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P3

  ..续本文上一页法师,禅慧兼举”,于前往受学。《玄高传》曾提及在麦积山与僧隐同住。僧隐“学尽禅门,深解律要”,后来可能随玄高至平城。所以,玄高去世后,便到巴蜀弘扬禅法。不久,又东下江陵琵琶寺,受学慧彻,学习经律。于是,在荆楚弘扬禅法、经律,受到王公州官的尊崇。最后,八十岁时卒,有弟子智称、法琳。

  法琳〔32〕,俗姓乐,晋原临邛人。少年出家,住止蜀郡裴寺,专研《十诵律》。僧隐至蜀地后,便前往受学,在律学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后住灵建寺,一心往生西方净土,常诵《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

  智称〔33〕(430-501),山西闻熹人,俗姓裴。出生于江苏京口,十七岁随军出征,痛恶杀生。偶读《瑞应经》而感悟,于是从南涧之禅房宗受五戒,皈依益州的仰禅师。仰师返回四川汶江后,智称随他前往裴寺出家,时年三十六岁。尤其精通《十诵律》,不久,下江陵,从“隐、具二师更受禅律”。此处“隐具二师”,即是《僧稳传》后附“时江陵上明寺复有成具律师,亦善《十诵》及《杂心毗昙》等”。因此智称是随僧稳习禅,从成具学《十诵律》。后因遇嘉义之乱而移住建康,在兴皇寺法颖的讲律及定林寺法献的讲座中,而加深了对戒律的理解。后受余杭山宝安寺僧志的邀请,开讲《十诵律》,任云栖寺寺主。后来,返回建康,住安乐寺、*轮寺,讲《十诵律》达三十余遍,著《十诵义记》八卷。南齐永元三年(501)示寂,世寿七十二。弟子有僧辩、法超、法聪等。

  僧印,在《高僧传》卷八有以《法华经》著称的僧印,二者非同一人。玄高的弟子僧印,《名僧传抄》有传。〔34〕俗姓樊,金城榆中人,与玄高为同乡。出家后,为玄高的弟子,心性单纯敦厚,对修行则“心道聪利”。传中说:“修大乘观,所得境界,为禅学之宗”,说明僧印通达大乘观门,此“大乘”可能是指观佛三昧的禅观。僧印曾教导一僧习禅,后此僧随愿往生。僧印诵经礼忏不断,后住长安大寺,世寿六十余。

  玄高一系既为定学之宗,而且重视戒律与智慧,三学并重,止观双开,使佛陀跋陀罗的禅学大弘于南北。后来,玄畅由于对《华严经》特有体悟,可能融合华严观门与五门禅法,融大小乘禅法为一体,所以法期才会修习“十住观门”。

  佛陀跋陀罗禅系的传播区域,一是以成都为中心,一是以荆州为中心,这主要是玄高一系的弘化区域;另外便是以建康为中心,因为慧观、宝云等一批人皆是跟随他从长安到建康。道汪〔35〕(?-465),在庐山慧远座下出家,“研综经律,雅善《涅槃》”。闻玄高禅慧高深,于是前往访求。因为战乱,转住成都,教化盛行于巴蜀。慧观〔36〕原学于鸠摩罗什,后又从佛陀跋陀罗学习禅法,一起翻译经典,在思想与禅法方面,深受佛陀跋陀罗的影响。宝云〔37〕(376-449),亦是凉州人,于晋隆安初(397-401)远游西域、于阗等地,并遍学梵文,后还长安,随佛陀跋陀罗学禅法,禅师被摈后,住于六合山寺译经并弘法,结交慧观等友,对当时的译经颇有贡献,所以被慧皎列入“译经篇”。总结佛陀跋陀罗的禅系,如下图所示:

  

  与此禅系有关联的两位禅僧为沮渠京声、智严、智猛,皆与宝云一样,同为甘肃、陕西的高僧,皆赴西域,瞻仰圣迹,禅观修学;归国后,南下宋境,翻译经典,偏好山林的静修。

  沮渠京声,〔38〕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402-433)之从弟,封为安阳侯。其人博学多闻,尤善谈论。昙无谶于北凉翻译佛典,沮渠京声受学于昙无谶,奉持五戒,讽诵佛经。不久,至于阗国,于衢摩帝大寺遇佛陀斯那,受《禅要秘密治病经》(即《治禅病秘要法》)。又于高昌郡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及《观世音观经》。后来,返回河西,于北凉永和年中,译出《禅要》二卷。宋元嘉十六年(439),北凉亡国,沮渠京声逃入南朝宋国。之后,不交世务,常游止于诸方寺塔。并曾译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及《观世音观经》各一卷。宋孝建二年(455),应慧濬尼的邀请,于钟山定林上寺译出《佛母般泥洹经》一卷。平素独居,不蓄妻奴,不欲营利,从容过活,犹如僧徒。宋大明(457-464)末年,感疾而寂,享年不详。

  沮渠京声所译经之现存于藏经中者,有《八关斋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净饭王般涅槃经》、《谏王经》、《末罗王经》、《旃陀越国王经》、《摩达国王经》、《佛大僧大经》、《耶只经》、《五无反复经》(与此同名之经有二部)、《进学经》、《弟子死复生经》、《迦叶禁戒经》、《五恐怖世经》等各一卷;《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共十六部十七卷。

  智严〔39〕(350-427),西凉人,弱冠出家,以精勤著称。后为博访名师,广求经法,于是周游西域,至罽宾,就摩天陀罗精舍的佛驮先(佛大先)学禅法。居三年,颇受器重,“渐染三年,功踰十年”,当地人赞叹说:“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后来,邀请佛陀跋陀罗至长安,住大寺。佛陀跋陀罗被摈后,智严亦离开住山东精舍,“坐禅诵经”。晋义熙十三年(417),宋孝武帝西伐长安,克捷之后,出游山川遇智严,于是邀请至建康始兴寺,后又迁住枳园寺。后因怀疑不得戒,于是又前往天竺,遇罗汉入定问弥勒。回到罽宾后,无疾而化,世寿七十八。

  智猛〔40〕,雍州京兆新丰人。幼年出家,专志修业。听闻天竺国有释迦佛的遗迹与方等经,于是立志远游。后秦弘始六年(404),与同志沙门十五人从长安出发,西行出阳关,经历鄯善、龟兹、于阗诸国,备察其风俗。又越葱岭,达罽宾国,历访迦维罗卫国、摩揭陀国、华氏城之佛迹。后来,于华氏城访大智婆罗门罗阅宗,得《泥洹经》,又访得《摩诃僧祇律》及余经之梵本。宋元嘉元年(424),自天竺返回,遂归凉州。同行之僧或退或死,归途时唯昙纂一人为伴。于凉州译出《大般泥洹经》二十卷。元嘉十四年(437)入蜀,十六年(439)7月于钟山定林寺作《外国传》四卷,记述游历事迹。元嘉末年,示寂于成都。所译《泥洹经》及《外国传》等,今皆不传。智猛曾在罽宾遇大阿罗汉,应该有机会学习罽宾的禅法,否则法期不会随他学习禅法。

  慧通〔41〕,关中人,住在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咒,诵《增一阿含经》。最初,从凉州禅师慧诏谘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修禅观而祈心往生西方安养国。慧诏是否即是“玄绍”,这是值得注意之处;其次,当时佛陀跋陀罗在长安阐扬禅法。所以,慧通有可能是这一系的传承。

  佛陀跋陀罗至智称,这一系统的禅法流传东土近九十年,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当时可以说是空前未有。〔42〕《高僧传·习禅篇》说:

  沙门智严躬履西域,请罽宾禅师佛驮跋陀,更传业东土。玄高、玄绍等,亦并亲受仪则。出入尽于数随,往返穷乎还净。其后僧周、净度、法期、慧明等,亦雁行其次。然禅用为显,属在神通。〔43〕

  慧皎介绍了佛陀跋陀罗一系的传承,而且提出初期的禅法常有神通问题,所以慧皎说“禅用为显,属在神通”。

  三、昙摩密多——僧审的禅系与禅法

  刘宋期间的中国禅师大都学自佛陀跋陀罗的禅法,也都是以罽宾的禅法为主。宋末齐初的僧审转向昙摩密多的禅法。这两位西域禅僧所传的都为五门禅法,但亦有一些差别。而僧审通过对比丘尼的传授,让昙摩密多的禅法流传于南朝。

  (一)昙摩密多的生平与禅法

  昙摩密多〔44〕(356-442),意译法秀,罽宾人。七岁出家,受学于多位明师,又能“博贯群经,特深禅法”,世称“连眉禅师”。昙摩密多性好游方,誓志弘化。初至龟兹,为国王授戒。后至敦煌,于旷野建立精舍。又入凉州,兴建堂宇,大弘禅业,学徒济济。宋元嘉元年(424)入蜀,很快又转至荆州,居长沙寺,营建禅阁。最后抵建业,住中兴寺,名声远播,宋文哀皇后、皇太子、公主莫不设斋、请戒,于祇洹寺译出《五门禅经要用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虚空藏菩萨经》各一卷,并以禅法指导后进,世称大禅师。其后,赴鄮县(浙江省)建立塔寺,致力于教化。元嘉十年(433)返回建业,住钟山定林下寺。后建定林上寺,并译出《禅秘要经》三卷。元嘉十九(442)年,示寂于定林上寺,世寿八十七。依《出三藏记集》卷二,昙摩密多的译经如下:〔45〕《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或云《普贤观经》,下注云:出《深功德经》中;《虚空藏观经》一卷,或云《观虚空藏菩萨经》;《禅秘要》三卷,元嘉十八年译出,或云《禅法要》,或五卷;《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僧祐、慧皎皆提到,昙摩密多所译经为四部,但是《大正藏》却收录了七部,其中《虚空藏菩萨神咒经》、《转女身经》、《象腋经》、《诸法勇王经》是后世补入的,而且《禅秘要》三卷似乎已经遗失了。

  昙摩密多的禅法依其译经,可以看出小乘、大乘的禅法皆具。《五门禅经要用法》是传承小乘禅法而分五门:安般、不净、慈心、观缘、念佛。五门是依众生的烦恼而有的五种差别:1.乱心多者——安般;2.贪爱多者——不净;3.嗔恚多者——慈心;4.著我多者——因缘;5.心没者——念佛。〔46〕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是一部大乘的禅经,完全脱离小乘不净、数息等传统的法门,而趣向大乘佛教的观行,主要有普贤观门、忏悔六根罪法,及忏悔后之功德。该经是以“心念大乘”为轴心,并强调忏悔的重要性,整个禅修结构是在忆念、遍礼十方佛、作愿、忏悔等四个修行过程。经中说:“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

《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