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宋時代的禅經譯出與禅法傳播
編輯:釋聖凱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姚秦時代至宋末齊初時代,主要有鸠摩羅什、佛陀跋陀羅、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聲等,兼具譯經僧與禅僧的身份,翻譯禅經,教授禅法,促進了長安以及南朝禅法的興盛。除此之外,亦有不少自罽賓、西域來華的禅師,如弗若多羅、 求那跋陀羅等。從禅法上說,主要是以“五門”修法與“觀佛叁昧”爲主,而且禅觀逐漸與淨土信仰結合,對隋唐時代淨土信仰、禅宗的産生,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禅經禅法鸠摩羅什佛陀跋陀羅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聲
作者簡介:釋聖凱,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東晉道安之後,中國佛教的修行法門,尚未整理出一定的模式與規範。在姚秦時代,鸠摩羅什等西域譯經僧與禅師,譯出禅經,傳播禅法,成爲中國佛教禅僧授受禅觀法門的來源。
南北朝禅學的發展,主要是與罽賓地區流行的禅法傳入有關。其中,佛陀跋陀羅的禅系,由玄高、僧隱、慧觀、寶雲等分別在南方、北方弘傳不絕,可謂枝繁葉茂。
一、鸠摩羅什與大乘禅法
(一)鸠摩羅什對禅經的傳譯
鸠摩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偉大的翻譯家,他對中國禅學的貢獻,僧叡《關中出禅經序》說:
禅法者,向道之初門,泥洹之津徑也。……究摩羅法師,以辛醜之年十二月二十二,自姑臧至長安。予即于是月二十六日,從受禅法。既蒙啓授,乃知學有成准,法有成條。《首楞嚴經》雲:人在山中學道,無師道終不成。是其事也。〔1〕
鸠摩羅什入關的第七天,僧叡即迫不及待地從受禅法。鸠摩羅什所譯的禅經,共有叁部:《衆家禅要》叁卷,《十二因緣》一卷,《要解》二卷。這叁部經,初譯于公元402年。其中《要解》又于407年重新訂正,現存于藏經中。
《出叁藏記集》卷二提到鸠摩羅什所譯的禅經有:〔2〕
《十二因緣觀經》一卷,缺。
《禅法要解》二卷,或雲《禅要經》。
《禅經》叁卷,一名《菩薩禅法經》,與《坐禅叁昧經》同。
《禅法要》叁卷,弘始九年(407)閏月五日重校正。
《大正藏》第十五冊收錄鸠摩羅什所譯的禅經有《禅秘要法經》叁卷(No.613)、《坐禅叁昧經》二卷(No.614)、《禅法要解》二卷(No.616)、《思惟略要法》一卷(No.617)。所以,經錄的記載與現存藏經有較大出入。
湯用彤依《曆代叁寶記》,認爲《衆家禅要》叁卷即是《坐禅叁昧經》二卷,〔3〕但是他並沒有論證。依僧叡的記載,《衆家禅要》是鸠摩羅什所抄寫撰編,並不是翻譯的一本書。內容相當龐雜:
初四十叁偈是究摩羅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密、僧伽羅義、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 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淫、恚、癡相及叁門、皆僧伽羅義之所作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菩薩習禅法中,後更依《持世經》益《十二因緣》一卷、《要解》二卷,別時撰出。〔4〕
“初四十叁偈”指《坐禅叁昧經》卷首的偈頌,四句爲一偈。由初偈“導師說難遇,聞者喜亦難,大人所樂聽,小人所惡聞”至末偈“往返世間中,厭更苦樂事,雖未得涅槃,當勤求此利”共叁十四偈。“後二十偈”指本經末的偈頌,由初偈“行者定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方便,是應爲失不爲利”至末偈“譬如藥師,叁種病冷熱風病除滅故,應病與藥,佛如是,淫怒癡病隨藥滅”共爲二十偈。然後,即是五門:治貪欲、嗔恚、愚癡、思覺、等分行(念佛叁昧),這是由僧伽羅叉等七家禅師的禅法中抄集而來。《坐禅叁昧經》後半部的內容則包含四禅、四空、四果及菩薩禅法,而且在卷末有“菩薩禅法中初門”,含“菩薩念佛叁昧”、“菩薩慈叁昧”及“菩薩觀十二分”等菩薩的五門禅法。可見,《坐禅叁昧經》雖是抄撰衆家禅要而成,但仍有其組織及次第。先是五門禅法,接四禅、四空定,次爲小乘四果而至菩薩禅法。
《禅法要解》二卷,即現存No.616。《十二因緣觀經》在僧祐時代已經是缺本。另外,《思惟略要法》一卷(No.617)雖然是部編排完整、分類清楚的禅法,但“十方佛觀法”、“法華叁昧觀法”、“觀無量壽佛法”、“法身觀法”則不見于印度的禅法,類似于西域的禅法,可能是後世抄襲編撰而成,不是鸠摩羅什的譯經。
僧叡雖然列出其八位禅師,但是鸠摩羅什皆未親自傳承。所以,鸠摩羅什所傳出的禅經,非得自師承,實如僧叡所言是“抄撰衆家禅要”而來,這與佛陀跋陀羅完全不同。
(二)鸠摩羅什所傳禅法的特色
道安將禅法由“禅數”提升爲“禅智”,是中國大乘禅法開展的契機。但是,鸠摩羅什則開創了中國大乘禅法重視禅智的傳統。僧叡《關中出禅經序》說:“無禅不智,無智不禅,然則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業,可不務乎!”〔5〕只修禅定而無智慧,是無法照見煩惱與根除它,有智慧而無禅定則非真智慧,所以“禅智”是修行的要務。對于定慧的關系,僧叡又說:“心力既全,乃能轉昏入明。明雖愈于不明而未全也”,藉助禅定以凝全心力,可得明照萬法之用。然而“明照”雖勝于“不明”,但此“明照”尚不究竟;必須等到忘卻能照、所照,無所謂“明”與“非明”,這樣妄念才算究竟止息,這是智慧之功。
鸠摩羅什在《維摩诘經注》中,強調定與慧的關系:“出家凡有叁法:一持戒;二禅定;叁智慧。持戒能折伏煩惱,令其勢微。禅定能遮,如石山斷流。智慧能滅,畢竟無余。”對煩惱而言,禅定亦但能遮而不能斷,須加般若之慧,得法之至虛無生,方能滅煩惱至“畢竟無余”。禅定的修行,最後必須與般若智慧相應,才能究竟斷煩惱。
鸠摩羅什對大乘禅法的展開,是基于對小乘禅定的反思。小乘禅定注重坐禅,有出定、入定的限製;大乘禅法則是行、住、坐、臥間常定,“七住以上,其心常定,動靜不異”。〔7〕如《大智度論》說:“菩薩常入禅定。”〔8〕小乘的神通是在禅定中産生,這是有限礙的。如僧肇說:“小乘入滅盡定,則形猶枯木,無運用之能。大士入實相定,心智永滅而形充八極, 順機而作,應會無方。”〔9〕小乘禅者在證入其八解脫中最後一種滅盡定時,其形猶枯木,不能如大乘菩薩之實相定,能形充八極,大乘的神通是“念即隨應”。
所以,鸠摩羅什大乘禅法的核心是“實相”,這起源于《大智度論》所說:“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入禅中心安隱不著味”,“若得諸法實相,觀五蓋則無所有,是時便知五蓋實相即是禅實相,禅實相即是五蓋。”〔10〕《維摩诘經注》則采取了“實相常定”的說法。這樣,禅定的最高境界則提升至“實相”,所以小乘禅定的最後歸宿亦是“實相”。如《坐禅叁昧經》中,傳統禅法的不淨觀,最後則加入菩薩“大慈大悲”的誓願,從而觀照“諸法實相中,無淨無不淨。亦無閉,亦無出。觀諸法等,不可壞,不可動,是名諸法實相”。〔11〕
因此,鸠摩羅什在《思惟略要法》中有“諸法實相觀法”,對實相觀進行具體的闡釋。實相觀主要是明了諸法緣生,“諸法實相觀者,當知諸法從因緣生。因緣生故,不得自在”。所以明白諸法空相後,不常不斷、不有不無、不來不去。在實相觀中,一切事物皆如鏡中的幻象,“觀淫怒癡法即是實相”,所以淫怒癡法亦是不來不去、不有不無的實相。〔12〕
鸠摩羅什到中國後,當時長安是以罽賓的小乘禅法爲主,于是利用大乘經典的內容而創造了實相禅法。《晉書》記載:“羅什……沙門自遠而至者五千余人。起浮圖于永貴裏,立般若臺于中宮,沙門坐禅者恒有千數。”〔13〕可見當時長安僧團隨鸠摩羅什學禅的盛況。
二、佛陀跋陀羅的禅系與禅法
(一)佛陀跋陀羅的生平與禅法
佛陀跋陀羅(359-429),意譯爲“覺賢”。在《出叁藏記集》卷十四、《高僧傳》卷二有傳。〔14〕佛陀跋陀羅在北印度時,便是“以禅律馳名”,常與僧加達多共遊罽賓,僧加達多知道他得“不還果”。智嚴前往西域,遇見佛陀跋陀羅,于是邀請他前來中土。當時,介紹佛陀跋陀羅的情況:“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業于大禅師佛大先,先時亦在罽賓。乃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陀跋陀其人也。”〔15〕佛大先即是《高僧傳·智嚴傳》中的“佛馱先”,所以他與智嚴是同門。
依此可知,佛陀跋陀羅的師父是佛大先。慧觀《修行地不淨觀經序》詳細描述了佛陀跋陀羅的師承:〔16〕富若蜜羅(弗若蜜多、不如蜜多)→富若羅(不若多羅、般若多羅、婆陀羅)→佛陀斯那(佛大先)、昙摩多羅(達摩多羅、昙摩羅)。〔17〕富若羅編撰《修行方便禅經》後,又將此經傳給自己的弟子,其弟子知名者有十五六人,其中最傑出的有二人,一爲達摩多羅,一爲佛大先。《薩婆多部師資記目錄序》中,看到“長安城內齊公寺薩婆多部佛大跋陀羅師宗相承略傳”的師承:“弗若蜜多羅漢第四十九、婆羅多羅第五十、不若多羅第五十一、佛馱先第五十二、達摩多羅菩薩第五十叁”,〔18〕可能是佛大先年長,所以列在達摩多羅之前。對于佛大先,《治禅病秘要經後序》記載:“天竺比丘,大乘沙門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國中獨步,口誦半億偈,兼明禅法。內外綜博,無籍不練,故世人鹹曰:人中師子。”〔19…
《晉宋時代的禅經譯出與禅法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