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晉宋時代的禅經譯出與禅法傳播▪P3

  ..續本文上一頁法師,禅慧兼舉”,于前往受學。《玄高傳》曾提及在麥積山與僧隱同住。僧隱“學盡禅門,深解律要”,後來可能隨玄高至平城。所以,玄高去世後,便到巴蜀弘揚禅法。不久,又東下江陵琵琶寺,受學慧徹,學習經律。于是,在荊楚弘揚禅法、經律,受到王公州官的尊崇。最後,八十歲時卒,有弟子智稱、法琳。

  法琳〔32〕,俗姓樂,晉原臨邛人。少年出家,住止蜀郡裴寺,專研《十誦律》。僧隱至蜀地後,便前往受學,在律學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後住靈建寺,一心往生西方淨土,常誦《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

  智稱〔33〕(430-501),山西聞熹人,俗姓裴。出生于江蘇京口,十七歲隨軍出征,痛惡殺生。偶讀《瑞應經》而感悟,于是從南澗之禅房宗受五戒,皈依益州的仰禅師。仰師返回四川汶江後,智稱隨他前往裴寺出家,時年叁十六歲。尤其精通《十誦律》,不久,下江陵,從“隱、具二師更受禅律”。此處“隱具二師”,即是《僧穩傳》後附“時江陵上明寺複有成具律師,亦善《十誦》及《雜心毗昙》等”。因此智稱是隨僧穩習禅,從成具學《十誦律》。後因遇嘉義之亂而移住建康,在興皇寺法穎的講律及定林寺法獻的講座中,而加深了對戒律的理解。後受余杭山寶安寺僧志的邀請,開講《十誦律》,任雲棲寺寺主。後來,返回建康,住安樂寺、*輪寺,講《十誦律》達叁十余遍,著《十誦義記》八卷。南齊永元叁年(501)示寂,世壽七十二。弟子有僧辯、法超、法聰等。

  僧印,在《高僧傳》卷八有以《法華經》著稱的僧印,二者非同一人。玄高的弟子僧印,《名僧傳抄》有傳。〔34〕俗姓樊,金城榆中人,與玄高爲同鄉。出家後,爲玄高的弟子,心性單純敦厚,對修行則“心道聰利”。傳中說:“修大乘觀,所得境界,爲禅學之宗”,說明僧印通達大乘觀門,此“大乘”可能是指觀佛叁昧的禅觀。僧印曾教導一僧習禅,後此僧隨願往生。僧印誦經禮忏不斷,後住長安大寺,世壽六十余。

  玄高一系既爲定學之宗,而且重視戒律與智慧,叁學並重,止觀雙開,使佛陀跋陀羅的禅學大弘于南北。後來,玄暢由于對《華嚴經》特有體悟,可能融合華嚴觀門與五門禅法,融大小乘禅法爲一體,所以法期才會修習“十住觀門”。

  佛陀跋陀羅禅系的傳播區域,一是以成都爲中心,一是以荊州爲中心,這主要是玄高一系的弘化區域;另外便是以建康爲中心,因爲慧觀、寶雲等一批人皆是跟隨他從長安到建康。道汪〔35〕(?-465),在廬山慧遠座下出家,“研綜經律,雅善《涅槃》”。聞玄高禅慧高深,于是前往訪求。因爲戰亂,轉住成都,教化盛行于巴蜀。慧觀〔36〕原學于鸠摩羅什,後又從佛陀跋陀羅學習禅法,一起翻譯經典,在思想與禅法方面,深受佛陀跋陀羅的影響。寶雲〔37〕(376-449),亦是涼州人,于晉隆安初(397-401)遠遊西域、于阗等地,並遍學梵文,後還長安,隨佛陀跋陀羅學禅法,禅師被擯後,住于六合山寺譯經並弘法,結交慧觀等友,對當時的譯經頗有貢獻,所以被慧皎列入“譯經篇”。總結佛陀跋陀羅的禅系,如下圖所示:

  

  與此禅系有關聯的兩位禅僧爲沮渠京聲、智嚴、智猛,皆與寶雲一樣,同爲甘肅、陝西的高僧,皆赴西域,瞻仰聖迹,禅觀修學;歸國後,南下宋境,翻譯經典,偏好山林的靜修。

  沮渠京聲,〔38〕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402-433)之從弟,封爲安陽侯。其人博學多聞,尤善談論。昙無谶于北涼翻譯佛典,沮渠京聲受學于昙無谶,奉持五戒,諷誦佛經。不久,至于阗國,于衢摩帝大寺遇佛陀斯那,受《禅要秘密治病經》(即《治禅病秘要法》)。又于高昌郡得《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及《觀世音觀經》。後來,返回河西,于北涼永和年中,譯出《禅要》二卷。宋元嘉十六年(439),北涼亡國,沮渠京聲逃入南朝宋國。之後,不交世務,常遊止于諸方寺塔。並曾譯出《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及《觀世音觀經》各一卷。宋孝建二年(455),應慧濬尼的邀請,于鍾山定林上寺譯出《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平素獨居,不蓄妻奴,不欲營利,從容過活,猶如僧徒。宋大明(457-464)末年,感疾而寂,享年不詳。

  沮渠京聲所譯經之現存于藏經中者,有《八關齋經》、《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淨飯王般涅槃經》、《谏王經》、《末羅王經》、《旃陀越國王經》、《摩達國王經》、《佛大僧大經》、《耶只經》、《五無反複經》(與此同名之經有二部)、《進學經》、《弟子死複生經》、《迦葉禁戒經》、《五恐怖世經》等各一卷;《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共十六部十七卷。

  智嚴〔39〕(350-427),西涼人,弱冠出家,以精勤著稱。後爲博訪名師,廣求經法,于是周遊西域,至罽賓,就摩天陀羅精舍的佛馱先(佛大先)學禅法。居叁年,頗受器重,“漸染叁年,功踰十年”,當地人贊歎說:“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後來,邀請佛陀跋陀羅至長安,住大寺。佛陀跋陀羅被擯後,智嚴亦離開住山東精舍,“坐禅誦經”。晉義熙十叁年(417),宋孝武帝西伐長安,克捷之後,出遊山川遇智嚴,于是邀請至建康始興寺,後又遷住枳園寺。後因懷疑不得戒,于是又前往天竺,遇羅漢入定問彌勒。回到罽賓後,無疾而化,世壽七十八。

  智猛〔40〕,雍州京兆新豐人。幼年出家,專志修業。聽聞天竺國有釋迦佛的遺迹與方等經,于是立志遠遊。後秦弘始六年(404),與同志沙門十五人從長安出發,西行出陽關,經曆鄯善、龜茲、于阗諸國,備察其風俗。又越蔥嶺,達罽賓國,曆訪迦維羅衛國、摩揭陀國、華氏城之佛迹。後來,于華氏城訪大智婆羅門羅閱宗,得《泥洹經》,又訪得《摩诃僧祇律》及余經之梵本。宋元嘉元年(424),自天竺返回,遂歸涼州。同行之僧或退或死,歸途時唯昙纂一人爲伴。于涼州譯出《大般泥洹經》二十卷。元嘉十四年(437)入蜀,十六年(439)7月于鍾山定林寺作《外國傳》四卷,記述遊曆事迹。元嘉末年,示寂于成都。所譯《泥洹經》及《外國傳》等,今皆不傳。智猛曾在罽賓遇大阿羅漢,應該有機會學習罽賓的禅法,否則法期不會隨他學習禅法。

  慧通〔41〕,關中人,住在長安太後寺,蔬食持咒,誦《增一阿含經》。最初,從涼州禅師慧诏谘受禅業,“法門觀行,多所遊刃”,修禅觀而祈心往生西方安養國。慧诏是否即是“玄紹”,這是值得注意之處;其次,當時佛陀跋陀羅在長安闡揚禅法。所以,慧通有可能是這一系的傳承。

  佛陀跋陀羅至智稱,這一系統的禅法流傳東土近九十年,這在中國佛教史上,當時可以說是空前未有。〔42〕《高僧傳·習禅篇》說:

  沙門智嚴躬履西域,請罽賓禅師佛馱跋陀,更傳業東土。玄高、玄紹等,亦並親受儀則。出入盡于數隨,往返窮乎還淨。其後僧周、淨度、法期、慧明等,亦雁行其次。然禅用爲顯,屬在神通。〔43〕

  慧皎介紹了佛陀跋陀羅一系的傳承,而且提出初期的禅法常有神通問題,所以慧皎說“禅用爲顯,屬在神通”。

  叁、昙摩密多——僧審的禅系與禅法

  劉宋期間的中國禅師大都學自佛陀跋陀羅的禅法,也都是以罽賓的禅法爲主。宋末齊初的僧審轉向昙摩密多的禅法。這兩位西域禅僧所傳的都爲五門禅法,但亦有一些差別。而僧審通過對比丘尼的傳授,讓昙摩密多的禅法流傳于南朝。

  (一)昙摩密多的生平與禅法

  昙摩密多〔44〕(356-442),意譯法秀,罽賓人。七歲出家,受學于多位明師,又能“博貫群經,特深禅法”,世稱“連眉禅師”。昙摩密多性好遊方,誓志弘化。初至龜茲,爲國王授戒。後至敦煌,于曠野建立精舍。又入涼州,興建堂宇,大弘禅業,學徒濟濟。宋元嘉元年(424)入蜀,很快又轉至荊州,居長沙寺,營建禅閣。最後抵建業,住中興寺,名聲遠播,宋文哀皇後、皇太子、公主莫不設齋、請戒,于祇洹寺譯出《五門禅經要用法》、《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觀虛空藏菩薩經》各一卷,並以禅法指導後進,世稱大禅師。其後,赴鄮縣(浙江省)建立塔寺,致力于教化。元嘉十年(433)返回建業,住鍾山定林下寺。後建定林上寺,並譯出《禅秘要經》叁卷。元嘉十九(442)年,示寂于定林上寺,世壽八十七。依《出叁藏記集》卷二,昙摩密多的譯經如下:〔45〕《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或雲《普賢觀經》,下注雲:出《深功德經》中;《虛空藏觀經》一卷,或雲《觀虛空藏菩薩經》;《禅秘要》叁卷,元嘉十八年譯出,或雲《禅法要》,或五卷;《五門禅經要用法》一卷。僧祐、慧皎皆提到,昙摩密多所譯經爲四部,但是《大正藏》卻收錄了七部,其中《虛空藏菩薩神咒經》、《轉女身經》、《象腋經》、《諸法勇王經》是後世補入的,而且《禅秘要》叁卷似乎已經遺失了。

  昙摩密多的禅法依其譯經,可以看出小乘、大乘的禅法皆具。《五門禅經要用法》是傳承小乘禅法而分五門:安般、不淨、慈心、觀緣、念佛。五門是依衆生的煩惱而有的五種差別:1.亂心多者——安般;2.貪愛多者——不淨;3.嗔恚多者——慈心;4.著我多者——因緣;5.心沒者——念佛。〔46〕而《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是一部大乘的禅經,完全脫離小乘不淨、數息等傳統的法門,而趣向大乘佛教的觀行,主要有普賢觀門、忏悔六根罪法,及忏悔後之功德。該經是以“心念大乘”爲軸心,並強調忏悔的重要性,整個禅修結構是在憶念、遍禮十方佛、作願、忏悔等四個修行過程。經中說:“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

《晉宋時代的禅經譯出與禅法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