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晉宋時代的禅經譯出與禅法傳播▪P4

  ..續本文上一頁頃,除去百萬億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是名具足菩薩戒者。”〔47〕修大乘的主因是要悟入諸法實相,讀大乘經與思惟大乘義亦是要證第一義空性,證入甚深的空法,才是普賢法門中的忏悔、禮佛的最終目標。

  

  (二)僧審及其弟子

  僧審〔48〕(416-490),俗姓王,太原祁人,少年出家,住在壽春石澗寺,誦《法華經》、《首楞嚴經》,專修禅定,常說“非禅不智”。聽說昙摩密多在建康傳授禅法,于是過江住靈曜寺,“精勤咨受,曲盡深奧”,可見他深入習得昙摩密多的禅法。後住靈鹫寺、棲玄寺,深得齊文惠王、文宣王的敬重;又刺史王敬則入房見其入定,彈指而出,贊歎他爲“聖道人”。永明八年(490)卒,世壽七十五。僧審有弟子慧高、智欣等。慧高住靈鹫寺,昙摩密多遇劫賊後,邀請還寺。智欣〔49〕(446-506),有名的成實師,曾在僧審座下出家。

  僧蓋尼〔50〕(430-493),俗姓田,趙國均仁人。幼年出家,爲僧志尼的弟子,住在彭城華林寺。元徽〔51〕元年(473),與同學法進南遊京師,住在妙相尼寺,“博聽經律,深究旨歸,專修禅定,惟日不足”。僧蓋尼受業于“隱審二禅師”,即是僧隱、僧審二人。齊永明年間移居于禅基寺,“欲廣弘觀道,道俗谘訪,更成紛動”,受到文宣王蕭子良的供養。永明十一年(493)卒,世壽六十四。當時,禅基寺亦有法延尼,亦以禅定著稱。

  法全尼〔52〕(412-494),俗姓戴,丹陽人。個性端莊好靜,修勤定慧。初隨僧宗、僧瑗通達諸經,“後師審、隱,遍遊禅觀”,白天則披讀經典,晚上則曆觀禅境,不僅能宣講大乘經典,而且“叁昧秘門並爲師匠”。又爲東青園寺主,隆昌元年(494)卒,世壽八十叁。

  僧述尼(432-515),俗姓懷,彭城人。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十六〔53〕歲,在禅林寺依淨秀尼出家。遍覽經律,尤甚研習《十誦律》。後來,從僧隱、僧審二法師,“谘受秘觀,遍叁昧門”,移居禅林,爲禅學之宗。後住汝南王母所捐蓋的閑居寺,宋齊之季“世道紛喧”,僧述還能“且禅且寂”,受到齊文帝、竟陵文宣王的禮遇。梁天監十四年(515)卒,世壽八十四。

  這叁位比丘尼傳中所說“隱審二禅師”,應該即是僧隱與僧審,他們的弘化時代爲宋、齊期間,地點皆曾在建康。僧審與僧隱的禅法大致相似,二人皆重視“觀佛叁昧”的修習,但是昙摩密多禅法的觀境更細致。同時,南朝禅法重視“禅智”,提倡修禅與禮誦,這是道安、廬山慧遠以來的修學重點,成爲中國佛教的禅觀傳統。

  四、畺良耶舍的禅系與禅法

  南朝禅法的修習,經常夾雜著彌陀淨土信仰與彌勒信仰,常以發願往生爲歸宿,這當然是因爲“觀佛叁昧”中強調隨願往生爲主要原因。但是,《觀無量壽經》的譯出,促進了禅觀與淨土信仰的結合,從而使觀想念佛成爲淨土修行的主要法門之一。

  畺良耶舍〔54〕(383-442),意譯爲時稱,西域人。善誦《阿毗昙》,精通戒律與經典。傳中記載:“雖叁藏兼明,而以禅門專業,每一遊觀,或七日不起,常以叁昧正受,傳化諸國”,畺良耶舍對禅觀有修證,而且弘化諸國。元嘉初年(424),至京都建業,宋太祖深加歎異,住鍾山道林精舍。譯出《藥王藥上觀經》和《觀無量壽經》,僧含任筆受,“此二經是轉障之秘術,淨土之洪因”,于是廣泛流通于宋土。元嘉十九年(442),西遊岷江巴蜀地區,處處弘道,禅學成群。後還卒于江陵,世壽六十。《高僧傳·畺良耶舍傳》後附記二位禅師僧伽達多、僧伽羅多,均是來自印度的禅僧;深明禅學,均在山中坐禅,乞食人間,宴坐林下。正是由于南朝時代大批的西域禅師進入南朝,引進了不同的禅觀法門,譯出禅經,傳播禅法,促使了南朝禅法的興盛。

  現存《觀無量壽經》和《藥王藥上觀經》雖然題爲畺良耶舍的譯本,但是《出叁藏記集》卷四“失譯經”中收錄了《觀無量壽經》一卷、《藥王藥上觀經》一卷。〔55〕因此現存二經是否爲畺良耶舍的譯本,很難確定。《觀無量壽經》主要是闡述十六觀,藉由假相的觀想,心意集中不散亂,從而得入叁昧的過程。

  當時的建業,隨畺良耶舍修習禅觀,有比丘尼法辯、昙晖等。法辯尼〔56〕(?—463),丹陽人,少年出家,爲景福寺慧果的弟子。敝衣蔬飯,揚州刺史王郁非常尊崇,後來“從道林寺沙門畺良耶舍谘禀禅觀”,法辯得到畺良耶舍的指導,如法修行,甚得禅法精要。大明七年(463)卒,世壽六十余。

  昙晖尼〔57〕(422-504),俗姓青陽,成都人。元嘉九年(432),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禅觀,昙晖十一歲,從他習禅。十叁歲出家,後又能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義,並非師受”。當時,諸名師極力問難,但無能屈者,遠近聞名,有弟子千二百人。天監叁年(504)卒,世壽八十叁。

  姚秦時代至宋末齊初時代,主要有鸠摩羅什、佛陀跋陀羅、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聲等,兼具譯經僧與禅僧的身份,翻譯禅經,教授禅法,促進了長安以及南朝禅法的興盛。除此之外,亦有不少來自罽賓、西域的禅師,如弗若多羅、昙摩流支、卑摩羅叉、佛陀耶舍、昙無谶、佛陀什、浮陀跋摩、求那跋摩、僧伽跋摩、求那跋陀羅等,這些大都是以“禅律”爲主的西域僧,不僅通過禅法,而且重視戒律,以《十誦律》爲基礎,鸠摩羅什也是從卑摩羅叉學過《十誦律》。另外,陀羅尼的經典亦漸漸傳入,如畺良耶舍《藥王藥上觀經》與昙摩密多《觀虛空藏菩薩經》等,這是由觀佛、禮佛消業障,進而持密咒來消重罪。

  當然,從禅法上說,主要是以“五門”修法與“觀佛叁昧”爲主,同時由于觀境中有兜率、極樂世界,禅觀逐漸與淨土信仰結合,對隋唐時代的淨土信仰、禅宗的産生,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1〕《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頁上。

  〔2〕《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藏》第55卷,第11頁上。

  〔3〕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第213頁。

  〔4〕《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頁上~中。

  〔5〕《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頁中。

  〔6〕《注維摩诘經》卷叁,《大正藏》第38卷,第358頁下。

  〔7〕《注維摩诘經》卷五,《大正藏》第38卷,第379頁上。

  〔8〕《大智度論》卷十七,《大正藏》第25卷,第188頁下。

  〔9〕《注維摩诘經》卷二,《大正藏》第38卷,第344頁下。

  〔10〕《大智度論》卷十七,《大正藏》第25卷,第188頁上、189頁中。

  〔11〕《坐禅叁昧經》卷下,《大正藏》第15卷,第281頁下。

  〔12〕《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15卷,第300頁上。

  〔13〕《晉書》卷一百十七,第2984~2985頁。

  〔14〕《出叁藏記集》卷十四,《大正藏》第55卷,第103頁中~104頁上。《高僧傳》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334頁中~335頁下。

  〔15〕《高僧傳》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334頁下。

  〔16〕《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頁中。

  〔17〕對佛陀跋陀羅師承的詳細考察,見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學思想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2~44頁。

  〔18〕《出叁藏記集》卷十叁,《大正藏》第55卷,第89頁中~下。

  〔19〕《治禅病秘要法》卷下,《大正藏》第15卷,第342頁中。

  〔20〕《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藏》第55卷,第11頁下。

  〔21〕《出叁藏記集》卷四,《大正藏》第55卷,第30頁下。

  〔22〕《衆經目錄》卷叁,《大正藏》第55卷,第128頁上。

  〔23〕《曆代叁寶記》卷七,《大正藏》第49卷,第71頁上~中。

  〔24〕《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頁上。

  〔25〕《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頁上。

  〔26〕《高僧傳》卷十一《玄高傳》,《大正藏》第50卷,第397頁上~398頁中。

  〔27〕玄高見佛陀跋陀羅的時間問題,見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學思想史》,第50~67頁。

  〔28〕《高僧傳》卷八《玄暢傳》,《大正藏》第50卷,第377頁上~下。

  〔29〕《高僧傳》卷十一《法期傳》,《大正藏》第50卷,第399頁上~中。

  〔30〕《比丘尼傳》卷叁《慧緒傳》,《大正藏》第50卷,第943頁下~944頁中。

  〔31〕《高僧傳》卷十一《僧隱傳》,《大正藏》第50卷,第401頁中~下。

  〔32〕《高僧傳》卷十一《法琳傳》,《大正藏》第50卷,第402頁上~中。

  〔33〕《高僧傳》卷十一《智稱傳》,《大正藏》第50卷,第402頁中~下。

  〔34〕《名僧傳抄》,《卍新纂續藏經》第77冊,第355頁下~356頁上。

  〔35〕《高僧傳》卷七《道汪傳》,《大正藏》第50卷,第371頁下~372頁上。

  〔36〕《高僧傳》卷七《慧觀傳》,《大正藏》第50卷,第333頁下。

  〔37〕《高僧傳》卷叁《寶雲傳》,《大正藏》第50卷,第339頁下~340頁上。

  〔38〕《高僧傳》卷叁,《大正藏》第50卷,第337頁上。

  〔39〕《高僧傳》卷叁《智嚴傳》,《大正藏》第50卷,第339頁上~下。

  〔40〕《高僧傳》卷叁《智猛傳》,《大正藏》第50卷,第339頁上~下。

  〔41〕《高僧傳》卷十一《慧通傳》,《大正藏》第50卷,第398頁下。

  〔42〕冉雲華《中國禅學研究論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第18頁。

  〔43〕《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第400頁中~下。

  〔44〕《高僧傳》卷叁《昙摩密多傳》,《大正藏》第50卷,第342頁下~343頁上。

  〔45〕《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12頁中~下。

  〔46〕《五門禅經要用法》,《大正藏》第15卷,第325頁下。

  〔47〕《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卷,第393頁下。

  〔48〕《高僧傳》卷十一《僧審傳》,《大正藏》第50卷,第399頁下~400頁上。

  〔49〕《續高僧傳》卷五《智欣傳》,《大正藏》第50卷,第460頁下。

  〔50〕《比丘尼傳》卷叁《僧蓋尼傳》,《大正藏》第50卷,第943頁上~中。

  〔51〕《大正藏》本傳作“永徽元年”,南朝宋、齊時代無此年號,應爲“元徽”。

  〔52〕《比丘尼傳》卷叁《法全尼傳》,《大正藏》第50卷,第943頁中。

  〔53〕“十六”,《比丘尼傳》作“十九”,依元嘉二十四年(447)算,應爲十六歲。

  〔54〕《高僧傳》卷叁《畺良耶舍傳》,《大正藏》第50卷,第343頁下~344頁上。

  〔55〕《出叁藏記集》卷四,《大正藏》第55卷,第22頁上、中。

  〔56〕《比丘尼傳》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940頁中~下。

  〔57〕《比丘尼傳》卷四,《大正藏》第50卷,第945頁下~946頁中。

  

《晉宋時代的禅經譯出與禅法傳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