十众比丘尼;边方义立十众比丘尼;前三唯局佛世,后五通于像末。”〔8〕

  1、八敬比丘尼:即依八敬法而得具足戒。八敬法,又名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八不可违法。如来成道十四年,佛姨母大爱道及五百释女求出家,佛以女人无弘化之益,抑而不许。后阿难代为三请,佛陀观机成熟,于是提出“八不可过法”作为女子出家的条件,若能终身奉行,便得具戒。如怀素《尼羯磨》卷上云:“阿难,今为女人制八尽形寿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9〕八敬法指的是哪八条呢?《行事钞》云:

  今列其名,一者百岁之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学法女)已学于戒(六法),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罪名),应半月去二部僧(比丘,比丘尼)中行摩那

  ;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安居讫,当诣僧中求自恣(自恣,是一种忏悔之法,用现在话说即批评与自我批评)人。如此八法,应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10〕

  佛制八敬法,允许女众出家,阿难将世尊之语告知了大爱道等,她们欢喜不尽,发誓“顶戴受持”,即成出家受具足戒,是为比丘尼出家受具戒之本源。也有说唯大爱道一人依八敬得戒,余五百释种女从十一众,即大僧十人及大爱道边受具戒。

  2、善来比丘尼。此受法,同于比丘。

  3、破结使比丘尼。此受法,同于比丘。

  4、遣信比丘尼:在佛教史上,只有达摩陈那(亦有说是法预)比丘尼一人为遣信得戒。因其姿貌环逸,素染俗…

《浅谈受戒(释宽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