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實非真正的般若。但對于初學般若的人來說,可以首先于文字般若聽聞受持,如理思維,進而依文字般若攝心起觀,照一切法如夢如幻,皆是緣起而空無自性,此即觀照般若;由此觀照般若了達諸法實相,即是實相般若。在修行的過程中,觀照般若尤爲重要,它就是指般若的實踐修行。我們無論是視聽言行,或語默動靜之間,隨時隨處能精密地觀照,而明了一切諸法皆爲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不執不著,久久純熟,舉默動念皆作如是觀,雖未即佛,也去佛不遠了。如《壇經》中說:“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17《金剛經》中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18六百卷《大般若經》的重要精神也在觀照般若上,所以被稱爲《般若經》提綱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頭就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19《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也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20這就是要人們在一切動作行爲中,觀照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空無自性,依此觀照般若就可通達實相般若。若得實相般若,就可以從煩惱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涅的彼岸。
二、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般若作爲一種使修行者解脫成佛入涅的智慧,在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視爲大乘道體、大乘總綱,爲五度眼目。是一切大乘經典的根本,若不能了解般若,就難以了解其他大乘經典。所以古德雲:“般若攝一切佛法盡。”21《大智度論》也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22大乘諸宗,沒有哪一個宗派的形成和發展未受般若之影響的,在中國佛教史上很難找出一種佛教的思潮與般若是沒有關聯的。無論是叁論、天臺、華嚴、禅宗乃至律宗、淨土宗都要以般若作爲主要因素,缺少般若無論哪一宗的修行,都不能圓滿達成其理想的目標,猶如折翅鳥,終墮凡小。不離般若,一切所行皆是波羅蜜,必證無上正等菩提。
作爲菩薩要成就佛果,圓滿菩提,必須要廣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才能積累無量福德和智慧資糧,才能圓成佛道。六度是諸佛的無盡法藏,統攝了一切萬行,是菩薩成佛的必經途徑。在菩薩所修的六度中,前五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都要以般若作爲引導,如果沒有般若作爲引導,五度就如同是瞎子,而般若則如同是眼睛,五度只有在般若的引導下才能成爲波羅蜜,才能到彼岸。正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所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23經中還說:“譬如轉輪聖王,五波羅蜜也如是,若離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不離般若波羅蜜,得波羅蜜名字。”24這就是說沒有般若空慧做依據、做指導,布施等就不成爲波羅蜜,只是修世間有漏善法,或得人天福報,而非無漏解脫的佛法,無法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的彼岸。因此菩薩修五度時,必定要以般若智慧作爲指導,使心無所得,叁輪體空,才能不住叁界,不墮二乘,而直趣佛道。般若波羅蜜等于是六度中的指南針,般若波羅蜜,即等于說六波羅蜜。所以《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說:“般若波羅蜜于五波羅蜜中最上最妙。……是般若波羅蜜取一切善法,到薩婆若(一切智)中。”25“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攝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趣向臨入一切智海。”26所以般若不論從哪方面說,絕對是出世聖法的特質,非布施、持戒等所能及。
般若乃是解脫生死與成佛的舟航,由般若大智慧引導才能證入諸法實相。《大般若經》中還用了兩個比喻來說明般若的重要:“如日月輪周行照燭四大洲界,作大事業,其中所有,若情非情,隨彼光明勢力而轉,各成己事。”27“如善禦者,駕四馬車,令避險路,行于正道,隨本意欲,能往所至。”28這兩個比喻的意思是說,般若是大智慧,有智慧觀照,有智慧領導,才可以證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實因這大智慧而顯示。叁世諸佛也都是依般若波羅蜜而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心經》說:“叁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9《大智度論》中也說:“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爲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爲衆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爲一切,衆生之祖母。”30這是說,諸佛都是依智慧産生的,離開智慧,佛菩薩就不成佛菩薩了,般若能養育諸佛,如果佛爲衆生慈父的話,那麼般若就是衆生的祖父了。衆生在生死的此岸,要達到成佛的彼岸,唯有依靠般若。般若波羅蜜是造就菩薩,得道成佛的指導思想,是統帥其他各種功德和修習方法的靈魂,所以 T.R.V.Murti在《中觀辯證法與解脫》一文中所說:“般若空慧是證得涅之唯一方法,唯有透過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其他諸家所提倡的修行法門充其量不過能得到少份的、部分的解脫,或者充其量只能是究竟解脫的基礎。”31可見般若在佛教的一切修學法門中,是最殊勝的,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般若等量齊觀,所以《心經》中稱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32可見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了。
總之,般若爲大乘道體,爲五度眼目,爲般若所攝持,萬行始能到達究竟佛果,成爲波羅蜜。般若是解脫道的先導,也是解脫道的主體,沒有般若是不可能解脫生死的,所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最根本的。正如印順法師說:
般若是領導者,啓導一切功德的進修,與一切功德相應。在叁學中,慧學最後,爲能得解脫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卻以正見(中觀正見)爲首,這說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徹始徹終的,他是領導者,又是完成者。33
印順法師這一番話,可謂是對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所作地最好的總結。
叁、對現代人心靈生活的一點透視
盡管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社會物質生産也由此得到極大的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舒適,各種各樣的電器化把過去陳舊的生活用具取而代之,人們有了現代化的生活,有了形形色色的享樂。按理說煩惱痛苦也該告一段落了。可事實上,今天社會所出現的問題,及人類面臨的困惑和痛苦,可能比任何一個時代要多得多,如衆所周知的地球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和汙染的問題,就是令人萬分不安的煩惱之一。而尤其令人煩惱的是,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科技的飛躍進步,並沒有解決人們心靈上的病痛,人類自身精神田園的荒蕪,心理失調等心靈上的問題是越來越嚴重,人類的精神、心靈生活陷入了危機狀態。那麼,現代人精神、心靈上到底有哪些問題?又是什麼根本原因而導致這些精神、心靈的病痛呢?以下略作分析說明。
(一)現代人心靈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身心緊張、壓抑:現代人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裏,不斷追求經濟成長,生活節奏加快,競爭也日趨激烈。過去按部就班、單一的生活方式被打亂,代之而起的是信息爆炸、職業變動、崗位競聘、下崗、求職、一夜暴富等。新的體製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和考驗。許多人因而感到精神高度緊張、身心疲倦、焦慮、煩躁、壓抑、不安,情緒失調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造成了現代人較爲普遍的亞健康狀態,嚴重者甚至發生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所以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對于未來人類十大疾病提出測估報告,警告世人在2020年時,人類十大疾病的排行,第一名是心髒病,第二名是抑郁症。目前抑郁症雖還未進入威脅人類十大疾病的排行,但在二十年後有可能就會成爲第二號人類健康的殺手。因爲從現在社會發展的速度來看,未來的社會變化會更快,人的心靈生活所受到的壓力和挑戰也就會升高。目前社會上抑郁特質的人數正在快速的增加,甚至在美國和日本一些發達國家,有很多人因不堪身心的壓力而自殺,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可知世界衛生組織所作推估的可能性是極高的。
2迷失了自己:現代的社會,有些人被強烈的欲望所主宰,將物質生活的改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些人沈溺于物欲的追求而不能自拔,甘願使自己淪爲物欲的奴隸,把全部生命都耗費在名聲、權力和金錢的積聚上,沈醉在物質追求中,從而迷失了自己,內心茫然無措,根本就不知道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由此縱欲無度、紙醉金迷,或者因追求物質享受而喪失良心、道德敗壞,甚至墮落爲罪犯。
3心靈的空虛:現代的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雖然越來越富裕、舒適,然而這並不等于擁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如果快樂就是擁有錢財、權勢、地位,那麼那些擁有億萬家資的富翁他們應該感到幸福,可他們中的很多人,依然活得苦惱不堪,甚至連人生最基本的快樂都不能正常享有。擁有豪華別墅,卻不能安然入眠;面對山珍海味,卻食欲全無……在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華生活中,他們又何嘗體會到幸福的感覺?還有那些地位顯赫的政要,他們擁有地位、權勢,也應當感到幸福,可是處在權利漩渦中的他們,時而不可一世,時而被群起而攻之,生活又何嘗有幸福可言?他們的內心照樣很空虛、煩惱、苦悶,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膽、患得患失中。社會上甚至還有些人過得百無聊賴,一天到晚想盡辦法,用各種各樣的娛樂來打發時間,目前就有不少人的生命被電視、錄像所吞食,心靈被色情、武打片和靡靡之音所腐蝕。有的人還因爲心靈空虛去尋找刺激的生活,燈紅酒綠、舞興方酣,越是夜深越起勁。可是到了曲終人散,拖著疲乏的身體回去,還是一片空虛湧現心頭。有的人甚至因爲生活的空虛無聊而去吸毒,走上犯罪的道路。心靈的空虛好像空中的一片羽毛,又好像是水上的浮萍,東飄西蕩,沒有著落。然人已生在…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釋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