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當代社會價值論(劉元春、湛滢)▪P3

  ..續本文上一頁們的重視。日本著名佛學家池田大作的系列著作,特別是他與湯因比的《展望二十一世紀》、與貝恰的《二十一世紀的警鍾》等對話錄,通過佛教與東西方多種文化理念的對比分析,充分肯定了佛教思想對保護生態平衡的突出價值。他們通過佛教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革命”等思想的分析,基本上勾畫出了“佛教生態觀”體系。池田大作極力提倡佛教“依正不二”等思想自不待言,作爲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湯因比等人也非常贊同以大乘佛教爲代表的生態平衡觀念。他們都認爲,因爲人類的貪欲等非理智的錯誤的行爲,侵犯了自然的尊嚴,最終還是通過自然環境的惡化反過來侵犯了人類自己的尊嚴,兩敗俱傷。因此,他們認爲,佛教的有關理念應該被人類普遍地接受。

  當然,佛教並非現代意義的生態學,它的博大精深的宗教理念具有多層面的涵義。佛教重在人類解脫的精神境界,從直面人生現實的缺陷著手,透過現實的迷霧,探索心靈的脈絡,最終體悟世界的真如妙理,拯救衆生,改善社會,圓滿人生。因此,佛教把生態平衡的根源最終歸結到人類心態平衡。人類的生存危機,來自于對生態的極大破壞,來自于對其他生物的毀滅性侵害所造成的生態危機。生態危機根源于人類的心態危機與心靈汙染。人類如果不放

  棄自己的極端自私、貪婪、冷酷、殘暴等醜惡的心行,及早切除貪、嗔、癡等心靈之癌,那麼,在毀滅其他生命的同時必將走向自我毀滅。因此,維護生態平衡的根本就在于人心靈深處的革命。強調人類心靈的淨化與精神的改造,這正是佛教生態觀的突出特點[14]。 佛教“依正不二”即把生命主體(不單指人)與其依存的環境中的其他生命體看作一體平等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生命個體與群體都得以發展的根本和實質。這就是佛教衆生平等的生命觀,有利于保護生態平衡,營造和諧的生存空間。目前,人類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這既包括自然環境的被破壞,也包括人文環境的被汙染。這固然有多種外在因素,但在文化理念上的缺失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否認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是“生命的存在”,有其內在的生存規律和價值,二是認爲人類有“主宰性力量”,一切都應爲“我”所用。佛教“依正不二”的理念,其目的就是教化人類體認生命尊嚴的廣泛性意義,在“心靈和精神中建立牢固的富有文化教養的狀態”,這才是“和平”的關鍵。人類私欲與狂傲的極端膨脹,漠視其他生命的權利,必然導致冷酷、殘忍、爭鬥,最終導致自身生存困難乃至尊嚴的喪失。大乘佛教特別主張把“戒殺”作爲“五戒十善”之首,就是要求人們培養和善的、平等的、公正的、報恩的品行[15]。

  維護生態平衡需要科學的、法製的手段。但只注重技術手段的改進往往是治表不治裏,亡羊補牢式的方法將造成極大浪費和被動,不能忽略道德理念潛移默化的作用。大乘佛教這種生命觀,如果作爲一種廣泛的文化理念被接受,作爲共同的社會道德被遵守,對維護世界和平,淨化人類心靈與生存環境,將産生深遠的、積極的意義。

  (二)佛教自利利他品質有利于倡揚社會風尚

  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主體。人本質上是一種類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合作、協調的關系是人類之間最基本的價值追求,是人類本質的一種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中指出:“21世紀的教育哲學觀需要強調一種全球合作精神,這種精神需要發展各種更有關心特征的文化成果。”[16]人類也只能從心靈深處根植愛的種子,才能有春華秋實。正如埃德加·莫蘭等在《地球·祖國》中所說的:“我們只有認真了解了天空才能紮根于大地。我們只有認真了解了地球才能使生命紮根于地球。我們只有認真了解了生命才能紮根于生命。”同理,我們只有了解了生命,才能培育出愛心。只有擁有了愛心,才能熱愛生命,才能不傷害任何生命。如果我們對包括自身在內的一切生命個體都保持平等和愛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麼,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佛教最根本的理念就是主張衆生平等,就是對一切生命價值的體認。只有公平地對待所有生命,他們的一切權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態平衡觀,才能徹底有效地改善生存環境。這是佛教心態平衡實現的精神基礎。從心態平衡到生態平衡,用美好的心靈生發高尚的行動,提升生活品位,完美生命價值,創造理想的生存狀態。這是佛教生態平衡觀的精神實質。

  和平與發展是當前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願,也是宗教及信仰者最大的使命。對于有志于爲和平作貢獻的人來說,哲學的和精神的研究與改造是最好的准備。在現代一些政治家眼裏,和平只是一種利益的均衡或休戰狀態。但是,人類追求的真正和平,並不是沒有戰爭,而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爭取正義的性格;它是一種無形的價值,是心靈與精神富有文化教養的一種狀態;應是相互之間不加任何恐怖于對方,相互衷心依賴,相互愛護的一種狀態。在人的精神世界裏如何實現穩定的文化狀態,是通向和平的出發點。爲了和平,首先要把尊重生命的精神在人類心靈中確立,生命的尊嚴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價值。並且,和平應該廣泛地存在一切生物界和無生物界。

  佛教樹立的慈悲觀,有助于人類確立理想的人生價值取向。人生本身就是人的個體生活不斷社會化的生命曆程。人生的道德價值取向決定著生活的質量、生命的層次,這往往又以人格形象來體現。人格是做人的尊嚴、品質的總和,其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其尊卑高下。人的內在的道德理念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可能發揮其社會化功能。個體人格是社會共同價值特殊化、個性化的結果,而它只有與社會共同價值融合,才會體現其價值。因而,人格的本質,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識的,而是具體的、社會意義的。因此,個性張揚且符合社會共同道德認同,能夠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責任,才是理想的價值追求。我想,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教所樹立的人生觀、幸福觀的精神內核。在倫理學意義上,它蘊含著極豐富的內容,大慈大悲已成爲佛教精神的象征。《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說:“諸佛如來以大慈大悲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慈是予人歡樂,悲是拔人痛苦。慈悲即所謂拔苦予樂。人類生存主要在人與人之間你來我往,如何對待處理人與人相互的矛盾關系,這是人類生死存亡的大事。對個體的人來說,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至關重要。可悲的是,人類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卻以犧牲別人的利益,作爲延續生命的手段;更可怕的是,一旦它作爲群體意識而存在,那世界就幹戈紛擾、生靈塗炭,而且罪惡亦互爲因緣,惡性循環,輪回不息。基于此,佛教首先針對人類的心靈深處或說是爲了剔除邪惡之潛意識,隨機說教。大慈大悲作爲倫理實踐施行之前,首先要作爲意念,作爲美好的業力種子根植在人類的心靈深處。“故皈依叁寶的,應學如來,于諸有情,斷除損害而修悲憫心;于諸有情,先修悅意慈,見諸有情,皆甚可悅;複修行極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欲拔苦心,無厭倦心,代愛苦心;令心調柔自在,于諸有情生起拔苦與樂的堪能意樂。”然而,佛教基于緣起論的世界觀,達到實踐意義的圓滿,更拓展其廣大的慈悲之心行,不限于“悲憫有情”而兼及無限世間。《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四卷中說,慈(悲)有“有情緣慈”、“法緣慈”、“無緣慈”。“無緣慈,修善行者,複于諸法,遠離分別,不起法相,修慈俱心。”《大般涅經·梵行品》也說:“不住法相及衆生相,是名無緣。”就是說,我們要對一切有情無情一視同仁。這種思想,把世界構成的任何元素,視爲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廣施愛心。在人生實踐上,佛教首先提出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薩行的根本法,是大乘佛教所極力提倡的。《華嚴經·入法界品》說:“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菩提心。”《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中說:“菩提心是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那麼,發菩提心的根本又是什麼呢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又說:“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大乘莊嚴經論》也說:“菩提發心,以大悲爲根本。”大悲心的意義,如《攝大乘論·無性釋》指出:“言大悲者,謂于有情,和樂意樂。”《大集經·不可說菩薩品》中指出,成就大菩提心,不但對有情而且要對一切法,知恩報恩。其他大乘經典幾乎都詳述發菩提心的涵義。總而言之,發菩提心即是要大慈大悲,切實躬行[17]。

  大乘佛教反對離群索居的個人解脫與完善,認爲它經受不起持久的社會實踐的檢驗,只有在慈悲利人的實踐中才能夠不斷完善、獲得真正的智慧,所謂利他才能利人。道德責任的完成,會給人帶來持久的甯靜,心理的甯靜祥和本質上是精神自由的表現,精神自由必然會帶來生活智慧的發掘與發揮,從而提升人生境界與生命價值,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文明、進步和發展。

  佛教自淨其意修法有利于提升人格形象

  精神問題的出現在于社會價值取向和個人信仰的迷失。在當今社會上,我們到處都會感覺到“一切向錢看”的極端個人主義對社會的汙染、毒害。特別是,思想幼稚、淺薄的年輕人,非常令人擔憂。當代青年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樣做人和把握自我的問題。青年人的人格中有五種傾向,即(1)主體價值的迷失。將人生價值定位于“我”,使“我”與社會群體對立起來,對西方價值觀理解片面,不該吸收也吸收。(2)道德滑坡。優秀的文化傳統美德被丟掉,宣揚“自我設計”、“自我實現”之類。(3)心態危機。冷漠化、無約束、粗俗、躁動,缺少方向和理智,爲低級欲望驅使,發展下去很可怕。(4)整個人格的不協調和不和諧,將智與德分離。(5)審美意識差…

《佛教當代社會價值論(劉元春、湛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