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贊甯叁教思想初探(隆德)▪P2

  ..續本文上一頁個激烈之排佛運動中,宋儒從剽竊佛經的精義入手而撰成自己的學說,進而炫耀自己的能爲,最終達到務其名的目的。在儒者以文排佛的思潮之下,致使佛法浸衰,民衆因而對佛教感到迷惑。在僧伽團體的內部,只有“內外博通,真俗雙究,學行才識兼具”的贊甯法師能夠獨當一面,力排衆議,寫作《僧史略》,闡明“儒釋道一貫,叁教之賢聖,理歸一揆”的思想,以對抗儒士之說。王禹偁是一位激烈反佛的儒士,他曾上奏請宋真宗淘汰僧尼,奏章中直斥僧尼是“不蠶而衣,不耕而食”的“民蠹”,最低估計要每年費民間萬匹絹、叁千斛米來白白養活他們。然而如此強烈反佛的人卻依然激賞贊甯的外學修養,尤其佩服贊甯的史才,有《贈僧錄通慧學公》詩曰:

  诏修僧史浙江濱,萬卷書中老一身。赴阙尚騎支遁馬,援毫應待仲尼麟。溟蒙雪彩松□曉,獄藉苔花竹院春。還許幽齋暫相訪,便令陶令滿衣塵。

  其意竊比陶彭澤谒遠法師故事,而自高之也。贊甯在其所著《僧史略》中開專題論外學雲:“道安以诙諧而伏鑿齒,慧遠以詩禮而誘宗雷之輩,複禮以辯惑而柔權無二,皎然以詩式而友陸鴻漸,此皆不施他術,唯能博學耳。況乎儒道二教,義理玄邈,釋子既精本業,何妨鑽極以廣見聞,滯于一方也。”說得非常剀切,而贊甯的博學多聞,雖東方朔、張茂生亦不能超過之。曾著書批評古時著名的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的作品,所著《駁董仲舒繁露》二篇、《難王充論衡》叁篇、《證蔡邕獨斷》四篇、《斥頭顔師古正俗》七篇、《非史通》六篇、《答雜斥諸史》五篇、《折海潮認兼明錄》二篇和《抑春秋無賢臣論》一篇等,極爲王禹偁所激賞,可惜這些著作均已佚散。故王公《與贊甯書》曰:“累日前蒙惠顧才,辱借通論,日殆叁複,末詳指歸。徒觀其滌《繁露》之瑕,靡《論衡》之玷,眼瞭《獨斷》之瞽,針砭《正俗》之疹,折子玄之邪說,泯米穎之巧言,逐光庭若摧枯,排孫卻似圖蔓。使聖人之道無傷于明夷,儒家者流不至于迷複。然則師古子而爲來哉

  得非無祚素王,而假手于我師者欤

  覽其文知其道!”他的作品除了《宋高僧傳》叁十卷外,僅另有《大宋僧史略》叁卷和《筍譜》一卷流傳迄今。相傳徐铉在南唐做官時,嘗入澄心堂辦公,到飛虹橋頭,馬不肯前,即使鞭之流血,也不肯走。徐铉乃寫信向贊甯請教

  贊甯答複道:“下必有海馬骨,水火都不能毀,惟澆以腐糟即毀。”徐铉如言掘之,到一丈多深,果然發現一根大獸骨,上胫長五尺,膝下長叁尺,積薪焚之,叁日不動,以腐糟澆之即爛。又徐铉得到一幅畫牛,但那畫上的牛,白天齧草欄外,夜則臥欄中,徐谔以爲神物,獻之李後主煜,煜獻之宋太祖,宋太祖以示群臣,沒有一個能夠說明,贊甯說:

  南倭海水或鹹,灘碛微露,倭人取諸蚌余淚和色著物,則畫隱夜見。沃焦土或風飄舉,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畫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

  可見我國古代曾經發現過隱色墨水,贊甯能知其來曆。足可見其學識的淵博,不愧爲博物學家。

  需要指出的是,在贊甯去世之後的數十年間,宋初的排佛運動爲儒學大家和士大夫們所繼承。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李觏等。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晚號六一居士,作《本論》叁篇,抨擊佛教,編有《新唐書》與《新五代史》,凡涉及佛教記事者,均予刪除之,其有言曰:“佛法爲中國患千余歲……使王政明而禮義充,則雖有佛,無所施于民。”[6]李觏(1009—1059),字泰伯,學者稱盱江先生,初持排佛之論曰:“苟去浮屠氏,是使惰者苦、惡者懼、末作窮、奇貨賤,是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浮屠也,宜乎其排之而不見聽也。”[7]

  針對當時歐陽修等人辟佛的議論,契嵩禅師繼承了贊甯的護法事業。著文痛駁排佛論者如章表民、黃聱隅、李泰伯之輩,作《輔教篇》闡明儒佛一貫的思想,以抗其說,轟動當時文壇。諸君讀之,既愛其文,又畏其理之勝。故而歐陽修仍不得不稱譽他,以至于臨終還在讀《華嚴經》。

  契嵩字仲靈,自號潛子,俗姓李,藤州镡津(廣西藤縣)人。七歲出家,十叁歲剃發,翌年受具足戒。十九歲遊方,下江湘,登衡廬,常頂戴觀音像,日誦其號十萬聲,並博覽經傳雜著。曾谒筠州洞山曉聰,得其禅法。

  慶曆年間,至杭州,居靈隱水安蘭若。著《輔教篇》叁卷和《孝論》等多篇,曾令歐陽修讀後驚歎:“不意僧中乃有此郎。”契嵩又上書仁宗,辯佛理應崇的若幹點,仁宗覽之,诏付傳法院編次,又賜予“明教大師”之號。朝中自丞相韓琦以下,莫不延見而稱譽。他所居一室,蕭然無長物,與人清談終日,則娓娓不倦。皇祐間,他鑒于禅門傳法世系諸說不一,因而依據《寶林傳》十卷(唐釋智矩著),刊定二十八祖的傳承系統,著《傳法正宗記》九卷、《傳法正宗論》叁卷,並附佛祖、相承之像,稱《傳法正宗定祖圖》等,收入《大藏》,更深受朝野尊重。宋熙甯五年六月初四日示化于杭州之靈隱寺,世壽六十有六,僧臘五十有叁。是月八日,火化後,眼舌及童真不壞,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狀若如大菽者叁,又常所持木數珠亦不壞。東坡雲:“契嵩常嗔人,未嘗見其笑。辯才常喜人,未嘗見其怒。予親見二人皆趺化,乃知二師以嗔喜作佛事。”這是很有見地的說法。契嵩遺書有《镡津文集》十九卷,收入大藏,流傳至今,塔在永安院之左。 叁、贊甯的“王法爲本”和“崇儒爲佛事”論

  由于趙宋推行控製佛教的政策,引起教團經營的極度困難,此種情況贊甯在《宋高僧傳》和《僧史略》中有清楚的記載。爲了使佛教在宋代的社會中能夠存在與發展,精通儒學的贊甯提出“以王法爲本”和“尊崇儒術爲佛事”兩項主張。

  《宋高僧傳》是受太宗的敕令而修撰的,這與以前的兩部高僧傳不同。在上表時稱“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臣僧贊甯”,就已經表明了贊甯的立場。僧人在文獻上自稱曰“臣”的,最早爲南唐釋恒安撰《續貞元釋教錄》一書的序文,其次便見于贊甯的《進高僧傳表》。《宋高僧傳》卷十叁《習禅篇》中雲: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主度己之恩,答我佛爲師之訓。[8]

  《宋高僧傳》卷十六《明律篇》又雲:

  慈父多敗子,脫或翻惡歸善,變犯戒持,或衆生之勸修,或名師之訓導,假王臣之外護,必法教之中興。[9]

  《宋高僧傳》卷十五《義宣傳》論曰:

  或曰:今沙門姓既爲釋,名複不諱,言我不隨俗谛,雲何對君主稱臣,莫西域有否

  通曰:姓名不對王者,臣妾表疏合然。昔齊帝問王儉,逐令見稱名,至唐蕭宗朝,始見稱臣,由此沿而不革。良以沙門德,日就衰微,一往無複矣。又以法委國王,誠難改作,王謂爲是,楷定莫移。故佛言雖非我製,諸方爲清淨者不得不行。

  《大宋僧史略》卷下《菩薩僧》雲:

  佛法汙隆,王臣製作,遇其抑勒,知複奈何。凡百學徒,觀此思事。[10]

  從這幾段話可知,贊甯認爲,要護持佛法,順應王法是必由之道。在《宋高僧傳》記載了許多自唐朝以下至五代十國宋室諸帝護持佛教的事例,使之與廢佛諸帝結局的悲慘互相對照,特別是對吳越王錢氏崇佛的事例記述頗詳,大概是希望太宗也能如吳越王那樣盛行崇佛之事吧!

  贊甯也深知,佛教學者欲使儒者心服,必須精通外學。在《僧史略》總論中提倡叁教調和的理論,贊甯設問曰:以一介比丘之微力,何以能中興佛道

  答曰:釋子不知法、不修行、不勤學科,更不明本起(因緣),當不能以副帝王中興之業。先師之著述雖多,然後人多滯于一方,不知儒釋道叁教循環之理,有帝王而叁教興盛,此叁教所以應助帝王。儒自叁王以降,道在五帝以前,行王道尚帝道。而釋氏之門,其教以慈悲爲本,變化暴惡,悟人死神明不滅之理,以天堂地獄明賞罰之別。叁教是一家之物,萬乘是一家之君,視家不宜偏愛,偏愛則競生,競生則損教。己在其內,自然不安。及己不安,則悔損其教。不欲損教,則莫若無偏。叁教既和,故法得久住。所以在《僧史略》結語的最後,贊甯提出沙門要崇儒信道的主張:

  信于老君先聖也,信于孔子先師也。非此二聖,曷能顯揚釋教

  [11]

  對于贊甯的叁教調和論,後來的禅僧慧洪評之爲不足取法的世俗之論。但是,作爲趙宋初期佛教界唯一的耆宿,贊甯在當時不得已采取這樣的態度,自有他的苦衷:(1)長久由吳越崇佛朝廷的保護下,體驗出繁榮佛教之道。(2)在中原因君主感情之好惡屢屢廢佛,對于後周世宗淘汰佛教及五代君主之破佛,頗有切膚之痛。(3)作爲中央的僧官,與對佛教抱有惡感的士大夫常相接近,對趙宋初期的政情非常理解。(4)受江西儒僧的影響,自己亦有儒學造詣,常與這些儒僧爲友。在以儒教倫理傳統爲中心的君主專製社會,宋代帝室對佛教的信仰並不是根本的,佛教教團須絕對服從王權。佛教與儒教拮抗是相當困難的,除了迎合統治者的意旨之外實別無良策。正如《禅苑清規》中所說:“皇帝萬歲,臣統千秋,天下太平。”這表明曆代僧人試圖保持的這份獨立地位早被王權所取代。

  贊甯提倡叁教融合是曆史的必然,叁教調和雖都是立足于本教而融攝其他兩者,佛教得儒教而廣,儒教得佛教而深,佛教的精神與儒教傳統文化進一步糅和,潛移默化,深入到中國文化的中樞部分,以至改造了儒家世界觀,把佛教長期醞釀發展成熟的心性之學滲透到作爲宋學代表理學的內部。

  在贊甯以後,如智圓的《閑居編》、契嵩的《輔教編》等都主張叁教融和、叁教並存的理論。宋初以來,因王朝交疊而對佛教的處境有直接體驗的贊甯,可以說是這一理論的先驅者。

  結 論

  由上可知,贊甯旨在藉佛教思想以調和儒家學說,因其生當宋初儒學複興佛教式微之際,故有其時空與學術背景之限製,然以其卓然睿智,剀切儒家學說之精義,深契佛教哲學之本質。尤其于天下之士排佛甚熾之時,提出以王法爲本的立場,明儒釋之道一貫,以顯其思想之特色,使叁教的鴻溝變小,終至蔚成一源!

   [1]王禹偁:《小畜集》,第186~196頁。

  [2]以上均引自王禹偁:《小畜集》,第186~197頁。

  [3]見《宋高僧傳》卷首《進高僧傳表》、《批答》,《大正藏》冊50。

  [4]孫明複:《小集·儒辱》。

  [5]石介:《徂徕集》卷五《怪說下》。

  [6]《歐陽文忠公集》卷十七《本論下》。

  [7]李:《盱江集》卷二十《廣潛書》。

  [8]《大正藏》冊50,頁790上。

  [9]《大正藏》冊50,頁812上。

  [10]《大正藏》冊54,頁253上。

  [11]參見《大正藏》冊54,頁254下、頁255上。

  

《贊甯叁教思想初探(隆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