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
编辑:释圣凯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姚秦时代至宋末齐初时代,主要有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声等,兼具译经僧与禅僧的身份,翻译禅经,教授禅法,促进了长安以及南朝禅法的兴盛。除此之外,亦有不少自罽宾、西域来华的禅师,如弗若多罗、 求那跋陀罗等。从禅法上说,主要是以“五门”修法与“观佛三昧”为主,而且禅观逐渐与净土信仰结合,对隋唐时代净土信仰、禅宗的产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禅经禅法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昙摩密多畺良耶舍沮渠京声
作者简介:释圣凯,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东晋道安之后,中国佛教的修行法门,尚未整理出一定的模式与规范。在姚秦时代,鸠摩罗什等西域译经僧与禅师,译出禅经,传播禅法,成为中国佛教禅僧授受禅观法门的来源。
南北朝禅学的发展,主要是与罽宾地区流行的禅法传入有关。其中,佛陀跋陀罗的禅系,由玄高、僧隐、慧观、宝云等分别在南方、北方弘传不绝,可谓枝繁叶茂。
一、鸠摩罗什与大乘禅法
(一)鸠摩罗什对禅经的传译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对中国禅学的贡献,僧叡《关中出禅经序》说:
禅法者,向道之初门,泥洹之津径也。……究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二,自姑臧至长安。予即于是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条。《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1〕
鸠摩罗什入关的第七天,僧叡即迫不及待地从受禅法。鸠摩罗什所译的禅经,共有三部:《众家禅要》三卷,《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这三部经,初译于公元402年。其中《要解》又于407年重新订正,现存于藏经中。
《出三藏记集》卷二提到鸠摩罗什所译的禅经有:〔2〕
《十二因缘观经》一卷,缺。
《禅法要解》二卷,或云《禅要经》。
《禅经》三卷,一名《菩萨禅法经》,与《坐禅三昧经》同。
《禅法要》三卷,弘始九年(407)闰月五日重校正。
《大正藏》第十五册收录鸠摩罗什所译的禅经有《禅秘要法经》三卷(No.613)、《坐禅三昧经》二卷(No.614)、《禅法要解》二卷(No.616)、《思惟略要法》一卷(No.617)。所以,经录的记载与现存藏经有较大出入。
汤用彤依《历代三宝记》,认为《众家禅要》三卷即是《坐禅三昧经》二卷,〔3〕但是他并没有论证。依僧叡的记载,《众家禅要》是鸠摩罗什所抄写撰编,并不是翻译的一本书。内容相当庞杂:
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密、僧伽罗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 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三门、皆僧伽罗义之所作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4〕
“初四十三偈”指《坐禅三昧经》卷首的偈颂,四句为一偈。由初偈“导师说难遇,闻者喜亦难,大人所乐听,小人所恶闻”至末偈“往返世间中,厌更苦乐事,虽未得涅槃,当勤求此利”共三十四偈。“后二十偈”指本经末的偈颂,由初偈“行者定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方便,是应为失不为利”至末偈“譬如药师,三种病冷热风病除灭故,应病与药,佛如是,淫怒痴病随药灭”共为二十偈。然后,即是五门:治贪欲、嗔恚、愚痴、思觉、等分行(念佛三昧),这是由僧伽罗叉等七家禅师的禅法中抄集而来。《坐禅三昧经》后半部的内容则包含四禅、四空、四果及菩萨禅法,而且在卷末有“菩萨禅法中初门”,含“菩萨念佛三昧”、“菩萨慈三昧”及“菩萨观十二分”等菩萨的五门禅法。可见,《坐禅三昧经》虽是抄撰众家禅要而成,但仍有其组织及次第。先是五门禅法,接四禅、四空定,次为小乘四果而至菩萨禅法。
《禅法要解》二卷,即现存No.616。《十二因缘观经》在僧祐时代已经是缺本。另外,《思惟略要法》一卷(No.617)虽然是部编排完整、分类清楚的禅法,但“十方佛观法”、“法华三昧观法”、“观无量寿佛法”、“法身观法”则不见于印度的禅法,类似于西域的禅法,可能是后世抄袭编撰而成,不是鸠摩罗什的译经。
僧叡虽然列出其八位禅师,但是鸠摩罗什皆未亲自传承。所以,鸠摩罗什所传出的禅经,非得自师承,实如僧叡所言是“抄撰众家禅要”而来,这与佛陀跋陀罗完全不同。
(二)鸠摩罗什所传禅法的特色
道安将禅法由“禅数”提升为“禅智”,是中国大乘禅法开展的契机。但是,鸠摩罗什则开创了中国大乘禅法重视禅智的传统。僧叡《关中出禅经序》说:“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5〕只修禅定而无智慧,是无法照见烦恼与根除它,有智慧而无禅定则非真智慧,所以“禅智”是修行的要务。对于定慧的关系,僧叡又说:“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于不明而未全也”,藉助禅定以凝全心力,可得明照万法之用。然而“明照”虽胜于“不明”,但此“明照”尚不究竟;必须等到忘却能照、所照,无所谓“明”与“非明”,这样妄念才算究竟止息,这是智慧之功。
鸠摩罗什在《维摩诘经注》中,强调定与慧的关系:“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禅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如石山断流。智慧能灭,毕竟无余。”对烦恼而言,禅定亦但能遮而不能断,须加般若之慧,得法之至虚无生,方能灭烦恼至“毕竟无余”。禅定的修行,最后必须与般若智慧相应,才能究竟断烦恼。
鸠摩罗什对大乘禅法的展开,是基于对小乘禅定的反思。小乘禅定注重坐禅,有出定、入定的限制;大乘禅法则是行、住、坐、卧间常定,“七住以上,其心常定,动静不异”。〔7〕如《大智度论》说:“菩萨常入禅定。”〔8〕小乘的神通是在禅定中产生,这是有限碍的。如僧肇说:“小乘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灭而形充八极, 顺机而作,应会无方。”〔9〕小乘禅者在证入其八解脱中最后一种灭尽定时,其形犹枯木,不能如大乘菩萨之实相定,能形充八极,大乘的神通是“念即随应”。
所以,鸠摩罗什大乘禅法的核心是“实相”,这起源于《大智度论》所说:“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著味”,“若得诸法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禅实相即是五盖。”〔10〕《维摩诘经注》则采取了“实相常定”的说法。这样,禅定的最高境界则提升至“实相”,所以小乘禅定的最后归宿亦是“实相”。如《坐禅三昧经》中,传统禅法的不净观,最后则加入菩萨“大慈大悲”的誓愿,从而观照“诸法实相中,无净无不净。亦无闭,亦无出。观诸法等,不可坏,不可动,是名诸法实相”。〔11〕
因此,鸠摩罗什在《思惟略要法》中有“诸法实相观法”,对实相观进行具体的阐释。实相观主要是明了诸法缘生,“诸法实相观者,当知诸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故,不得自在”。所以明白诸法空相后,不常不断、不有不无、不来不去。在实相观中,一切事物皆如镜中的幻象,“观淫怒痴法即是实相”,所以淫怒痴法亦是不来不去、不有不无的实相。〔12〕
鸠摩罗什到中国后,当时长安是以罽宾的小乘禅法为主,于是利用大乘经典的内容而创造了实相禅法。《晋书》记载:“罗什……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起浮图于永贵里,立般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13〕可见当时长安僧团随鸠摩罗什学禅的盛况。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与禅法
(一)佛陀跋陀罗的生平与禅法
佛陀跋陀罗(359-429),意译为“觉贤”。在《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高僧传》卷二有传。〔14〕佛陀跋陀罗在北印度时,便是“以禅律驰名”,常与僧加达多共游罽宾,僧加达多知道他得“不还果”。智严前往西域,遇见佛陀跋陀罗,于是邀请他前来中土。当时,介绍佛陀跋陀罗的情况:“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学。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陀跋陀其人也。”〔15〕佛大先即是《高僧传·智严传》中的“佛驮先”,所以他与智严是同门。
依此可知,佛陀跋陀罗的师父是佛大先。慧观《修行地不净观经序》详细描述了佛陀跋陀罗的师承:〔16〕富若蜜罗(弗若蜜多、不如蜜多)→富若罗(不若多罗、般若多罗、婆陀罗)→佛陀斯那(佛大先)、昙摩多罗(达摩多罗、昙摩罗)。〔17〕富若罗编撰《修行方便禅经》后,又将此经传给自己的弟子,其弟子知名者有十五六人,其中最杰出的有二人,一为达摩多罗,一为佛大先。《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中,看到“长安城内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陀罗师宗相承略传”的师承:“弗若蜜多罗汉第四十九、婆罗多罗第五十、不若多罗第五十一、佛驮先第五十二、达摩多罗菩萨第五十三”,〔18〕可能是佛大先年长,所以列在达摩多罗之前。对于佛大先,《治禅病秘要经后序》记载:“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国中独步,口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19…
《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