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贊甯叁教思想初探(隆德)

  贊甯叁教思想初探

  編輯:隆德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贊甯是五代末北宋初的高僧,佛教史學家。他博涉叁藏,兼通儒、道二家,又善文辭,所編《宋高僧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在儒學及佛學義理方面也頗有建樹。尤其是他爲折衷儒、佛二家之沖突而提出“以王法爲本”的觀點,乃開後來智圓、契嵩叁教融合思想的先河。本文即結合贊甯的生平與著述,對他的這一思想略作探討。

  關鍵詞:贊甯 法爲本 儒爲佛

  

  前 言

  從政治的角度而言,宋代的國家仍如前朝是以儒家思想爲其立國施政的根本,由此必然産生抑製佛教的傾向。從民族意識的角度而言,由于當時受到遼、西夏、金等北方異族的經常性的侵犯,人們的民族意識被激發出來,由此而對“夷狄”的佛教加以苛刻的攻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對于視儒教倫理爲正統的官僚士大夫們及理學先驅而言,貶抑佛教乃是保持儒學正統地位的內在要求。而這些官僚士大夫、儒士的言論勢必影響到國家的宗教政策、社會人士對佛教的反感,從而對佛教構成現實的威脅。盡管他們反佛的根據,不過是些皮相之論,諸如平民溺惑于佛教,廣興寺院,僧尼日增,擾亂民生,毒害政治等等,而罕于在學理上對佛教作深入的批判。相比之下,後來的理學家們大都熟讀佛教書籍,藉此來攻擊佛教,比一般的官僚士大夫排佛的理由倒是要深入得多,但也少有肯綮之言,反而從佛教理論中汲取思想營養大大充實了自家的學說。

  宋代初期的佛教既受到政府的限製,同時又不斷遭受官僚士大夫、理學家們的排斥。面對如此的困境,佛教已然無法保持“沙門不敬王者”的超然地位。爲了緩解外部環境施予佛教的壓製和脅迫,贊甯提出了“以王法爲本”的應對之道。

  贊甯的生平與著作

  贊甯(919—1001),湖州(浙江)德清人,俗姓高,父名審,母周氏,其祖是黃河流域的渤海人,貞明五年(919)生于金鵝別墅。當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908─959)開國之君武肅王錢(908─932在位)在今浙江省和江蘇省東南部建立政權之後,贊甯也于後唐天成中(約929)在杭州市祥符寺出家[1],更在後唐清泰初(約935)入今浙江省境內的天臺山,接受天臺宗所授的具足戒,並學習以釋道宣(596—667)《南山鈔》爲依據的《四分律》學問,通南山律。他博涉叁藏,辭辯宏放,無人能挫其論鋒,時人稱爲“律虎”;又兼通儒、道二家典籍,善文辭,深受王侯名士敬仰。吳越忠懿王慕其德風,任其爲“兩浙僧統”,並賜號“明義宗文大師”,讓他去管理吳越國的僧尼,在其任內數十年來“像法修明,缁徒整戢”[2]。

  到了宋太宗太平興國叁年(978),吳越國末代君主忠懿王錢 (948─959在位)奉版圖歸降趙宋,贊甯隨之入京。贊甯以應對得體,爲太宗喜歡,賜紫方袍,太平興國叁年(978)改其法號爲“通慧大師”,並晉住開封左街天壽寺。其後,曆任翰林史館編修、右街僧錄、左街僧錄等職。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太宗下诏命贊甯修一部《高僧傳》,令他回到杭州原來所居寺院去撰寫。贊甯在僧人顯忠的幫忙之下,經過六年努力,在太宗端拱元年(898)修成《宋高僧傳》叁十卷。以此成績,受诏書褒美並獲厚賜[3]。鹹平四年(一說至道二年,996)示寂,世壽八十叁。追谥“圓明大師”。著作頗多,除《宋高僧傳》之外,另有《叁教聖賢事迹》一百卷,又有《內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

  在江南吳越之地,武肅王錢被封爲吳越國王(後唐同光元年,923),其後五代錢王都虔誠信仰佛教,在保國安民的同時,大興佛事,在五代亂世之中,構築了一個東南佛國。長興叁年,武肅王死,文穆王錢元璀嗣立,善承父王之治。天福元年(936)遣蔣承動等赴日本,尋求佛書。彼時贊甯尚在天臺鑽研佛教。清泰二年(935)贊甯十七歲,時值新羅僧道育在天臺山平田寺留錫,據說他以血供養蚊蚋虻蛭四十余年,贊甯在石梁與道育同宿修行。

  贊甯後來所處的政治環境、當時流行的社會思潮及文化氛圍,都對其思想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可從他後來的交往中可以窺見一些消息。

  一是與錢氏一族中的忠懿王、宣德節度使錢湛、奉國節度使錢億、越爲刺史錢儀、金爲觀察使錢俨、工部侍郎錢昱都有親密的交往,此外並與衛尉卿崔仁翼、工部侍郎慎知禮、內侍致仕揚恽錢等互相唱和應酬詩文。

  二是吳越的文風隆盛,直接間接刺激了贊甯對于儒學的關心,當時江南佛教界有貫體、靈徹、齊已等儒僧。贊甯並受光文大師彙征教以文格(文體),前進士龔霖授以詩釋訣。因此贊甯的聲望日隆,文學日盛,在錢塘有數的名僧中有四虎,即契凝——論虎、義從——文虎、晤恩——義虎、贊甯——律虎。他在吳越監壇,爲副僧錄及兩浙僧統達數十年之久,對吳越佛教頗有貢獻,贊甯獲得“明義宗文大師”的僧號即在此時,據他在《宋高僧傳》中所記,他和錢塘慈光院文備(926—985)、淨光大師義寂等都有親密的交往。

  吳越王錢氏(908—979)于太平興國叁年(978)五月在宋室統一進迫的壓力下,將其國土十叁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戶、兵丁十一萬五千叁十六,獻與宋帝,從而保全了錢氏一族及吳越國境內的百姓。這也可見錢俶王深受佛法的熏習,宅心仁厚。隨同錢俶王進京的贊甯,以應對得體爲太宗喜歡,親賜贊甯紫方袍,改號“通慧大師”,深得太宗信任,駐錫于汴京左街天壽寺。贊甯老年與盧宋崖、李穆等講論儒學及名理諸論,在歐陽修的《六一詩話》有下面一段有趣的記述:

  吳僧贊甯,爲國初僧錄,頗讀儒書,博覽強記,自有著述。辭辯縱橫,時人不能屈。有安鴻漸者,亦勝詩文,且多滑稽。鴻漸在開封街頭閑步,贊甯與數僧由對面來。鴻漸指而嘲曰:“鄭都管不愛之徒,時時作隊。”(鄭谷詩:“愛僧不愛紫衣僧。”)贊甯應聲答曰:“此秦始皇未坑之輩,往往成群。”

  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有:

  太宗幸相國寺,在佛前燒香,問贊甯應否拜佛。贊甯曰:“陛下只可燒香,不必下拜。因陛下是現在佛,無拜過去佛之必要。”贊甯善讀書長于口辯,此語深合上意,太宗微笑颔首,以後帝行幸佛寺,焚香不拜,遂爲定製。識者亦爲合禮。

  以上的記述也許不一定是事實,但卻可以看出在北宋初期士大夫對佛教真情流露的態度。如吳處厚所著《青箱雜記》卷六中有:

  近世釋子多務吟詠,唯國初贊甯獨以著書立言,尊崇儒術佛事。可謂允當之評論。

  贊甯在太平興國六年(981)被任命爲右街副僧錄,掌右街教門之事。次年受诏歸杭州,先後七年纂修《高僧傳》。端拱元年(988)七十歲再度入京。淳化元年(990)參政事蘇易簡奉太宗旨意,編纂叁教聖賢事迹,由太一宮道士韓德純編述道教,贊甯編述佛教,著作了《鹫嶺聖賢錄》(已佚),既是奉旨而作,叁教合一當然是編撰的基本原則。據王禹偁的《小畜集》卷十中所載,贊甯在著書完成之時,充任左街講經首座一職,王禹偁作《贊甯新拜首座》一詩曰:

  著書新奏禦,優诏及禅扉;首座名雖貴,家山老未歸。磬聲寒繞枕,塔影靜侵衣;終憶西湖上,秋風白鳥飛。

  至道二年(996)贊甯以七十八歲高齡,蒙恩命受洛陽佛教教團監掌。在這一年,洛陽文人之間因襲白居易的故事,常召開九老會的雅集,當時以總理宋初大文化事業的李昉(著有《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爲中心,而參加者宋琪、楊微之、魏丕、李遠、朱昴、武允成、張好問及方外沙門贊甯共是九人。而以八十歲且文名貫于當時的張好問爲筆頭(文首),其余都是近乎八十歲高齡的人,對于繪畫賦詩吟詠都有研究素養,可以說是一個風雅高尚的集團,後來因蜀地叛亂,出兵四川,九老會也一時不得不中斷了。在白居易之後以詩論體聞名當世的王禹偁,對于佛教並不抱有好感,只是對于贊甯以師事之,在他的《小畜集》中記有向贊甯呈送詩詞的事情。

  此期間,贊甯開始著作《高僧傳》,到了鹹平二年(999)加以重修《僧史略》,這是他的最後著作,總其一生所著內外之學計數百卷,年逾八十,仍爲護教而努力。他經曆了史館編修、左街僧錄之職,于鹹平五年以八十五歲高齡,于杭州祥符寺示寂,葬于錢塘龍井塢。天聖七年(1029)法孫宗盛,將贊甯遺骸付諸荼毗,重新祀奠。崇甯四年(1105),徽宗加谥爲“圓明大師”,旌表其學行,更四十年後紹興十四年(1144)法道重刊《僧史略》,重申贊甯“佛先道後”之主張。孤山智圓(976—1022)在《經通慧僧錄影堂》一詩中,對贊甯一生的德業大爲推崇,詩曰:

  寂爾歸真界,人間化已成;兩朝欽至業,四海仰高名。舊迹存社,遺編滿京;徘徊想前事,庭樹跪鴉鳴。

  宋初的排佛激流與贊甯的獅吼之應

  唐代韓愈之後,辟佛一直層出不窮。到了宋代,由于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的大肆入侵,深具民族精神與憂患意識的宋儒,從佛教的法義中汲取營養,卻用這個新形成的理論來開始新一輪的辟佛,宋初尊儒抑佛之思想由此形成。宋初,排佛之儒者的作品主要有孫複的《儒辱》、石介的《怪論》、李觏的《潛書》和歐陽修的《本論》等。

  孫複(992—1057),字明複,人稱泰山先生,以佛“爲夷狄之法,亂我聖人之教”爲大辱,力排佛教,其有言曰:“佛、老之徒橫行于中國……絕滅仁義以塞天下之耳;摒棄禮樂以塗天下之人。”[4]石介,字守道,人稱徂徕先生,師事孫泰山,作《怪說》叁篇,以和其師之說,曰:“佛、老以妖妄怪誕之教壞亂之。”[5]

  此類辟佛之言甚多,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宋儒攘斥佛法之大概。在這…

《贊甯叁教思想初探(隆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