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受戒(釋寬彬)▪P5

  ..續本文上一頁重,遮難最多。沙彌、沙彌尼是作爲比丘、比丘尼的基礎,所以在受沙彌(尼)十戒之前,就應問這些出家的遮難。在沙彌(尼)時,就應將遮難的名相一一列舉,使其識相誦之,知其意義。使正問時問答相應,無有迷謬。否則,問而不解,終爲非問。問遮難,等于招生或招工面試一樣,要嚴格把關,不可流于形式。如果不問而授,受戒者雖求戒也不得戒。

  (六)如何發心能得上品戒?

  受戒發心非常重要,若不懂得發殷重心乞戒,則不能感發戒體。如《行事鈔·受戒緣集篇》雲:“若不知者心則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薩婆多雲:若淳重心則發無教,輕則不發,豈可虛濫,理當殷重。”〔53〕發心如此地重要,所以戒師對戒子一定要提前做好得戒教育工作,開示戒子如何發上品心求上品戒,這一點在我國尤爲重要。因爲我國是叁壇大戒一起受,把淨人、沙彌(尼)應知的戒法都到具足戒場上來學,所以,受戒前的得戒教育愈顯得重要了。《行事鈔·受戒緣集篇》將乞戒之心列爲叁品:

  毗跋律曰:發心我今求道,當教一切衆生,衆生皆惜壽命,以此事受,是下品

  心。雖得佛戒,猶非上勝。余二就義明之。雲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衆生疑,我爲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複利他人,受持正戒。雲何上品?若言我今發心受戒,爲成叁聚戒故,趣叁解脫門,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導衆生,令至涅,令法久住。〔54〕

  即發上品心得上品戒,發中品心得中品戒,發下品心的下品戒。

  又戒師還須開示戒子“戒境之量”。讓戒子明白“衆生無邊故,戒亦無邊。法界爲量,並是戒體”的道理。如《行事鈔·受戒緣集篇》雲:

  次爲開廣汝懷者:由塵沙戒法,注汝身中,終不以報得身心而得容受。應發心作虛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故論雲:若此戒法有形色者,當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汝當發驚悚意,發上品殷重心。今爲汝作羯磨聖法。此是如來所製。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須知之。〔55〕

  受戒者,當心不他緣,隨戒師開示,一心一意,運心作觀,以殊勝境引發上品心,必然感得上品戒體。

  《善見律》雲:

  佛語阿難:我滅度後,有五種法,令正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師(遵禀教法故);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淨僧成衆故事);叁、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戒(傳授不絕故);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行業清淨故);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住持永久故)。〔56〕又雲:“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57〕

  戒律是佛法得以住世的根本,既如此重要,故此授受應如法進行。因爲如法傳戒是保證如法持戒的基礎。如法傳戒,受戒者才能夠納受戒體,納受了戒體才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才能建立如法如律、和合一味的清淨僧團。總之,人人如法受戒、學戒、持戒,僧團才能和合清淨,正法才能于世長存。

  參考文獻:

  1、[唐]道宣律祖著:《南山叁大部》;〔宋〕靈芝元照律師著:《叁大記》,臺灣和裕出版社1991年版。

  2、道海法師講述,妙因法師淺釋:《隨機羯磨淺釋講記》,臺灣正覺精舍倡印,信利印製有限公司2003年版。

  3、《弘一大師律學講錄卅叁種合訂本》,臺灣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OO1年版。

  5、[唐]道宣律祖撰著,釋智谕法師主編:《南山律學辭典》,臺北縣叁峽鎮西蓮淨園1996年版。

  6、 濟群法師:《受戒、舍戒及其它》,《法音》1989年第9期,中國佛教協會出版,第20~23頁。

  7、 學誠法師:《僧尼受戒製度古今談》,《法音》1997年第3期,第3~12頁。

  8、界诠法師:《談受戒》,《妙智》季刊,1999年總第二期,溫州頭陀寺印行,第10~13頁。

  〔1〕《大正藏》第40冊,第219頁中。

  〔2〕同上,第496頁下。

  〔3〕同上,第513頁下。

  〔4〕道宣律師:《四分律隨機羯磨疏》卷十二《諸戒受法篇》 ,第121O頁。

  〔5〕《大正藏》第22冊,第793頁上。

  〔6〕同上,第111頁下。

  〔7〕《大正藏》第40冊,第24頁下。

  〔8〕同上,第499頁中。

  〔9〕同上,第540頁中。

  〔10〕同上,第154頁下。

  〔11〕《大正藏》第48冊,第1057頁上。

  〔12〕《大正藏》第40冊,第216頁。

  〔13〕同上,第496頁。

  〔14〕同上。

  〔15〕同上。

  〔16〕《大正藏》第40冊,第496~497頁上。

  〔17〕同上,第24頁下。

  〔18〕同上,第497頁上。

  〔19〕同上,第180頁上。

  〔20〕同上,第25頁上。

  〔21〕同上,第220頁中。

  〔22〕同上,第24頁下。

  〔23〕同上。

  〔24〕《大正藏》第40冊,第497頁上。

  〔25〕同上,第218頁中。

  〔26〕同上,第25頁上。

  〔27〕十師:即傳戒時的叁師七證。叁師:一和尚(即傳授戒法之師)。二教授阿阇黎(講授戒法威儀者)。叁羯磨阿阇黎(教導戒場有關作法、讀羯磨文者)。四七證師(指證明受戒之七位比丘)。

  〔28〕夏:即夏臘。指受具足戒後,安一個居算一個夏臘,也即長一歲。安居方具臘次,否則無臘。

  〔29〕《大正藏》第40冊,第9頁上。

  〔30〕同上。

  〔31〕同上,第497頁上。

  〔32〕同上,第29頁中。

  〔33〕同上,第497頁上。

  〔34〕同上,第217頁下。

  〔35〕同上,第25頁上。

  〔36〕同上,第25頁上。

  〔37〕同上,第221頁下。

  〔38〕同上,第222頁。

  〔39〕《大正藏》第24冊,第792頁。

  〔40〕《大正藏》第40冊,第155頁。

  〔41〕同上,第191頁上。

  〔42〕同上,第25頁下。

  〔43〕同上,第26頁中。

  〔44〕同上,第220頁下。

  〔45〕同上,第26頁下。

  〔46〕同上,第28頁下。

  〔47〕同上,第27頁中。

  〔48〕《大正藏》第17冊,第723頁。

  〔49〕此“俗人”包括在家白衣及出家叁小衆。

  〔50〕《大正藏》第40冊,第497頁。

  〔51〕《大正藏》第22冊,第402頁。

  〔52〕《大正藏》第40冊,第28頁。

  〔53〕同上,第26頁。

  〔54〕同上,第26頁。

  〔55〕同上,第29頁。

  〔56〕同上,第5頁下。

  〔57〕同上,第50頁中。

  

《淺談受戒(釋寬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