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的空性與二谛思想研究——以新舊唯識比較爲中心▪P7

  ..續本文上一頁,《解節經真谛義》附錄,第4頁。

  〔62〕吉藏對攝論師的叁無性思想也有這樣的看法,《淨名玄論》第七卷說:“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不取叁性,存叁無性理。”《大正藏》第38冊,第897頁中。依吉藏的說法,攝論師提出叁性的目的,是爲了說明叁無性的道理,亦即是爲了說明阿摩羅識意義下之人、法二空的道理。

  〔63〕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第37頁。

  〔64〕牟宗叁:《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頁。牟宗叁先生曾經就“緣起性空”說明西方文化與中國哲學的不同,佛教講“緣起”就必然涵著“性空”,而西方人講因果性卻正好證明“性不空”。科學中的自然法則、自然因果之作爲法則,是爲了要使自然現象可理解、可說明;而“緣起性空”是由“空”來看因果律,正是要說明世界不可理解,故謂“如幻如化”。同時,牟先生總括二者的差異:西方哲學、西方傳統是“爲實有而奮鬥”(struggle for Being),佛教是“爲去掉實有而奮鬥”(struggle for non-Being)。見同上書,第238頁。

  〔65〕由于歐美學界對中觀哲學的不同诠釋進路,導致對二谛有不同的看法。穆帝(T. R. Murti)《中觀哲學(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將二谛理解爲“絕對”與“現象”,現象與絕對的區分只是認識論的,不是存在論的;所以,中觀的二谛因此也只是認識論的區分,存在論上只有唯一的實在。見T. R. Murti《中觀哲學》(下),郭忠生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5冊,第382~383頁。凱茲(Nathan Katz)從語言哲學的角度,指出中觀的二谛論並非在于區分二種“實在”,而是“文法的”區分,不是“存在論”的區分,其重點在于指陳“語言的限度”而已。見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第196頁。杭廷頓(C. W. Huntington):《空空:初期印度中觀學導論》也認爲二谛是不同的語言使用:世俗谛建立在“語言的指涉性使用”(referential use of language)上,如“四句”;勝義谛則建立在“語言的非指涉性使用”(nonreferential use of language)上,如“四句否定”。“語言的指涉性使用”是“未了義”說,是在能知與所知的對偶性關系上進行的“實化”(reification)活動,一切貪、、癡隨之而生;“語言的非指涉性使用”則是“了義”說,如“四句否定”,不能指涉有、無、有無俱,或非有非無,因此也就不會發生世俗谛的“實化”活動。C. W. Huntington, Jr with Geshe Namgyal Wangchen, The Emptiness of Emptiness: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India Mqdhyamik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1989,pp.38~39.

  〔66〕《中邊分別論》卷上,《大正藏》第31冊,第456頁上。

  〔67〕山口梵本MAVW,p124~125. 山口益譯注:《安慧阿遮梨耶造中邊分別論釋疏》,名古屋破塵閣書房1935年版,第195~196頁。

  〔68〕同上,第197~198頁。

  〔69〕月稱、安慧、義淨、清辨等二谛思想的同異,請參考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臺灣香光書鄉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169頁。

  〔70〕清辨是充分利用勝義谛與世俗谛之間的“內在張力”(essential tension) 來批判瑜伽行派的叁性思想。就勝義谛而言,叁性皆不存在;就世俗谛而言,叁性皆是“具有發揮作用功能”之實世俗的一部分。勝義谛也被清辨區分二種,一種爲不可言诠、無戲論的勝義谛,另一種則是有現行、有戲論的世間勝義谛(或隨順勝義)——它是指無分別智、無生的教說、聞思修的叁慧,清辨顯然是以聞思修的叁慧之隨順勝義來溝通不可言诠勝義與實世俗之間的鴻溝,使得瑜伽行派叁性思想等世俗知識可以成爲通達究竟勝義谛過程中的一種必要的資糧與中介。見野澤靜證:《中觀兩學派的對立及其真理觀》,《中觀與空義》,臺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172頁。另外,有關清辨對瑜伽行派叁性思想的批判,見曹志成:《清辨對瑜伽行派的叁性思想之批判的探討——試以〈般若燈論〉第二十五章有關唯識學的附錄部分爲解釋線索》,《東方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59~76頁;曹志成:《清辨〈中觀心論〉及其〈思擇炎〉對瑜伽行派叁性思想之批判》,《東方宗教研究》1996年,第5期,第21~68頁;安井廣濟:《中觀思想の研究》,日本京都法藏館1970年版,第223~372頁。

  〔71〕《轉識論》,《大正藏》第31冊,第63頁中。

  〔72〕《大乘玄論》卷一,《大正藏》第45冊,第15頁下。

  〔73〕《轉識論》說:“此叁無性,是一切法真實,以其離有,故名爲常。”《大正藏》第31冊,第63頁中。

  〔74〕《中觀論疏》卷七,《大正藏》第42冊,第107頁中。

  〔75〕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8頁。

  〔76〕《續高僧傳》卷十五《靈潤傳》說:“至如《攝論》黎耶,義該真俗。真即無念、性淨,諸位不改;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諸義。轉依已後,真谛義邊,即成法身;俗谛義邊,成應化體。如未轉依,作果報體。據于真性無滅義矣,俗谛自相有滅、不滅,以體從能,染分義滅。分能異體,慮知不滅。”《大正藏》第50冊,第546頁下。

  〔77〕《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第31冊,第48頁中。

  〔78〕同上,第48頁上。

  〔79〕《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大正藏》第30冊,第653頁下-654頁上;《顯揚聖教論》卷六,《大正藏》第31冊,第507~509頁下。

  〔80〕《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大正藏》第45冊,第287頁中。

  〔81〕詳細論述見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下卷),第1197~1198頁。

  〔82〕《成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1頁中。

  〔83〕將分別性攝入世俗谛,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這是唯識比中觀進步的地方。牟宗叁則將科學知識攝入分別性,強調分別性的谛性,見《中國哲學十九講》,第255~258頁。

  

《唯識的空性與二谛思想研究——以新舊唯識比較爲中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