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是名具足菩萨戒者。”〔47〕修大乘的主因是要悟入诸法实相,读大乘经与思惟大乘义亦是要证第一义空性,证入甚深的空法,才是普贤法门中的忏悔、礼佛的最终目标。
(二)僧审及其弟子
僧审〔48〕(416-490),俗姓王,太原祁人,少年出家,住在寿春石涧寺,诵《法华经》、《首楞严经》,专修禅定,常说“非禅不智”。听说昙摩密多在建康传授禅法,于是过江住灵曜寺,“精勤咨受,曲尽深奥”,可见他深入习得昙摩密多的禅法。后住灵鹫寺、栖玄寺,深得齐文惠王、文宣王的敬重;又刺史王敬则入房见其入定,弹指而出,赞叹他为“圣道人”。永明八年(490)卒,世寿七十五。僧审有弟子慧高、智欣等。慧高住灵鹫寺,昙摩密多遇劫贼后,邀请还寺。智欣〔49〕(446-506),有名的成实师,曾在僧审座下出家。
僧盖尼〔50〕(430-493),俗姓田,赵国均仁人。幼年出家,为僧志尼的弟子,住在彭城华林寺。元徽〔51〕元年(473),与同学法进南游京师,住在妙相尼寺,“博听经律,深究旨归,专修禅定,惟日不足”。僧盖尼受业于“隐审二禅师”,即是僧隐、僧审二人。齐永明年间移居于禅基寺,“欲广弘观道,道俗谘访,更成纷动”,受到文宣王萧子良的供养。永明十一年(493)卒,世寿六十四。当时,禅基寺亦有法延尼,亦以禅定著称。
法全尼〔52〕(412-494),俗姓戴,丹阳人。个性端庄好静,修勤定慧。初随僧宗、僧瑗通达诸经,“后师审、隐,遍游禅观”,白天则披读经典,晚上则历观禅境,不仅能宣讲大乘经典,而且“三昧秘门并为师匠”。又为东青园寺主,隆昌元年(494)卒,世寿八十三。
僧述尼(432-515),俗姓怀,彭城人。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十六〔53〕岁,在禅林寺依净秀尼出家。遍览经律,尤甚研习《十诵律》。后来,从僧隐、僧审二法师,“谘受秘观,遍三昧门”,移居禅林,为禅学之宗。后住汝南王母所捐盖的闲居寺,宋齐之季“世道纷喧”,僧述还能“且禅且寂”,受到齐文帝、竟陵文宣王的礼遇。梁天监十四年(515)卒,世寿八十四。
这三位比丘尼传中所说“隐审二禅师”,应该即是僧隐与僧审,他们的弘化时代为宋、齐期间,地点皆曾在建康。僧审与僧隐的禅法大致相似,二人皆重视“观佛三昧”的修习,但是昙摩密多禅法的观境更细致。同时,南朝禅法重视“禅智”,提倡修禅与礼诵,这是道安、庐山慧远以来的修学重点,成为中国佛教的禅观传统。
四、畺良耶舍的禅系与禅法
南朝禅法的修习,经常夹杂着弥陀净土信仰与弥勒信仰,常以发愿往生为归宿,这当然是因为“观佛三昧”中强调随愿往生为主要原因。但是,《观无量寿经》的译出,促进了禅观与净土信仰的结合,从而使观想念佛成为净土修行的主要法门之一。
畺良耶舍〔54〕(383-442),意译为时称,西域人。善诵《阿毗昙》,精通戒律与经典。传中记载:“虽三藏兼明,而以禅门专业,每一游观,或七日不起,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畺良耶舍对禅观有修证,而且弘化诸国。元嘉初年(424),至京都建业,宋太祖深加叹异,住钟山道林精舍。译出《药王药上观经》和《观无量寿经》,僧含任笔受,“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于是广泛流通于宋土。元嘉十九年(442),西游岷江巴蜀地区,处处弘道,禅学成群。后还卒于江陵,世寿六十。《高僧传·畺良耶舍传》后附记二位禅师僧伽达多、僧伽罗多,均是来自印度的禅僧;深明禅学,均在山中坐禅,乞食人间,宴坐林下。正是由于南朝时代大批的西域禅师进入南朝,引进了不同的禅观法门,译出禅经,传播禅法,促使了南朝禅法的兴盛。
现存《观无量寿经》和《药王药上观经》虽然题为畺良耶舍的译本,但是《出三藏记集》卷四“失译经”中收录了《观无量寿经》一卷、《药王药上观经》一卷。〔55〕因此现存二经是否为畺良耶舍的译本,很难确定。《观无量寿经》主要是阐述十六观,藉由假相的观想,心意集中不散乱,从而得入三昧的过程。
当时的建业,随畺良耶舍修习禅观,有比丘尼法辩、昙晖等。法辩尼〔56〕(?—463),丹阳人,少年出家,为景福寺慧果的弟子。敝衣蔬饭,扬州刺史王郁非常尊崇,后来“从道林寺沙门畺良耶舍谘禀禅观”,法辩得到畺良耶舍的指导,如法修行,甚得禅法精要。大明七年(463)卒,世寿六十余。
昙晖尼〔57〕(422-504),俗姓青阳,成都人。元嘉九年(432),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禅观,昙晖十一岁,从他习禅。十三岁出家,后又能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当时,诸名师极力问难,但无能屈者,远近闻名,有弟子千二百人。天监三年(504)卒,世寿八十三。
姚秦时代至宋末齐初时代,主要有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声等,兼具译经僧与禅僧的身份,翻译禅经,教授禅法,促进了长安以及南朝禅法的兴盛。除此之外,亦有不少来自罽宾、西域的禅师,如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佛陀耶舍、昙无谶、佛陀什、浮陀跋摩、求那跋摩、僧伽跋摩、求那跋陀罗等,这些大都是以“禅律”为主的西域僧,不仅通过禅法,而且重视戒律,以《十诵律》为基础,鸠摩罗什也是从卑摩罗叉学过《十诵律》。另外,陀罗尼的经典亦渐渐传入,如畺良耶舍《药王药上观经》与昙摩密多《观虚空藏菩萨经》等,这是由观佛、礼佛消业障,进而持密咒来消重罪。
当然,从禅法上说,主要是以“五门”修法与“观佛三昧”为主,同时由于观境中有兜率、极乐世界,禅观逐渐与净土信仰结合,对隋唐时代的净土信仰、禅宗的产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页上。
〔2〕《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5卷,第11页上。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第213页。
〔4〕《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页上~中。
〔5〕《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5页中。
〔6〕《注维摩诘经》卷三,《大正藏》第38卷,第358页下。
〔7〕《注维摩诘经》卷五,《大正藏》第38卷,第379页上。
〔8〕《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正藏》第25卷,第188页下。
〔9〕《注维摩诘经》卷二,《大正藏》第38卷,第344页下。
〔10〕《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正藏》第25卷,第188页上、189页中。
〔11〕《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第15卷,第281页下。
〔12〕《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15卷,第300页上。
〔13〕《晋书》卷一百十七,第2984~2985页。
〔14〕《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大正藏》第55卷,第103页中~104页上。《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334页中~335页下。
〔15〕《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334页下。
〔16〕《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页中。
〔17〕对佛陀跋陀罗师承的详细考察,见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44页。
〔18〕《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大正藏》第55卷,第89页中~下。
〔19〕《治禅病秘要法》卷下,《大正藏》第15卷,第342页中。
〔20〕《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5卷,第11页下。
〔21〕《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藏》第55卷,第30页下。
〔22〕《众经目录》卷三,《大正藏》第55卷,第128页上。
〔23〕《历代三宝记》卷七,《大正藏》第49卷,第71页上~中。
〔24〕《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页上。
〔25〕《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66页上。
〔26〕《高僧传》卷十一《玄高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7页上~398页中。
〔27〕玄高见佛陀跋陀罗的时间问题,见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第50~67页。
〔28〕《高僧传》卷八《玄畅传》,《大正藏》第50卷,第377页上~下。
〔29〕《高僧传》卷十一《法期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9页上~中。
〔30〕《比丘尼传》卷三《慧绪传》,《大正藏》第50卷,第943页下~944页中。
〔31〕《高僧传》卷十一《僧隐传》,《大正藏》第50卷,第401页中~下。
〔32〕《高僧传》卷十一《法琳传》,《大正藏》第50卷,第402页上~中。
〔33〕《高僧传》卷十一《智称传》,《大正藏》第50卷,第402页中~下。
〔34〕《名僧传抄》,《卍新纂续藏经》第77册,第355页下~356页上。
〔35〕《高僧传》卷七《道汪传》,《大正藏》第50卷,第371页下~372页上。
〔36〕《高僧传》卷七《慧观传》,《大正藏》第50卷,第333页下。
〔37〕《高僧传》卷三《宝云传》,《大正藏》第50卷,第339页下~340页上。
〔38〕《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卷,第337页上。
〔39〕《高僧传》卷三《智严传》,《大正藏》第50卷,第339页上~下。
〔40〕《高僧传》卷三《智猛传》,《大正藏》第50卷,第339页上~下。
〔41〕《高僧传》卷十一《慧通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8页下。
〔42〕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43〕《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卷,第400页中~下。
〔44〕《高僧传》卷三《昙摩密多传》,《大正藏》第50卷,第342页下~343页上。
〔45〕《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12页中~下。
〔46〕《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藏》第15卷,第325页下。
〔47〕《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9卷,第393页下。
〔48〕《高僧传》卷十一《僧审传》,《大正藏》第50卷,第399页下~400页上。
〔49〕《续高僧传》卷五《智欣传》,《大正藏》第50卷,第460页下。
〔50〕《比丘尼传》卷三《僧盖尼传》,《大正藏》第50卷,第943页上~中。
〔51〕《大正藏》本传作“永徽元年”,南朝宋、齐时代无此年号,应为“元徽”。
〔52〕《比丘尼传》卷三《法全尼传》,《大正藏》第50卷,第943页中。
〔53〕“十六”,《比丘尼传》作“十九”,依元嘉二十四年(447)算,应为十六岁。
〔54〕《高僧传》卷三《畺良耶舍传》,《大正藏》第50卷,第343页下~344页上。
〔55〕《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藏》第55卷,第22页上、中。
〔56〕《比丘尼传》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940页中~下。
〔57〕《比丘尼传》卷四,《大正藏》第50卷,第945页下~946页中。
《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