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释若宽)▪P17

  ..续本文上一页  〔68〕对此,神会与牛头山袁法师有过讨论,见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第86~87页。

  〔69〕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页。

  〔70〕《大正藏》第48册,第342页中。

  〔71〕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第14页。

  〔72〕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语录》,《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第30页。

  〔73〕《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江西大寂道一禅师语录》,《大正藏》第51册,第440页上。

  〔74〕《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3~14页。

  〔75〕《四家语录》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广录》,《续藏经》第119册,第821页。

  〔76〕同上。

  〔77〕同上。

  〔78〕《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大正藏》第51册,第460页中。

  〔79〕《景德传灯录》卷九《福州大安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67页中。

  〔80〕苏树华:《百丈禅师及其禅法》,《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33页。

  〔81〕《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2页。

  〔82〕《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4页。

  〔83〕《摄大乘论释》卷十二,《大正藏》第31册,第244页上。

  〔84〕《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4页。

  〔85〕《古尊宿语录》卷一,第9页。

  〔86〕《五灯会元》卷十五《德山缘密禅师》,第935页。

  〔87〕惠洪:《林间录》卷上,《续藏经》第148册,第597页。

  〔88〕《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5页。

  〔89〕同上,第18页。

  〔90〕同上,第13页。

  〔91〕《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5页。

  〔92〕《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3~14页。

  〔93〕“踢倒净瓶”,指司马头陀为择取沩山主持人选,对华林和尚与灵进行考核,而灵以其异常的表现获取沩山主。见《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第51册,第264页下。

  〔94〕《续传灯录》卷七,《大正藏》第51册,第507页中。

  〔95〕《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语录》,第5页。

  〔96〕禅僧常把应机说法比喻为“止小儿啼”,所谓空拳黄叶,是作为让小孩止哭的权宜做法,出自《大般涅经》卷二十,《大正藏》第12册,第485页下。

  〔97〕演若达多,见《楞严经》卷四,《大正藏》第19册,第121页中。“室罗城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演若达多因心狂怖畏而无故狂走,而一旦狂心歇却,歇即菩提。

  〔98〕《祖堂集》卷十六《南泉和尚》,第530页。

  〔99〕《景德传灯录》卷七《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55页上中。

  〔100〕《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4页。

  〔101〕同上,第23页。

  〔102〕《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5~16页。

  〔103〕《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1页。

  〔104〕同上,第13页。

  〔105〕《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30页。

  〔106〕《景德传灯录》卷六《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50页下。

  〔107〕韦陀,也作“围陀”、“毗陀”等,现在一般用“吠陀”的译语。吠陀,原意为知识、知识集,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的总称。有四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古代中国学僧所说的“十二韦陀经”,也许就是指的是广义的吠陀。在刘宋西域三藏癧良耶舍译,宋灵芝元照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有:“调达有三十相,出家诵六万法聚,满十二韦陀,为利养故,往诣佛所,求学神通。佛不为说,令观无常,自可得道。”(《大正藏》第37册,第190页上)但在这里,从上下文看,是指佛教所说的“十二部经”(或十二分教),泛指一切体裁的佛经。

  〔108〕宗宝本《六祖坛经·机缘品》,《大正藏》第48册,第355页下。

  〔109〕《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8页。

  〔110〕同上。

  〔111〕同上。

  〔112〕《景德传灯录》卷七《虔州西堂智藏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52页上中。

  〔113〕《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3页。

  〔114〕《景德传灯录》卷六《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50页上。

  〔115〕杜继文:《洪州系的农禅学和农业乌托邦》,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2000年总第11期,第109页。

  〔116〕《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册,第576页上。

  〔117〕《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3页。

  〔118〕《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2页。

  〔119〕同上。

  〔120〕《四家语录》卷一《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续藏经》第119册,第810页。

  〔121〕同上,第811页。

  〔122〕《续藏经》第135册,第680页。

  〔123〕《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1页。

  〔124〕《大正藏》第45册,第151页上。

  〔125〕《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4页。

  〔126〕同上。

  〔127〕同上,第20页。

  〔128〕同上,第21页。

  〔129〕同上,第27页。

  〔130〕同上,第22页。

  〔131〕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续藏经》第14册,第557页。

  〔132〕《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5~16页。

  〔13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疑问品》,《大正藏》第48册,第352页中。

  〔134〕《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忏悔品》,《大正藏》第48册,第353页下。

  〔135〕陈诩:《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

  〔136〕《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7~28页。

  〔137〕同上,第27页。

  〔138〕《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7页。

  〔139〕同上,第8页。

  〔140〕《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9页。

  〔141〕《四家语录》卷一《马祖道一禅师语录》,《续藏经》第119册,第814页。

  〔142〕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册,第2页上。

  〔143〕《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第16册,第689页下。

  〔144〕《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八,《大正藏》第48册,第201页上。

  〔145〕《妙法莲花经方便品第二》,《大正藏》第9册,第10页上。

  〔146〕《四家语录》卷二《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续藏经》第119册,第820页。

  〔147〕《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第132页。“津送”,在《古尊宿语录》卷一与《续藏经》《四家语录》卷二均作“烧送”。

  〔148〕《大宝积经》卷五七,《大正藏》第11册,第335页中。

  〔149〕《法句经

  恶行品》,《大正藏》第4册,第564页下。

  〔150〕《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大正藏》第51册,第460、461页上。

  〔151〕《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第132~133页。

  〔152〕《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大正藏》第49册,第619页中。

  〔153〕《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福州鼓山兴圣国师》,《大正藏》第51册,第351页上。

  〔154〕《景德传灯录》卷六《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50页上。

  〔155〕《五灯会要》卷三《百丈怀海禅师》,第133页。

  〔156〕《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0页。

  〔157〕《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大正藏》第9册,第50页上。

  〔158〕《景德传灯录》卷九《潭州沩山灵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64页中。

  〔159〕《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语录》,第10页。

  〔160〕同上,第9页。

  〔161〕同上,第8~9页。

  〔162〕《景德传灯录》卷六《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47页下。

  〔163〕《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第136页。

  〔164〕《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7页。

  〔165〕《景德传灯录》卷六《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50页中。

  〔166〕同上。

  〔167〕《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2页。

  〔168〕同上。

  〔169〕同上。

  〔170〕《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第21页。

  〔171〕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全唐文》卷三二七。

  〔172〕[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下:“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载《大正藏》第1册,第204页中下。

  〔173〕分别见《长阿含经》卷三、四《游行经》第二,载《大正藏》第1册,第16、26页上。

  〔174〕《大正藏》第12册,第1110页下。

  〔175〕《五分律》卷二二,《大正藏》第22册,第153上。

  〔176〕[三国魏]昙柯迦罗译:《僧癨戒本》;竺法护译:《比丘尼戒》;﹝前秦昙摩持、竺佛念译:《十诵比丘戒本》、《比丘尼大戒》、《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

  〔177〕[梁]慧皎:《高僧传》卷五,《大正藏》第50册,第353页中。

  〔178〕《大宋僧史略》卷上,《大正藏》第54册,第240页。

  〔179〕《景德传灯录》卷六《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51页上。

  〔180〕《宋高僧传》卷十《唐新吴百丈山怀海》,《大正藏》第50册,第770页下。

  〔181〕《敕修百丈清规》卷八,《大正藏》第48册,第1158页上中。

  〔182〕赞宋:《宋高僧传》卷十《百丈怀海传》,《大正藏》第50册,第770~771页上。

  〔183〕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禅门规式》,《大正藏》第51册,第250页下。

  〔184〕[宋]宗赜:《禅苑清规》卷十《百丈规绳颂》,《续藏经》第111册,第875页。

  〔185〕[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八《古清规序》,《大正藏》第48册,第1157~1158页中。

  〔186〕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1156~1157页上。

  〔187〕《景德传灯录》卷六《禅门规式》,《大正藏》第51册,第250页下。以下所引内容皆同此,故不再重注。

  〔188〕《宋高僧传》卷八《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大正藏》第50册,第756页上。

  〔189〕《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5页中。

  〔190〕《宋高僧传》卷十《唐新吴百丈山怀海传》,《大正藏》第50册,第771页上。

  〔191〕《敕修百丈清规叙》,《大正藏》第48册,第1159页上。

  〔192〕《大宋僧史略》卷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王道兴。为佛寺僧规,禀如来制,则正法住矣。”《大正藏》第54册,第240页上。

  〔193〕《敕修百丈清规》卷八,《大正藏》第48册,第1158页中。

  〔194〕详见《人天眼目》卷四,《大正藏》第48册,第321页中。

  〔195〕《古尊宿语录》卷三《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第54页。

  〔196〕《景德传灯录》卷九《百丈山涅和尚》,《大正藏》第51册,第268页下。

  〔197〕《景德传灯录》卷九《广州和安寺通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68页上。

  〔198〕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445页,中村元等著、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第956页。

  〔199〕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版,第145页。

  〔200〕圣严法师:《中国佛教的特色——禅与禅宗》,载《华冈佛学学报》第四期,第6页。

  

《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释若宽)》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