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受戒(釋寬彬)

  淺談受戒

  編輯:釋寬彬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平常說的受戒,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傳戒(或授戒)與受戒。傳戒是設立法壇,爲出家僧尼或在家信徒傳授戒法的一種方式,亦稱開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說是受戒、納戒或進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在家居士受的五戒、八戒;沙彌(尼)十戒;式叉尼六法戒;比丘(尼)具足戒和菩薩戒五種。每一種受戒法都有一定的儀軌和一定的條件。本文主要依據《四分律藏》及南山諸疏、鈔對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幾個主要事項,作一簡介。意在了解受戒的真實意義,體會佛陀製戒的根本精神,更好地如法依戒行持。

  關鍵詞:受戒具足戒比丘(尼)白四羯磨

  作者簡介:釋寬彬,閩南佛學院2001級本科畢業生。

  近年來,國內每年都有七八個道場舉行傳戒法會。不論哪個道場傳戒,都是場場爆滿,時間長、人數多,成爲中國佛教特有的盛大傳戒法會。然而,受戒者多,懂得受戒意義者卻很少,以後能學戒、持戒者則少之又少。受戒不如法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根本不懂戒律的開遮持犯,僅憑出家有年,小有名氣,就俨然登上戒師的寶座,作了戒和尚。戒子(求受戒法者)中,有的是爲了得到一張戒牒而去受戒的;也有的是爲了師父而去受的;還有的不滿二十歲或缺衣、無缽同樣登上戒壇的;還有一種是見他人去受也跟著去受的。……如此授受不如法,使受戒多流于形式,造成了僧人隊伍魚龍混雜,贻害無窮。爲期待更多的人了解受戒的意義,如法的授受,以確保僧團的清淨莊嚴,學生從律藏中把有關受戒的內容整理出來,以便學習和行持。因剛剛學戒,對戒律了解不多,文中若有不當之處,乞請讀者慈悲指正。

  一、具足戒的含義

  通常所說的“受戒”是指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在我國由于南山律疏失傳,致使叁百多年來,受戒作法一直都是根據見月律師編寫的《叁壇傳戒正範》,把沙彌(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菩薩戒一期性傳授。由此,一些人誤認爲叁壇一起受才叫具足戒。而佛世時,沙彌十戒通常是剃度出家以後就應受的,以後因緣具備才進受具足戒——聲聞戒。諸大比丘亦未必全受菩薩戒。受具足戒後,若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不與菩薩戒的。而現在傳戒,不管有沒有發菩提心一概爲授菩薩戒,以爲不受不圓滿、不具足,這是不學無知而産生的錯誤觀念。

  所謂“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巴利語同。音譯“邬波叁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指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因與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至此,“具足”二字之意義已有明顯變化了。據《四分律》載比丘的具足戒共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共叁百四十八條(一般概稱爲五百戒),具有五篇七聚之分,《靈芝資持記·釋諸戒受法篇》把“具足戒”解釋爲:

  若複細論,飲食衣服房舍臥具,常住現前四種僧物,行住坐臥俯仰威儀,大小便利,一切作務,無非法製,所謂森然萬境,何事非持?若不爾者,豈名具足。若不先發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預須季學,沙彌建位,正存于此,今時昧教,誰複知之?〔1〕

  由上可知,具足戒含攝了比丘、比丘尼行、住、坐、臥,俯仰威儀等一切行爲規範、生活准則,即所謂的“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一覽無余。具足戒是通向涅的橋梁,受持具足戒,才正式取得比丘(尼)的資格。

  二、具足戒受法種類

  由衆生煩惱、業、報之不同,佛製僧尼二衆的受戒方法亦有種種不同,歸納起來比丘戒有五種受法,比丘尼戒有七種受法,以下作一簡介。

  (一)比丘戒五種受法:在道宣律祖(以下簡稱宣祖)《隨機羯磨·諸戒受法篇》中說:

  比丘授戒法:佛言,善來比丘、破結使比丘、叁語比丘、邊地持律五人受戒比丘、第五中國十人受戒比丘。上列五受,並正律文善來、叁語唯局佛世,余叁通于滅後。〔2〕

  上文說比丘授戒法共有五種,其中“善來、叁語”二種受法只有佛世才有,其余叁種通于佛世及佛滅度以後。就是說現在只有後叁種受戒法了。

  1、善來比丘:梵語svagata,巴利語sagata

  。音譯作沙竭陀、莎揭哆、娑婆揭多。爲印度乃至西方比丘歡迎來客所用之語。凡人來寺,即須迎前唱言“善來”,即“其來正好”之意。

  善來比丘,約《四分律》說必已證初果(他部通凡)。其受戒方法是——受戒者先自發言:“我欲于如來法中修梵行”等,佛方召言:“善來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3〕受度的人,便以自己的宿根願力與佛陀之威神相感應之下,當即須發自落,袈裟著身,缽盂在手,比丘的一切相貌威儀都具足了。這是佛陀從成道到入滅一貫使用的傳戒方法。

  據律載,佛陀初期所度的大弟子幾乎都是善來比丘,如陳如等五人,滿慈子等十人,叁迦葉等一千人,舍利弗和目犍連共二百五十人,釋迦族王室弟子五百人,跋度帝五百人,群賊五百人(見《摩诃僧癨律》)。以此可知,善來比丘是當時僧團中的主要成分。但是,並非每一位出家人都是宿具深厚善根,都能因佛說“善來”而得度。因此,釋尊後來規製了簡單的受戒作法儀式。

  2、破結使比丘:《羯磨疏·諸戒受法篇》:“破結者,此人修慧惑盡,道證無學,會正理窮,自然感戒。從所破爲名,故曰破結也。律雲,若能修道成羅漢,即名出家受具足也。”〔4〕這是說先未受戒,由修證智慧、斷除煩惱,證得羅漢無學果後,而自然得具足戒體,這也是我們凡夫所望塵莫及的。

  3、叁語比丘:叁語即叁歸。佛成道後,度百十一羅漢以後,令往人間遊行說法。若有因緣接引欲出家受具足戒者,佛許諸羅漢教令剃發染衣,憑歸叁寶,依仗心成,而得具足戒。如《四分律·卷叁十二》雲:

  佛言。自今已去聽汝等即與出家受具足戒,欲受具足戒者,應作如是教令,剃須發、著袈裟、脫革屣、右膝著地、合掌,教作如是語: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于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如是第二、第叁竟。我某甲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于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如是第二、第叁。佛言,自今已去聽叁語,即名受具足戒。〔5〕

  即欲受具足戒者,須先剃除須發,披上袈裟,脫去革屣(皮鞋),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發至誠心,皈依叁寶,即受戒圓滿。叁語受戒,施行到佛成道八年後,佛製斷用,令興羯磨受戒。(見《四分律·受戒犍度法》)

  4、中國十人受具:此處“中國”是指中印度,是僧尼多居、佛法興盛之地。自從羯磨受戒開始後,男衆受戒要有十個比丘才能承辦。尼衆須二部僧(僧尼各十人)傳授,這一羯磨受戒儀式在原始佛教中是隆重而又平常化的,通常都是在半月說戒的時候舉行。除此之外,安居日、自恣日等都是受戒的好機會。如《五分》卷十六中說:“佛言:聽因布薩時,自恣時,僧自集時,受具足戒。”〔6〕

  發心出家者,或一、或二、或叁,因緣成熟,欲受具足戒的,只要師長及大衆同意,就可以集衆爲其受戒,只需幾個小時就完成了。其作法程序爲:審核(問遮難)合格後,由一位“飽學而有資格的僧人”引導他于十個比丘以上的僧團白四羯磨(一次宣布,叁次征求意見),如果叁次重複此語,只要有一人表示反對,便是僧不和合,則受戒羯磨不成,受戒者也就不能具足比丘(尼)資格了。若無人表示異議,授具足戒的儀式即告完成,受戒者就取得合法的比丘(尼)資格了。

  5、邊方五人持律受具:邊隅地帶,荒涼危險,僧少遊行。律中記載,有一叫億耳的沙彌,欲受具足戒,叁年待僧,方滿十人,爲此目連尊者提出,佛于是開許邊地持律比丘可以五人授戒,但若邊地僧多,仍須十人,如《行事鈔》雲:“邊方無僧,曲開五人持律得受。若後有僧,用本開法,得戒得罪。”〔7〕

  (二)比丘尼受戒法七種

  靈芝元照律師《濟緣記·諸戒法篇第叁》雲:

  佛言:“有八敬比丘尼;善來比丘尼;破結使比丘尼;羯磨受中有遣信比丘尼;十歲曾嫁比丘尼;十八童女,二歲學戒,二十衆比丘尼;邊方義立十衆比丘尼;前叁唯局佛世,後五通于像末。”〔8〕

  1、八敬比丘尼:即依八敬法而得具足戒。八敬法,又名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八不可違法。如來成道十四年,佛姨母大愛道及五百釋女求出家,佛以女人無弘化之益,抑而不許。後阿難代爲叁請,佛陀觀機成熟,于是提出“八不可過法”作爲女子出家的條件,若能終身奉行,便得具戒。如懷素《尼羯磨》卷上雲:“阿難,今爲女人製八盡形壽不可過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9〕八敬法指的是哪八條呢?《行事鈔》雲:

  今列其名,一者百歲之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起迎逆禮拜問訊請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叁者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四者式叉摩那(學法女)已學于戒(六法),應從衆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殘(罪名),應半月去二部僧(比丘,比丘尼)中行摩那

  ;六者尼半月內當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八者夏安居訖,當詣僧中求自恣(自恣,是一種忏悔之法,用現在話說即批評與自我批評)人。如此八法,應恭敬贊歎,盡形壽不應違。〔10〕

  佛製八敬法,允許女衆出家,阿難將世尊之語告知了大愛道等,她們歡喜不盡,發誓“頂戴受持”,即成出家受具足戒,是爲比丘尼出家受具戒之本源。也有說唯大愛道一人依八敬得戒,余五百釋種女從十一衆,即大僧十人及大愛道邊受具戒。

  2、善來比丘尼。此受法,同于比丘。

  3、破結使比丘尼。此受法,同于比丘。

  4、遣信比丘尼:在佛教史上,只有達摩陳那(亦有說是法預)比丘尼一人爲遣信得戒。因其姿貌環逸,素染俗…

《淺談受戒(釋寬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