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P17

  ..續本文上一頁  〔68〕對此,神會與牛頭山袁法師有過討論,見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禅話錄》,《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第86~87頁。

  〔69〕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頁。

  〔70〕《大正藏》第48冊,第342頁中。

  〔71〕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禅話錄》,《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第14頁。

  〔72〕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語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第30頁。

  〔73〕《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江西大寂道一禅師語錄》,《大正藏》第51冊,第440頁上。

  〔74〕《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3~14頁。

  〔75〕《四家語錄》卷叁《百丈懷海禅師廣錄》,《續藏經》第119冊,第821頁。

  〔76〕同上。

  〔77〕同上。

  〔78〕《景德傳燈錄》卷叁十《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大正藏》第51冊,第460頁中。

  〔79〕《景德傳燈錄》卷九《福州大安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67頁中。

  〔80〕蘇樹華:《百丈禅師及其禅法》,《閩南佛學》第一輯,嶽麓書社2002年版,第333頁。

  〔81〕《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2頁。

  〔82〕《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4頁。

  〔83〕《攝大乘論釋》卷十二,《大正藏》第31冊,第244頁上。

  〔84〕《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4頁。

  〔85〕《古尊宿語錄》卷一,第9頁。

  〔86〕《五燈會元》卷十五《德山緣密禅師》,第935頁。

  〔87〕惠洪:《林間錄》卷上,《續藏經》第148冊,第597頁。

  〔88〕《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5頁。

  〔89〕同上,第18頁。

  〔90〕同上,第13頁。

  〔91〕《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5頁。

  〔92〕《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3~14頁。

  〔93〕“踢倒淨瓶”,指司馬頭陀爲擇取沩山主持人選,對華林和尚與靈進行考核,而靈以其異常的表現獲取沩山主。見《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第51冊,第264頁下。

  〔94〕《續傳燈錄》卷七,《大正藏》第51冊,第507頁中。

  〔95〕《古尊宿語錄》卷一《馬祖語錄》,第5頁。

  〔96〕禅僧常把應機說法比喻爲“止小兒啼”,所謂空拳黃葉,是作爲讓小孩止哭的權宜做法,出自《大般涅經》卷二十,《大正藏》第12冊,第485頁下。

  〔97〕演若達多,見《楞嚴經》卷四,《大正藏》第19冊,第121頁中。“室羅城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演若達多因心狂怖畏而無故狂走,而一旦狂心歇卻,歇即菩提。

  〔98〕《祖堂集》卷十六《南泉和尚》,第530頁。

  〔99〕《景德傳燈錄》卷七《京兆興善寺惟寬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5頁上中。

  〔100〕《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4頁。

  〔101〕同上,第23頁。

  〔102〕《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5~16頁。

  〔103〕《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1頁。

  〔104〕同上,第13頁。

  〔105〕《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30頁。

  〔106〕《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下。

  〔107〕韋陀,也作“圍陀”、“毗陀”等,現在一般用“吠陀”的譯語。吠陀,原意爲知識、知識集,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的總稱。有四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古代中國學僧所說的“十二韋陀經”,也許就是指的是廣義的吠陀。在劉宋西域叁藏癧良耶舍譯,宋靈芝元照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中有:“調達有叁十相,出家誦六萬法聚,滿十二韋陀,爲利養故,往詣佛所,求學神通。佛不爲說,令觀無常,自可得道。”(《大正藏》第37冊,第190頁上)但在這裏,從上下文看,是指佛教所說的“十二部經”(或十二分教),泛指一切體裁的佛經。

  〔108〕宗寶本《六祖壇經·機緣品》,《大正藏》第48冊,第355頁下。

  〔109〕《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8頁。

  〔110〕同上。

  〔111〕同上。

  〔112〕《景德傳燈錄》卷七《虔州西堂智藏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2頁上中。

  〔113〕《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3頁。

  〔114〕《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上。

  〔115〕杜繼文:《洪州系的農禅學和農業烏托邦》,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研究》2000年總第11期,第109頁。

  〔116〕《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第576頁上。

  〔117〕《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3頁。

  〔118〕《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2頁。

  〔119〕同上。

  〔120〕《四家語錄》卷一《江西馬祖道一禅師語錄》,《續藏經》第119冊,第810頁。

  〔121〕同上,第811頁。

  〔122〕《續藏經》第135冊,第680頁。

  〔123〕《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1頁。

  〔124〕《大正藏》第45冊,第151頁上。

  〔125〕《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4頁。

  〔126〕同上。

  〔127〕同上,第20頁。

  〔128〕同上,第21頁。

  〔129〕同上,第27頁。

  〔130〕同上,第22頁。

  〔131〕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續藏經》第14冊,第557頁。

  〔132〕《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5~16頁。

  〔13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疑問品》,《大正藏》第48冊,第352頁中。

  〔134〕《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忏悔品》,《大正藏》第48冊,第353頁下。

  〔135〕陳诩:《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禅師塔銘》。

  〔136〕《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7~28頁。

  〔137〕同上,第27頁。

  〔138〕《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7頁。

  〔139〕同上,第8頁。

  〔140〕《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9頁。

  〔141〕《四家語錄》卷一《馬祖道一禅師語錄》,《續藏經》第119冊,第814頁。

  〔142〕吉藏:《叁論玄義》,《大正藏》第45冊,第2頁上。

  〔143〕《解深密經》卷一,《大正藏》第16冊,第689頁下。

  〔144〕《佛果圜悟禅師碧岩錄》卷八,《大正藏》第48冊,第201頁上。

  〔145〕《妙法蓮花經方便品第二》,《大正藏》第9冊,第10頁上。

  〔146〕《四家語錄》卷二《百丈懷海禅師語錄》,《續藏經》第119冊,第820頁。

  〔147〕《五燈會元》卷叁《百丈懷海禅師》,第132頁。“津送”,在《古尊宿語錄》卷一與《續藏經》《四家語錄》卷二均作“燒送”。

  〔148〕《大寶積經》卷五七,《大正藏》第11冊,第335頁中。

  〔149〕《法句經

  惡行品》,《大正藏》第4冊,第564頁下。

  〔150〕《景德傳燈錄》卷叁十,《大正藏》第51冊,第460、461頁上。

  〔151〕《五燈會元》卷叁《百丈懷海禅師》,第132~133頁。

  〔152〕《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五,《大正藏》第49冊,第619頁中。

  〔153〕《景德傳燈錄》卷十八《福州鼓山興聖國師》,《大正藏》第51冊,第351頁上。

  〔154〕《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上。

  〔155〕《五燈會要》卷叁《百丈懷海禅師》,第133頁。

  〔156〕《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0頁。

  〔157〕《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大正藏》第9冊,第50頁上。

  〔158〕《景德傳燈錄》卷九《潭州沩山靈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64頁中。

  〔159〕《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0頁。

  〔160〕同上,第9頁。

  〔161〕同上,第8~9頁。

  〔162〕《景德傳燈錄》卷六《越州大珠慧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47頁下。

  〔163〕《五燈會元》卷叁《百丈懷海禅師》,第136頁。

  〔164〕《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7頁。

  〔165〕《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中。

  〔166〕同上。

  〔167〕《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2頁。

  〔168〕同上。

  〔169〕同上。

  〔170〕《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1頁。

  〔171〕王維:《六祖能禅師碑銘》,《全唐文》卷叁二七。

  〔172〕[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卷下:“我昔爲諸比丘製戒波羅提木叉及余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載《大正藏》第1冊,第204頁中下。

  〔173〕分別見《長阿含經》卷叁、四《遊行經》第二,載《大正藏》第1冊,第16、26頁上。

  〔174〕《大正藏》第12冊,第1110頁下。

  〔175〕《五分律》卷二二,《大正藏》第22冊,第153上。

  〔176〕[叁國魏]昙柯迦羅譯:《僧癨戒本》;竺法護譯:《比丘尼戒》;﹝前秦昙摩持、竺佛念譯:《十誦比丘戒本》、《比丘尼大戒》、《教授比丘尼二歲壇文》。

  〔177〕[梁]慧皎:《高僧傳》卷五,《大正藏》第50冊,第353頁中。

  〔178〕《大宋僧史略》卷上,《大正藏》第54冊,第240頁。

  〔179〕《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1頁上。

  〔180〕《宋高僧傳》卷十《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大正藏》第50冊,第770頁下。

  〔181〕《敕修百丈清規》卷八,《大正藏》第48冊,第1158頁上中。

  〔182〕贊宋:《宋高僧傳》卷十《百丈懷海傳》,《大正藏》第50冊,第770~771頁上。

  〔183〕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禅門規式》,《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下。

  〔184〕[宋]宗赜:《禅苑清規》卷十《百丈規繩頌》,《續藏經》第111冊,第875頁。

  〔185〕[元]德輝:《敕修百丈清規》卷八《古清規序》,《大正藏》第48冊,第1157~1158頁中。

  〔186〕同上,《大正藏》第48冊,第1156~1157頁上。

  〔187〕《景德傳燈錄》卷六《禅門規式》,《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下。以下所引內容皆同此,故不再重注。

  〔188〕《宋高僧傳》卷八《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傳》,《大正藏》第50冊,第756頁上。

  〔189〕《長阿含經》第二《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第15頁中。

  〔190〕《宋高僧傳》卷十《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大正藏》第50冊,第771頁上。

  〔191〕《敕修百丈清規敘》,《大正藏》第48冊,第1159頁上。

  〔192〕《大宋僧史略》卷上:“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則王道興。爲佛寺僧規,禀如來製,則正法住矣。”《大正藏》第54冊,第240頁上。

  〔193〕《敕修百丈清規》卷八,《大正藏》第48冊,第1158頁中。

  〔194〕詳見《人天眼目》卷四,《大正藏》第48冊,第321頁中。

  〔195〕《古尊宿語錄》卷叁《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第54頁。

  〔196〕《景德傳燈錄》卷九《百丈山涅和尚》,《大正藏》第51冊,第268頁下。

  〔197〕《景德傳燈錄》卷九《廣州和安寺通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68頁上。

  〔198〕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第445頁,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第956頁。

  〔199〕印順導師:《教製教典與教學》,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版,第145頁。

  〔200〕聖嚴法師:《中國佛教的特色——禅與禅宗》,載《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第6頁。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